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4.1 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02
01
03
05
04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
新课标要求:
1.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知道物体的惯性;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本节在前面已学的运动学、静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就是要引导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情况。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在前后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图线处理时化曲为直的思路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也曾接触,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初中已经涉及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前三章已学习运动、力相关知识。
对“物体有力才动,不推不动”有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错误前概念。
能力方面
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具备了一定从现象中观察与分析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认知片面。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并列关系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慨念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1)用惯性慨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
(2)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1.在实验基础上逻辑推理的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2.用实验仪器科学设计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
讲授法
谈话法
学法
合作学习探究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展开新课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课堂小结、梳理内容
导入新课(2分钟)
回顾历史(4分钟)
实验探究(28分钟)
总结归纳(6分钟)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用力推电动车,它可以动,不推它就不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上的滑块给它一个初速度,水平方向不受力它可以运动。那么,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问题的碰撞,矛盾的产生,激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二千多年前)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依据 :观察和直觉
有力才有运动,力撤去运动也停止
生活情景——伽利略的观点(四百多年前)
踢出去的足球可以在空中运动,打出去的羽毛球也可以在空中运动。
小球往下运动,速度变大,小球往上运动,速度减小。若无阻力,有速度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将永远运动下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依据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笛卡尔的观点
如果运动物体在运动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不仅速度大小不会改变,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改变水平的粗糙程度不同,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个高度由静止释放,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不同,说明摩檫力阻止了小车的运动,也解释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之处没有考虑摩檫力.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
1、不受力时两个状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
2、明确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发生了变化)。
3、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在铁架台上悬挂着砝码和乒乓球,同学对着它们吹气,发现砝码几乎不动,乒乓球发生明显偏转,说明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把一个装满水的瓶和一个空瓶都放在桌面上的一张白纸上,快速抽出白纸时,发现空瓶容易倒下,装满水的瓶不动,说明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惯性(inertia):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理解:
1、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越易保持,
惯性越大。质量是指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在这里,质量是指抵抗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的量度,明确质量在动力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受力情况无关。
3、惯性利与弊
相扑、体操运动员。
有些情况下物体的惯性对我们有利,如锺头松动时,我们可以将锺柄往地上一磕,锺头会安得更牢。有些情况下物体的惯性对我们不利的,战斗机投入战斗前扔掉副油箱,这样飞机质量减小,惯性小,远动状态容易改变,更灵活。
汽车启动人向后倒
汽车刹车人向前倾
交通部门提醒我们:“道路千万条,系好安全带最重要。”
练习2:氢气球下面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 )
A.先竖直上升,后竖直下落
B.匀速竖直下落
C.加速竖直下落
D.匀速竖直上升
课堂练习
练习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不受外力作用时没有惯性
B.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战斗机战斗前抛弃副油箱,是为了减小质量,增大战斗机的惯性
D.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并列关系
教学设计
并列关系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本课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做实验,去探究讨论,通过亲身感受,得到一定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了教材应有的价值。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方法缺乏感悟,有的同学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速度无关的理解不够透彻。由此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