资源简介 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浮力的问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片面的或错误的概念。我们的意图是在学生原有的前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们都熟悉“漂浮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巧妙进行类比。【设计理念】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浮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浮力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教法】:讲授、实验探究【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资源】PPT课件,气球,乒乓球,铁块,木块、魔方、橙子、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物体,水,截去底端的塑料瓶,盛水容器,细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1.激情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将一个故事《喜洋洋大战灰太狼》,故事是这样的:在森林里,灰太狼正在拼命地追赶喜洋洋,他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喜洋洋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的游到了河对岸。灰太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便大声喊道:“我这就追上你!”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2、提出问题: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大石头会沉底? (板书:认识浮力) 大灰狼淹死了仔细思考问题。(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做好铺垫,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一、认识浮力 问题:谁还能举出更多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浮力的图片。感受浮力(1.) 请学生小组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活动一:把物块按入水中活动二:把物块从水中托出活动三:用线把乒乓球拉入水中,观察线的方向(2.)实验结论: 1、物块在水中都受到了一个_______的力,这就是浮力 。2、浮力的方向:__________,符号是 F浮浮力的定义浮力的施力物体 学生举例 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发现浮在水面。用手按一按,沉下去,松手之后又浮上来。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完成实验结论的填空学生利用身边器材探索得出下沉物体也受浮力。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二、测量浮力 1、提出问题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演示实验:1、把橙子皮放到水里让学生观察现象2、把整个橙子放到水里,观察现象2、 请学生总结测量浮力的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数据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与自己的认知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新知的好奇心 学生认真思考,并分组讨论,选择不同的实验用具进行实验,最后互相交流实验结果。(从中发现测量浸入水中的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F浮=G物-F拉 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①将去底的塑料瓶倒放于手中,将瓶盖打开,把乒乓球放于其中。②注入水,乒乓球不上浮。③拧上瓶盖,乒乓球向上浮起。2.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③中的乒乓球会上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所学内容: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是什么?3.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实验演示(3)回想乒乓球演示实验,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实验中步骤①的乒乓球没有上浮?4.课堂练习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步骤①的乒乓球不上浮? 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因为受到浮力的原因,进而重新思考实验中步骤①的乒乓球可能不受浮力,继续深思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仔细思考,并回忆升力的产生原因是飞机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进而猜想浮力的产生原因可能也是由于存在压强差引起。 学生认真思考,寻找实验模型及比较压强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总结: 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F浮=F下-F上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下表面的压强同时具备的时候才能产生浮力。学生之间讨论并给出答案。 演示实验学生以魔方为例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PPT展示理论分析。四、课堂小结 1.浮力定义、方向2.测量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所讲的知识,加深记忆。【教学反思】优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师生配合及其默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清晰理解杠杆的分类。整课堂上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活动以学生体验讲解为主。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些生活中的杠杆,并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分类,让所有孩子都获得了一种喜悦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探索生活的热情。不足:在该课堂的时间把控上还有所欠缺。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