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城镇化同步训练一、选择题“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下表是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的数据(单位: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A. 形成对流净化空气 B. 净化各种生产污水C. 方便居民生活用水 D. 释放热量调节温度2.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A. 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B. 城市市区用地紧张C. 城市内涝灾害严重 D. 城市环境质量低下答案:1. A 2. B解析:1. 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对流净化空气,A对。不是净化各种生产污水的场所,禁止污水排放水体中,B错。水体作为湿地环境,不是居民生活用水来源,C错。能调节温度,吸收或释放热量,降低气温变化幅度,D错。2.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减少了水体面积,B对。城市发展都有规划,A错。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与城市内涝灾害严重无关,C错。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是城市环境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D错。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回答3~4题。3.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196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可能是( )A.发达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B.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C.发达国家的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D.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差异逐渐减小答案:3.D 4.C解析:3.正确读图是关键,发达国家二战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速度慢,比重低。4.城市化过度发展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等现象,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慢,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畸形发展的城市经济使城市化快速发展,超过发达国家。读中国和法国城市化进程图,完成5-6题。5.197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 B.农业结构调整C.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D.城市环境质量提升6.与中国相比,法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起步晚 B.速度快C.水平高 D.城市人口多答案:5.A 6.C解析:读图可知,法国城市化水平比中国高,当前中国城市化速度比法国快。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979年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7. 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 a-d-b-c B. a-c-d-b C. d-b-c-a D. c-d-b-a8. 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 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 逆城市化C.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 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答案:7. B 8. B解析:7. a反映城市化开始阶段,人口向市中心集聚,距城市8km内,离市中心越近人口密度越大;c受城市中心地价影响,市中心人口受离城市距离影响程度趋于缓和;d受城市环境质量和交通条件影响,人口开始向近郊和乡村回流,直到出现b的情况。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故选B。8. 根据人口密度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可判知城市人口密度最大地区不是市中心,而是近郊,如b图。可确定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故选B。 读甲、乙两图,完成9-10题。9.图甲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10.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_阶段 (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答案:9.D 10. C解析:9.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城市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逆城市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11.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12.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答案:11.B 12.A解析:11.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12.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二、综合题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京津冀地理位置相邻,但经济和城市发展差异明显,三地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北京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分散城市职能是一项重要举措。下面为京津冀区域简图及京冀1980年、2012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图。(1)简述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2)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两方面,指出1980年~2012年北京和河北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差别。(3)说明北京将部分职能迁往河北的举措,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积极影响。13.答案:⑴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生活条件(医疗、教育等条件)较好。⑵城市化水平北京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快于北京。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缓解住房紧张;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压力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什么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位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可行,并简要说明依据。(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14. 答案:(1)① 自郊区吹向城市(2)可行。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的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