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学 案课型 新授 课题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序号 12.2设计人 审核人 授课人: 编号 日期基本思路: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学生分组器材】 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 观察课本81页漫画。小组间相互展示你所看出的“门道”。漫画中的滑轮,也像杠杆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节课我们就学习除杠杆之外的简单机械----滑轮、轮轴、斜面。二、新课导学:自学指导一:定滑轮和动滑轮自学课本P82页定滑轮和动滑轮,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叫定滑轮?生活中你发现哪里有定滑轮?2.什么叫动滑轮?生活中你发现哪里有动滑轮?3. 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并进行操作。在每个方案中滑轮属于哪一种?4.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生活中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呢?请把你的猜测写下来。自学指导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提出问题:上面的两种方案中,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了相同重力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到底有什么好处?上面你的猜想对吗?2.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要记录哪些数据?请大家讨论,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自学指导四:轮轴和斜面自学课本P83页轮轴和斜面,交流完成下列问题:1.轮轴由 和 组成,生活中你所知道的轮轴的实例有哪些?试写下来。2.轮轴是 (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3.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斜面是 (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但要 。5.实践探索:骑自行车爬同一个陡坡,第一次按直线上爬,第二次按“S”型上爬,比较哪一次更省力?试说明原因。小结大家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当堂达标1.图12-53是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滑轮(填“定”或“动”),使用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题型一)2.用如图12-54所示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则物重G为 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 m。(题型一)3.如图12-55所示,物重50N,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A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拉力F为10N.不计绳和滑轮重,物体受到的阻力 N.(题型一)4.如图12-56,分别用不同的滑轮或滑轮组匀速提起重为1800N的物体时,则F1= ,F2= ,F3= ,F4= 。(题型一) 3.参考表格:定(动)滑轮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物体升高的高度(cm)弹簧秤示数(N)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用力的方向123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5.各组交流结论,教师引导,得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6.学生讨论: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自学指导三:滑轮组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拿出最佳方案。2.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用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实验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改变了力的方向?3.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你还有上面样的组合方式?试在同学间交流你的成果。5.如图12-57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和绳重,如果物体重力分别是G1和G2,那么G1和G2的关系是( )(题型一)A.G1=G2 B.G1=2G2C. G1=G2 D.无法判断6.如图12-58所示,动滑轮重为1N,拉力F为5N,则重物G和弹簧秤读数为( )(题型三)A.G为4N,弹簧秤读数为5N B.G为9N,弹簧秤读数为10NC.G为10N,弹簧秤读数为5N D.G为9N,弹簧秤读数为5N7.按图12-59中所给的省力条件,画出各滑轮组绳子穿绕方法。图中G表示物重,G′表示动滑轮重,F表示人对绳子的拉力。(题型二)8.如图12-60所示, 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 物体A匀速向右滑动时, 弹簧秤示数为10N, 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绳之间摩擦, 则水平拉力F和物体A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f 的大小分别是:( )(题型三)A.F=20N,f=20N B.F=10N,f=20N C.F=20N,f=10N D.F=10N,f=10N9.设计一个滑轮组,使拉力是物重G的,人的拉力方向向下,要求所用滑轮个数最少.(不计滑轮重和摩擦)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图12-53 图12-54 图12-55图12-57图12-58图12-59图12-6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