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指导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寄宿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指导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寄宿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指导
寄宿学生在心理上鲜明地体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为学生心理产生不稳定的现象,流失率一度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部分留守儿童也加入寄宿行列,寄宿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增加,寄宿人数的增多表明:学校在“校”的概念中,增加了“家”的概念。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生活之家”,探索了三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
第一章节
“问题即课题,课题解决问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包罗万象,从什么地方着手?首先摸清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现状。可以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设计《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研,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
其次通过对不良心理、行为典型对象的跟踪观察、分析,初步找到了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不良适应心理及行为表现,得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情绪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易怒、恐惧、孤独等。
②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遇挫气馁、缺少毅力、轻信暗示、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
③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
④性心理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恐惧、早恋、性冲动等。
生活老师对学生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节
有一个特殊的、新兴的教育工作者群体——生活老师们,她们辛勤地工作,以母亲般的细致、周到的关心和照顾,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家长们的信任;她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城市全寄宿制学校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遵循现代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针对城市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特点,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校孩子们在阳光学校这所“美丽校园、学习乐园、文明家园、人才摇篮”愉快生活,勤奋学习,快乐成长。
(1)环境“育心”
全寄宿制学校宿舍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每周有五天时间全寄宿在学校里;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里度过。根据这一特点,学校要重视宿舍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
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高雅的宿舍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发挥环境“育心”的作用,创设“细雨润无声”的“育心”环境。为了让孩子们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甜美入睡,心情愉快度过每一天,在宿舍里的墙壁上布置了各种图案,有激励上进、“心育”辅导的名言警句,有五彩缤纷的花草组成的心型家园联系栏,有挂在绿树丛中的评比表,有滑稽可笑的“动物之家”,有孩子们自己的绘画、小手工作品,有温馨可爱的师生生活照……让每一堵墙壁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
开展丰富宿舍活动,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在宿舍里,生活老师们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能在“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等愉悦舒心的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师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大有裨益。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宿舍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2)以心“育心”
生活老师是宿舍管理、保育工作者。学校要对生活老师进行“爱心、细心、耐心”等职业素养培训、教育,使她们重视生活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指导。生活老师们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上的教师,还是与学生心与心沟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没有真挚的师爱,就没有成功的心理教育。在宿舍里,孩子们渴望得到生活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因而老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为人师表,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才能使师生心理相容,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城市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生活老师周到细致的关心和照顾。在宿舍最显眼处,有的生活老师贴上几个大字“幼儿园是我家,老师像妈妈。”有的贴上“阳光是我家,我们都爱她。”等标语,时刻提醒自己,要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用温暖的爱,塑造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阳光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和长处;如果哪位老师有事忙不过来,马上有人主动帮忙,让班上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工作中,她们有童心母爱,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不论孩子智商的高低,不论孩子的家庭条件的优劣,不论孩子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她们倾心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每天,她们以微笑的目光送孩子们进课堂;就餐时,微笑地关注着孩子们吃饱,吃好;就寝时,微笑着让孩子们甜甜入梦乡。
天气变化时,她们会微笑着到教室给忘记穿衣服的孩子送衣服;有孩子生病了,她们会把孩子送去医院,微笑着叮嘱孩子们吃药……在单调的生活管理事务中,她们用心诠释着“爱”。她们快乐地工作着,她们以自己的快乐感染着学生,她们以自己模范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使老师成为学生倾心模仿的楷模,使老师的“感召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互相配合
生活老师每天与孩子们接触,生活在其中,是宿舍里孩子们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能够较容易地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为了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她们每天都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互相交流孩子们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她们抄下每位学生的联系电话,万一出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周末在接待家长时耐心听取家长意见,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家校关系。
例如,发现学生与同学、家长、任课老师等人有误会,发生了赌气等不良心理因素问题时,通过一边与学生谈心,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主动协调好关系,一边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密切联系,把孩子的心理变化告诉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商讨、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通过“宿舍、班级、家庭”互相配合,提高健康心理教育效果。
建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
第三章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最终获得解决,必须全方位地构建方法体系,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来调适、解决心理问题。
①亲情弥补法。由于远离亲人,寄宿学生内心孤独,对亲情有一种本能的强烈的渴望。父母不能给予孩子的爱,我们教职工可以送达呀!用热情和敬业弥补学生的亲情损失的教育主张。教职工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作为职业追求,从内心深处关爱每一位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给孩子们营造一张爱的大“网”,充当孩子的保护神。如建立晚间查铺制度、吃饭登记制度、衣服编号制度、体检制度、伤病学生特殊护理制度、消毒制度、持证出门制度等,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情况实施全程、全面监管。学校有家的温馨,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填补了孩子的亲情损失,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②条件吸引法。爱玩、自由、生长是孩子的天性,寄宿制学校只有添置了足够的游乐、学习设施,才能适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③活动调节法。融教育和怡心于一体,每月坚持一次外出教育活动,把学生放回大自然、放回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调适心理,接受磨砺和教育。构建远足、登山、乡村摘桔、野炊、打雪仗等体验类活动;打扫街道、慰问老人、社区服务、种菜养猪等服务类活动;扫墓宣誓、观看电影、与贫困学校手拉手、军营探秘、参观工厂等教育类活动;绿色旅游、公园游玩、夜游街道、集体购物、参与游戏、捉鱼捉蟹等怡情类活动;滚铁环比赛、骑术训练、球类比赛、棋类活动、玩水上行走球、攀爬空气垫城堡、校园体育节、体操比赛、校园吉尼斯等健体类活动;风筝节、科技节、艺术节、口才展示节等创新类活动;课外阅读、智趣活动、兴趣小组训练等求知类活动。
④团体辅导法。针对寄宿学生情绪易波动、意志较薄弱的问题,采用团体辅导和评比的方式开展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自强意志、自我调控,适应寄宿生活。如开展的控制零食、不乱扔垃圾、默守秩序、不随意奔跑、向灾区捐款等教育活动,对于规范学生行为,缓解心理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⑤补救矫治法。对个别行为不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采用个别谈话、定期谈心、学友帮助等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促其提高认知水平,调控心理活动,提升心理素质。
⑥心理咨询辅导法。学校建立班级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咨询室,将大量的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⑦自我教育法。实施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动机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控调节自己,进行价值判断评价自己。通过重新认识自己,明确新的要求,走上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知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熟知新的生活环境,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达到了安心学习的目的。
⑧学科渗透法。学科教学能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启迪智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互为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各科教师利用学科教学的机会,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