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二十三讲人口迁移(3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探究高中地理第二十三讲人口迁移(32张)

资源简介

第二十三讲 人口迁移
新课导入:民工潮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过去人们总说农村是个大海绵,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新课导入:民工潮
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民工的跨省流动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
主题探究: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四川、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民工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流动的同时,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呈现向四川整体迁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结伴”到四川建厂,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预计,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把整个产业链西迁,形成中西部区域产业集群。
主题探究:
  
(1)结合材料,简述图示区域民工流动、产业转移的特点。
(2)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主题探究:
(1)结合材料,简述图示区域民工流动、产业转移的特点。
【详解】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民工流动方向,从图中可看出民工流动规模大,主要从四川、贵州、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图中实线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方向,从图中看主要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答案提示:呈负相关,即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抚养比越低,就业比越高民工流动特点:民工流动规模大,主要由四川、贵州、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产业转移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规模大,由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主题探究:
(2)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可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城市化、环境、就业等方面来分析;对转入地的影响是可加快工业化速度,带动本地城市化,产业转入特别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污染企业转入会导致转入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转出地的影响是可集中优势条件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污染的产业转出可减轻环境压力和污染;劳动力导向产业转出短时期内会减少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压力,如果产业升级跟不上,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等。
答案提示:对转入地而言,产业转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速度,带动本地城市化;造成环境污染等。对转出地而言,产业转出可减轻环境压力和污染,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影响就业水平,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等。
主题探究:
(3)分析图示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详解】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可从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环境、交通等方面来分析;结合材料可知图示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原因是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土地成本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产业配套设施得到改善等成为拉力,吸引产业转入。
答案提示: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成为推力,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土地成本低,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产业配套设施得到改善等成为拉力,吸引产业转入。
主题探究:
【点睛】
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基础知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基础知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基础知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难点突破: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难点突破: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所示:
难点突破: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典例应用:
  据我国东部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称抚养系数。完成下列各题。
1.迁入人口对该市人口结构的影响是
A.降低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B.提高了该市的抚养系数
C.增加了老龄人口 D.加大了性别比例失调
2.迁入的这些人口可能对该市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A.增加劳动力 B.拉低城市化水平
C.制约经济发展 D.加大管理难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年龄段/岁
0-14
15-59
≥60
人数/万人
7.2
90.5
3.1
典例应用:
【详解】1.据图可知,迁入人口也包括0—14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A项错误。据图可知,迁入人口以15—44岁的人口为主,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降低了该市的抚养系数,B项错误。据图可知,迁入人口也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该市的老龄人口,C项正确。该市原有人口性别比例未知,迁入人口性别比例未知,无法判断人口迁入以后的性别比例变化,D项错误。
2.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为正面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项错误。人口的迁入,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迁入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在城市分布不均,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为人口迁入的负面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提示:1.C  2.D
典例应用:
 中新网上海1月10日电2019年春节日益临近,铁路、航空春运抢票大战也日趋“白热化”。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及机票昂贵,今年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除夕前一周飞往某些城市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四老一小”旅客订单显著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反向春运”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①人口流动的规模近年来逐渐加大②人口流动主要受环境的影响③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④人口流动以年轻劳动力为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反向春运”对人口流人地带来的影响是
A.优化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B.带动了春节期间城市的消费,繁荣了市场
C.缓解了春节期间用工难的问题 D.增强了当地第二、三产业的活力
5.2019年春节前,踏上“反向春运”之旅列车的旅客最不可能来自的省是
A.四川 B.陕西 C.江苏 D.安徽
典例应用:
【详解】
  3.由材料可知,今年选择“向春运"”反的人群大幅增加,①对。人口流动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进行就业,然后导致在春节期间,不回家过年,从而出现了反向春运,与环境关系不大,②错。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大量人口从欠发达地区流向人口发达地区,③对。人口流动以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主,④错。故选D。
4.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反向春运的人口,是在短时间内,到城市里去过春节,对当地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会产生影响,A错。由于大量的农村老人和孩子到城市里度过春节,那么会带动春节期间城市的消费,繁荣了市场,B对。农村老年人和孩子到城市来过年,过春节并不能缓解春节期间用工难的问题,C错。农村老人和少年儿童到城市度过春节,不会给当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活力起到增强的作用,D错,故选B。
5.由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在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和孩子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去度春节的现象。这种人口流动主要是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而选项中,江苏属于经济发达省区,不会发生人口反向流动的情况,故选C。
答案提示: 3.D  4.B 5.C    
典例应用:
一个城市的人口生态位是指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决定的该城市人口所处的地位。城市的生态场势是指人们在某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宜度。城市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均衡的城市为协调型城市。图1和图2分别示意18个中心城市人口生态位(图1中三条曲线为等生态位线)和生态场势指数关系(图2中三条曲线为等生态场势线),图中数字表示依据相关指数排序的序号(序号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典例应用:

