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地理 1.2人口迁移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 1.2人口迁移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3
课标呈现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 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及特征。 2. 结合资料,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结合资料,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知识1
一、人口迁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人口的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人口的机械增长,即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是不是人口迁移?
3、思考:人口迁移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自然增长;迁移
2.永久
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变更居住地;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判断】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
(
A2
)
(
C
1
) (
A1
)A (
C2
) (
B
1
)B
C
答案: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
【学以致用】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a考取大学后去外省读书
b家住天津,每天去北京上班
c外出旅游,度假
d从A县转到B县定居
e科学家去南极进行为期半年的科学考察
f大学生分配到外地工作
g三峡库区的人口迁移
h聚居在叙利亚的伊拉克难民在当地定居
答案:a、d、f、g、h属于人口迁移
4、划分类型:
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 人口迁移。
答案:国内
【合作探究】1.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以下几点说明。
1.人口迁移时间 2.规模
3.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 4.距离
5.迁移目的和形式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流向 特点 影响因素
人类社会早期
古代农业社会
15—19世纪
二战以后
答案:人类早期社会: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经常性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
15-19世纪:
旧大陆到新大陆;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持续时间长;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
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二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人口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思考】国内人口迁移
读图1-2-4,简要说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流向
特点
影响因素
答案:新中国成立前:迁往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地区;大批迁移;自然灾害、战争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东部迁往东北和西部等边疆地区;规模小;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80年代以来:中西部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量大增、流向改变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 民工流”;经济发展不平衡
[方法规律知识整理] 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答案:迁入地:
有利: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利:②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秩序混乱等问题。
迁出地:
有利:①缓解了人口的压力
不利:②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核心知识2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因素 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逐淡水、土地而居。
大型油田的发现,使荒原变成城市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政治因素 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农垦兵团
缅甸内战,缅甸边民纷纷涌入云南
社会文化因素 因与外国人结婚,而迁居国外
1947年印巴分治,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中东石油国家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近年来由于石油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答案:气候;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战争;婚姻;宗教
[合作探究2] 下面四幅漫画揭示了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哪些原因?
总结“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①农民工收入低,权益得不到保障;
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技工荒” ;
③中西部经济发展,农民工当地就业;
④留守问题影响严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