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实施“推恩”的措施C.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采取盐铁专卖举措2.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A.设置节度使 B.设置通判C.实施“推恩令” D.设立噶厦3.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推恩令”的实行( )A.增强了地方的权力 B.开创了地方行政基本模式C.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D.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主父偃认为诸侯王子弟中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却不能享尺寸封地,这样会导致“仁孝之道不宣”,建议皇帝“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这一建议的实施旨在( )A.倡导以孝治国 B.防止诸侯王反抗C.传播儒家思想 D.强化对地方控制5.这项制度使得“原来的诸侯王国一封再封,化整为零后,新的诸侯国不再归诸侯管辖,而仅仅是朝廷直辖郡下面的一个小县。”这项制度( )A.确立了社会的等级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奠定了秦国的统一 D.加强了中央的权力6.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藩国始分,而子弟毕候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说明推恩令( )A.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B.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C.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D.源于血缘亲情的考量7.下面是小王同学在学习西汉历史时收集到的历史漫画。据此判断他所学的史实是( ) A.实行世袭制 B.设立郡县制C.颁布“推恩令” D.完善三省六部制8.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各封国力量的对比情况。为改变这一情况,汉武帝接受了下列哪一项建议( ) A.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D.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9.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做法( )A.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C.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10.小明同学的历史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典范”。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出现于(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11.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12.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13.汉代以后,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出( )A.汉吸取秦暴政而亡教训 B.儒家才能保证司法公正C.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D.儒法学说皆为正统思想14.秦亡汉立。空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急需确立,董仲舒搬出“王旨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了郡县制 B.以见饥饿,而不得强术C.完善礼乐制度 D.笑怀抱怨,文化专制15.如下表,以下推论合理的是( )人物 主张汉武帝、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臣汲黯、郑当时、司马谈 治黄老之言者宗室刘德 “修黄老术”,“常持老子知足之计”丞相公孙弘 “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理念没有得到实行B.汉武帝时朝廷内部思想混乱无法统一C.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的学说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并未成为正统思想16.如图是汉代画像砖《讲经图》。位于画面左中部的是一位老师,只见他盘腿坐于高台上,显然是在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整个画面老师和学生围坐成“椭圆形”,气氛既和谐,又井然有序,也暗示出讲经课堂的庄严和肃穆。该画像砖的内容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文字狱17.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些措施表明秦汉时期( )A.国家官吏的发展 B.地方权力的扩大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18.下图为西汉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示意图,两者交叉平行,不相重复。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性C.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D.提升行政体系的效率19.西汉时疆域较秦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是为了( )A.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B.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C.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 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刺史的职权:一、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三、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行为……由此可见,刺史的职责是( )A.负责地方赋税征收 B.协助丞相处理政务C.监察地方官和诸侯 D.镇压地方诸侯叛乱21.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就已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地方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22.政治需要监督,权力需要制约,中国历代王朝都意识到监察的重要性,其中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监察官吏分别设立了( )A.太尉 御史台 B.御史大夫 刺史C.丞相 锦衣卫 D.军机处 通判23.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俸禄)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导致了尊卑失序C.造成了封国问题 D.加强了中央集权24.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 )A.控制政府赋税来源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协调各地经济发展25.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做法( )A.清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C.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26.鲁惟一在《剑桥中国史》中指出,统一文字的重要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下列与文字统一有相同作用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兵马俑 C.五铢钱 D.分封异姓王27.汉武帝在位54年,因常年征战国库告竭,于是他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汉武帝的做法(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28.汉初,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即位后,规定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这一转变( )A.强化了中央权力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保证了盐铁质量 D.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29.汉初,私人可以铸币。为了平定七国之乱,朝廷向商人借贷,但商人认为胜负未定,所以不予借贷。只有无盐氏拿出千金放贷给朝廷,但利息为本钱的十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在全国实施推恩令 B.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C.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D.将冶铁经营收归国有30.汉初,盐铁收入属于诸侯王的“私奉养”,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元封元年后,汉武帝命桑弘羊全面推行盐铁官营,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有利于( )A.发展手工业 B.提高盐铁商人地位C.统一度量衡 D.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二、综合题31.国家治理内涵丰富、手段多样,从古今中外国家治理中,可以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制度创新】材料 汉武帝在以往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实施了“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下令各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直属中央政府。在全国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禄的高官。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施“兴造功业”政策的具体措施。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这一举措有何政治意义?(3)材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3.货币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缩影,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青铜货币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战国时期货币的时代特点。并分析战国时期大量货币出现的根源。材料二: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大事年表年份 铸币重量 相关规则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 更铸三铢钱,并铸皮币与白金币 钱文“三铢”,重如其文,并颁盗铸金者死罪(禁私人铸造)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地方政府铸造)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 铸赤仄钱,一枚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变化情况。(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货币制度变化与中央权力的强弱关系。34.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政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在继承和变革中修订和完善。材料一: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后,废除了西周施行的旧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地方采取了新行政制度。汉初二者兼采之,却导致七国之乱。汉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王国问题,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才真正被解决。材料二: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1)材料一中提及被秦始皇废除的旧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他实现大一统后,施行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说说“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2)请根据所学说出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的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3)请你说说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两种钱币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统一铸造使用的?