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中联考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道题,60分)21.(10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截取了几十年动荡变迁的史实,从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鹿三:皇粮被抢了。 嘉轩:被谁抢了? 鹿三:当兵的。 子霖:皇帝都没了,皇粮交给谁呀,清家完了! 嘉轩:新皇帝年号叫啥? 子霖:叫大总统,年号民国。根据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对话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清家”指的是哪个朝代?(2分)(2)对话中的临时“大总统”指的是谁?这年间发生的革命及其标志是什么?(3分)(3)这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材料反映了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义?(5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2)结合图三、图四思考,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2分) (3)结合上述两个问题思考,图五、图六中的两位领导人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6分) 23.(8分)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因为这里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企业最早进入,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上海还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与传播的中心,也是革命风暴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如今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更使上海以崭新的姿态融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原创) (1) 右图为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签约场景,强迫中国开放上海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分)(2) 阅读表中材料,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5分)图一发生在 时期,见证了中国近代化起步(1分)图二是为声援国内 而举行的罢工游行,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 (2分)图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分)24.(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材料二 今不幸与美英开启衅端,实不得已……前以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生事,扰乱东亚之和平,终使帝国操执干戈……美英两国支援残存之政权,助长东亚之祸乱,假和平之美名……近来更愈加强经济上军事上之威胁,欲使我屈从彼意……事既如此,帝国现为自存自卫计,惟有蹶然跃起,冲破一切障碍……——日本天皇《宣战诏书》(1941年12月8日)材料三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⑴为什么将“纪念日”、“ 公祭日”的时间定在9月3日和12月13日?(2分)⑵材料一所称“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生事,扰乱东亚之和平”是不是历史事实?最初中华民国政府事实上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来应对日本的入侵?(3分)⑶材料二中“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有中国方面的原因?你认为中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3分)25.(13分)歌曲中的历史歌曲一: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歌曲二: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歌曲三: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苦,胜利会聚甘孜城。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并肩行。请回答:(1)歌曲一中“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歌曲一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2分)(2)歌曲二中,遵义会议在什么时候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4分)(3)歌曲三唱出哪一重大会师?它有何意义?(2分)(4)这一战略转移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我们从红军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5分)26.(11分)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盛世与繁华】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1720年181600千克1800年10442000千克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18世纪60年代300万两/年18世纪80年代1600万两/年(1)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2分)【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2)“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4分)【团结与觉醒】(3)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2分)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中联考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一、 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 观察右图,下列关于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说法正确的是 A.以A为核心的是三国协约,以B为核心的是三国同盟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是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C.三国协约的地理位置呈整体性特点;三国同盟的地理位置则呈外包围态势 D.中国加入以A为核心的军事集团2、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B、一战使世界各国人民饱受苦难,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C、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战后中国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D、战争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热爱和平3、 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国父孙中山》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时,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① 创建兴中会 ② 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③ 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④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根据这一解释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 )A、民族工业的产生 B、大机器工业的出现 C、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D、维新思想的传播5、1914年,日本迫使北洋政府签订的损害我国主权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马关条约 C、二十一条 D、辛丑条约6、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提出“实业救国” B.日本给北洋政府经济援助C.北洋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7、右图是小刚平时搜集的三个纪念章,你知道这些纪念章都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8、王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说:我爷爷就是在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王老师的爷爷参加的应该是 A.八路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北伐军9、下列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幅对联,其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10、右图是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公园供人们参观和瞻仰,与此相关的解说词中,最符合史实的一组关键词是( )A、党的诞生,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D、革命胜利,举国欢庆11、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一大召开????? B. 遵义会议????? C. 工农武装割据???? D. 七届二中全会12、“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个“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D、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13、下列作品直接反映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D、电影《甲午风云》14、中国网2月18日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堣生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和“绥靖政策”都是行不通的。慕尼黑阴谋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C、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15、《安妮日记》中记载,从1940年开始,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去电影院……直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被禁止活下去。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B、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C、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D、“协约国”的暴行16、右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幅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17、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经历了光辉的历程。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③ 中共一大召开 ④长征结束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18、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北平和平解放19、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20、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昌—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中联考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CCDC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BACACA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道题,60分)21.(10分)(1)溥仪(宣统帝);清朝。(2分)(2)孙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3分)(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1分);体现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4分)22. (10分)(1)事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2分)(2)措施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质:调整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3)不同: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同: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6分)23. (8分)(1)《南京条约》。(1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2分)(2)图一洋务运动;(1分)图二五四运动;(1分)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分)图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分)24. (8分)⑴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9个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9月3日,中国举国庆祝。(1分)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占南京后开始了持续6周的大屠杀。(1分)⑵不是 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下令不抵抗。(3分)⑶有中国方面的原因,全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战(东北14年),作出了重大牺牲,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持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25.(13)(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分)(2)1935年1月。(1分)这次会议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长达四年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分)(3)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2分)(4)取得了胜利。(1分)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分) 精神:艰苦奋斗、勇敢顽强、乐观主义、不怕困难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分)26.(11分)(1)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2分)(若答“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长期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得满分。)(2)史实: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2分)关系:甲午战败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败激发了有识之士变法图强的决心,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分)(3)图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图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英勇作战”) ;图③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3分)(4)加快发展,增强国力;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改革开放,激发活力。(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中社会答题卷.doc 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期中联考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doc 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