6.下列城市中,发展最协调的是
A.重庆B.深圳C.上海D.武汉
7.下列城市与该市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措施,对应最合理的是
A.重庆—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B.西安—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C.武汉—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D.昆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典例应用:
【详解】
6.材料信息表明,城市城市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均衡的城市为协调型城市,且图中数字序号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图中显示,重庆的城市人口生态位和生态场势指数均较低;上海城市人口生态位较低,生态场势指数高;武汉城市人口生态位较低,生态场势指数较高;深圳的城市人口生态位和生态场势指数均较高,因此发展最协调,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7.图中显示,重庆年龄结构指数低,如果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使得重庆年龄结构指数更低,不利于城市协调持续发展,A错误。图中显示,西安的受教育程度指数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环境指数相对较低,因此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是最合理的协调发展的措施,B错误。图中显示,武汉各项指数中,年龄结构指数明显偏低,即人口年龄偏大,因此武汉应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来保持城市活力,从而实现协调持续发展,C正确。图中显示,昆明各项指数中,人口年龄结构指数最大,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低,因此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不是昆明最合理的协调的措施,D错误。
答案提示:6.B 7.C     
拓展延伸: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拓展延伸: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三个角度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2.四个方面
(1)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2)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
(3)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4)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典例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2017年,一场在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间爆发的“人才争夺战”打响。2018年初北京、上海、天津等老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农村正承受人才流失之痛,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成略”,着力通过产业发展、改善人居、建设生态文明等政策,平衡城乡发展。
材料二 借助“大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在线落户”的宽松政策,西安市“抢人”战绩不俗:仅2018年1-3月,西安市取计新迁入人口21万,直逼2017年迁入人口总和。有的网友直言不看好西安,认为京沪若放开落户限制,人才将再次回流。
材料三“2018年我固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典例探究:
(1)据材料三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述乡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给西安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你若作为一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不听从网友的意见而想去西安,你怎样说服自己?
典例探究:
(1)据材料三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详解】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从流动方向、流动的数量等方面分析。从流动的数量上看: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从流动方向上看,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答案提示: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典例探究:
(2)简述乡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详解】
乡村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要从乡村和城市的对比方面分析。乡村经济落后,经济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少,医疗卫生条件差,教育水平低,创新环境差,不利于人才发展,因此乡村留不住人才。
答案提示: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不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典例探究:
(3)结合材料分析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给西安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详解】一般人口以较慢的速度迁入大城市不会导致较多的城市化问题出现,但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现状无法提供足够就业机会、居住住房等,易加剧原有的城市化问题出现,如加大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挤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服务跟不上,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业压力增大,可能出现闲置人员,影响社会安定;大量人口挤占现有资源,推高房价和物价,抬高当地消费水平;人口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城市污染加重,环境质量降低等。
答案提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压力,挤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就业压力增大;推高房价和物价,抬高当地消费水平;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环境质量降低。
典例探究:
(4)你若作为一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不听从网友的意见而想去西安,你怎样说服自己?
【详解】想去西安要从西安的优点方面分析。如交通、科研、物价、文化氛围等方面比东部地区的优势。西安位于内陆,物价低,尤其是房价,青年人负担少,生存压力小;工作、就业竞争压力比北上广小,西安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高校集中,当地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且力度较大,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人口比东部大城市少,空气质量好、交通便利等。因此去西安。
答案提示:西安市平均工资虽低,但家庭购房负担轻;物价低,生存压力小;西安市历史底蕴深厚;高校众多,加之有政策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潜力大;京沪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严重,生活满意度低。
【点睛】 引起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的差异。对流出地而言,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对流出区而言,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而对流入区而言则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对流入地人口的迁移是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速度、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
欢迎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