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能够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表现及应采取的相应的人口政策。3.理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重点难点】重点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能够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难点 :能够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性因素:________和死亡率。2.总体趋势:__________ 。3.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1)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______ 。(2)农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较快。(3)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_____ _。4.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_______________,甚至出现____________。(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项指标构成的。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 (1)原始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______ 型→_____ _型→______ 型。二、基础自测下表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图”。据此回答1~2题。1975年1985年1995年2005年出生率(%)4.44.34.34.3死亡率(%)2.01.71.61.41.目前该国处于上图中的 ( )A.阶段Ⅰ B.阶段Ⅱ C.阶段Ⅲ D.阶段Ⅳ2.该国1975~2005年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 B.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C.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 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3~4题。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我的疑惑]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预测的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2005~2050年,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①自然环境 ②生产力水平 ③社会观念 ④宗教信仰 ⑤国家政策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3.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哪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类似于图中哪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图中人口增长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ⅠB.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国家是ⅡC.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Ⅲ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国家是Ⅳ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7【学习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难点 :能够针对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 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 。2.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主要流向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 、大批的移民为主由 大陆到 大陆,如欧洲迁到 、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定居移民减少, 的人口增多从 国家流向 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调整了人力资源空间分布格局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特点迁移方向迁移原因新中国成立到20C80S中期有 、有 地进行东部到 、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制度20C80中期以来 迁移内地到 、山区到 、贫困地区到 地区 4.意义:对____________的影响:有利:提供了大量廉价_________;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引起或加剧当地的_________问题,同时也给_________造成了巨大压力。 对____________的影响:有利:加强与外界联系;缓解人地矛盾;更好的开发利用资源。 不利:可能造成迁出地的人才________;劳动力不足等。二、基础自测下面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1.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差异造成的B.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C.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D.城乡差别大造成的2.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我的疑惑]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其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李明爷爷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2)李明爸爸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明叔叔的迁移属于________(多选)。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4)类似于李明叔叔的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春节后外出的农民工中,有21.2%调整了目的地,其中因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而返乡的农民工中,更有28%调整了外出目的地。进入2010年,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准备外出的务工人员中,打算去中西部的占29%,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工调整外出打工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西部经济发达B.东部农民工多,就业困难C.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完成,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D.近年来产业转移,促进了中西部经济发展2.面对此现象,东部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C.加快产业升级 D.调整产业结构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材料三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1)明清时期山东人“闯关东”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量关外的农民来关东开荒种地产生哪些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7【学习目标】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能运用其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重点难点】重点 :能运用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难点 :能运用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分析人口迁移的实例。【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律,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发展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如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政治因素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二、基础自测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完成1~3题。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2.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 )A.大庆 B.攀枝花 C.金昌 D.珠海3.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4~5题。4.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 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5.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我的疑惑]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6~7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7.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A.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主要向服务业转移C.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7【学习目标】1 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2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压力,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并能用案例分析比较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重点难点】重点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国际和地区所承担的不同责任和所采取的不同方法。难点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概念:环境能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2.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人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另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 _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的合理容量为 ;中国的合理容量为 。二、基础自测1.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适宜 B.人口众多 C.消费水平低 D.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2~3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2.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C.约8~9亿 D.约14~15亿3.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4~5题。4.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5.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我的疑惑]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 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成为制约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成为制约环境承载力 大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 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 ①资源总数不断扩大 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增长④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不确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读表探究下列问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人)人口合理密度(人/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气候区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9.30100地中海气候区2.25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7.3530(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表格推算,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气候区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第2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1.3人口的合理容量-复习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