请你选择一种钱币谈谈其使用背景,并分析当时统一铸造使用钱币的作用。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统一六国后,廷尉李斯提议:“西周分封子弟非常多,后代却彼此疏远,相互攻击,周天子也无法制止。现在四海之内获得统一,全国都应该划分为郡和县。”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材料二 下表是西汉时期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时间 措施公元前134年 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接受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公元前127年 根据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设太学,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公元前119年 宣布盐铁官营,以盐官、铁官来管理,禁止民众私自铸铁煮盐公元前119年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公元前118年 统一发行五铢钱,规定五铢钱样式和形制(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及提出建议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西汉皇帝是谁。归纳表格所列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3)综上所述,概括上述材料中两位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共同贡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为“诸侯势强,危害社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B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汉代初年推行的国策,排除A项;主父偃提出的是“推恩”建议,而不是采用军事解决方式,排除C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图示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明朝“三司”都属于是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西汉处也是选择对地方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朝初期设立的官名,排除A项;设置通判在宋朝,排除B项;设立噶厦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题干措施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排除A项;郡县制开创了地方行政基本模式,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决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据题干“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削弱侯国的势力,而不是倡导以孝治国、防止诸侯王反抗,排除AB项;传播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据题干“原来的诸侯王国一封再封,化整为零后,新的诸侯国不再归诸侯管辖,而仅仅是朝廷直辖郡下面的一个小县。”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这项制度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其子弟为诸侯,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推恩令”没有确立社会的等级,排除A项;题干中的制度属于政治制度,与“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推恩令”是西汉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武帝时期“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西汉诸侯实力强大,未提及国家经济发展,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西汉诸侯实力强大,未涉及思想控制,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西汉诸侯实力强大,未阐述血缘亲情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C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内容“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不符,排除A项;秦朝时期,为了加强地方管理,设立郡县制,与题干内容“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不符,排除B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题干内容“学习西汉历史时收集到的历史漫”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可知,西汉初期,封国势力超过中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推恩令,削爵夺地。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D项正确;“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是商鞅的主张,排除A项;臣的愚见认为,只要不是礼、御、书、数、射、乐这六种技艺之内,不是孔子传下来的学问的,都把它们绝了,不要让它们并进,但解决侯国问题与此无关,排除B项;“|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是李斯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材料“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可知,建立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学成后可以授官,这种做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实施“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思想文化,,东汉中期以后,才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时期,排除AB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依据题干“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易》、《礼》和《春秋》,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人民负担减轻无关,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经济管理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导致出现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D项正确;“文景之治”政治清明是汉文帝、汉景帝所开创,排除A项;察举制度确立,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推恩”诸侯加强控制属于政治措施,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汉代以后,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可知,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汉代司法活动收儒学影响,未涉及汉吸取秦暴政而亡教训,排除A项;儒家才能保证司法公正说法绝对,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题干“王旨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可知,董仲舒要求王者要强化皇权,证明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以见饥饿,而不得强术”这一措施要求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完善礼乐制度不能体现出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儒家以外的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治学,还可以入朝为官,如:名臣汲黯、郑当时、司马谈都是治黄老之言者。所以说汉武帝时期儒家之外的学者,并没有因为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就丧失了机会,他们在学术上仍然活跃,在政治上仍然受到重视,这说明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的学说,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理念没有得到实行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但也没有完全排斥其他学说,这不能说明汉武帝时朝廷内部思想混乱无法统一,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据题干可知汉代《讲经图》内容描绘的是老师盘腿坐于高台上,向学生传授圣贤的经典的场景,可以佐证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为宣传儒学,兴办太学宣传儒家思想文化,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思想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思想专制的措施,排除B项;文字狱大规模发生在康乾盛世时期,是清朝思想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7.D【详解】根据材料“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国家官吏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限制地方权力,不是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8.A【详解】材料中“郡县制”的实行,是地方完全处在中央的统治之下,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监察体系的建立是为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制度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郡县制和监察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受到中央很大限制,并未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汉行政体制和监察体系,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未涉及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汉行政体制和监察体系,无法看出是否能提升行政系统的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9.D【详解】根据材料“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表明刺史的职责是监察,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表述不准确,还有地方的诸侯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的选拔和赋税的征收,排除BC项。故选D项。20.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和诸侯。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C项正确;其它三项不是刺史的职责,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设立的官职是刺史。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D项正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朝时期在中央设置的官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2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B项正确;太尉掌管的是军事,御史台属于元朝监察官吏,排除A项;丞相掌管的是行政,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机构,通判是宋朝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B项。23.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建立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丞相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尊卑失序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封国问题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示意图反映的是汉代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不是赋税制度,与收税无关,排除A项;汉代消除地方割据基础的是推恩令,属于政治制度,排除C项;均输平准政策是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平抑各地物价,并不是为了协调各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5.B【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隔阂”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2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统一文字促进各地之间的联系,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C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反映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排除A项;兵马俑反映秦朝的军事,排除B项;分封异姓王反映汉初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27.A【详解】根据材料“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可知,汉武帝时期因常年征战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因而汉武帝提出了恢复农业发展的农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争结束后的措施,并不是服务于汉初战事,排除B项;汉武帝的措施旨在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藏富于民,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无法得出汉武帝时期财政危机得到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8.A【详解】根据材料“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即位后,规定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结合所学可知,经营盐铁致富的商人兼并土地,激化社会矛盾,地方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物价,有利于人民生活,A项正确;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9.C【详解】根据题干“汉初,私人可以铸币……朝廷向商人借贷……不予借贷。只有无盐氏拿出千金放贷给朝廷,但利息为本钱的十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汉初掌握经济命脉的是富商大贾,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弱。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将冶铁经营收归国有”都属于汉武帝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D项。故选C项。30.D【详解】根据题干“汉初,盐铁收入……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元封元年后,汉武帝命桑弘羊全面推行盐铁官营,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可知,盐铁官营将盐铁有关的财赋收归中央朝廷,可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D项正确;题干强调盐铁官营增加了中央朝廷对盐铁等行业收入的控制,不是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提高盐铁商人的地位、统一度量衡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31.措施:颁布推恩令;确立刺史制度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设立盐铁官或实行盐铁官营;设立太学。【详解】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下令各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知,汉武帝实施“兴造功业”政策的具体措施有: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根据材料“在全国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禄的高官”可知,汉武帝实施“兴造功业”政策的具体措施有:确立刺史制度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直属中央政府”可知,汉武帝实施“兴造功业”政策的具体措施有:设立盐铁官或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可知,汉武帝实施“兴造功业”政策的具体措施有:设立太学。32.(1)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2)举措: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可知,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依据材料“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可知,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2)举措:依据材料“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评价:从强化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得出打击地方诸侯和豪强势力,有助于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独尊地位确立。33.(1)特点:货币的都由青铜铸造;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货币;货币形制多样;同类货币使用超出一国(诸侯国)范围;(任答两点即可)根源:生产力的提高(或铁器牛耕的广泛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2)变化:从币值多样到币值统一(五铢钱);从私人铸币到政府铸币,并禁止私人铸币;铸币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中央垄断铸币权)(任答两点即可)(3)简述:中央权力弱小时,私人铸币普遍流行,货币也难以统一,如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各诸侯国各行其是,货币混乱;中央权力强大时,货币统一,中央垄断铸币权。如汉武帝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从中央权力大小两个角度阐述)【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是:货币的都由青铜铸造;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货币;货币形制多样;同类货币使用超出一国(诸侯国)范围(任答两点即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大量出现货币的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或铁器牛耕的广泛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2)根据材料二,“更铸三铢钱,并铸皮币与白金币”“废三铢钱,铸五铢钱”等信息可知,从币值多样到币值统一(五铢钱);根据“重如其文,并颁盗铸金者死罪”“令郡国铸造(地方政府铸造)”等信息可知,从私人铸币到政府铸币,并禁止私人铸币;“钱文“五铢”,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等信息可知,铸币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中央垄断铸币权)。(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央权力弱小时,私人铸币普遍流行,货币也难以统一,如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各诸侯国各行其是,货币混乱;中央权力强大时,货币统一,中央垄断铸币权。如汉武帝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34.(1)旧制度:分封制;新制度:郡县制;原因: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统治。(2)颁布“推恩令”(3)朝代:图一秦朝,图二西汉;背景:①半两钱:秦朝统一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五铢钱: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①半两钱: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背景和作用各任选一点)【详解】(1)旧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建立了分封制;新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二者兼采之”说明西汉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的制度,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汉景帝采取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的措施,引起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即“七国之乱”。(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再以各种借口削爵、夺地、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使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两钱是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是西汉汉武帝时统一铸造的货币。背景:①半两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五铢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①半两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货币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五铢钱: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35.(1)建议:推行郡县制;背景:秦朝实现统一,急需巩固统治;原因:吸取周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巩固统一的需要。(2)皇帝:汉武帝。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经济:收归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货币。思想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太学、五经博士;军事:北击匈奴。(3)共同贡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加强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详解】(1)根据材料一“全国都应该划分为郡和县”可知,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是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可知,其背景是秦朝实现统一,急需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的原因是吸取周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巩固统一的需要。(2)根据材料二图表信息“推恩令”“北击匈奴”“五铢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汉皇帝是汉武帝。根据材料“根据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可知,政治领域的措施为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接受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在长安设太学,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可知,思想文化领域的措施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太学、五经博士。根据材料“宣布盐铁官营,以盐官、铁官来管理,禁止民众私自铸铁煮盐”“统一发行五铢钱,规定五铢钱样式和形制”可知,经济领域的措施为:收归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货币。根据材料“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可知,军事领域的措施为北击匈奴。(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共同贡献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加强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