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1.1 物质及其变化
本章通过认识物质的分类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主要促进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中的“变化观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关注物质的元素组成,基于核心元素认识物质性质,包括分析物质的类别。并认识到不同类别物质的典型性质。 1.掌握物质分类方法,了解同素异形体、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1.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3.能设计方案实现含有某元素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1.整体设计构思: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分类实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分散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本章节整体构思如下。
2.本章节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性质上的异同。
(3)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并应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4)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1.情境:
我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常用到分类法,如图书馆中图书的陈列、超市中物品的摆放、垃圾的分类回收、快递公司包裹的分拣等。在化学学习中会涉及很多物质,我们是否可以先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然后再分门别类地学习呢?我们常选择从什么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呢?从分散系这个新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物质是胶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本章节将为你解开这些疑惑。
2.任务及任务分解:
课时 任务 活动 设计意图
第 1 课 时 【任务1】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1.实际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2.化学学科中分类法的应用 3.不同氧化物分类问题的讨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思考并感受生活中物质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2)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化学上,我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质等对物质进行分类。应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法的优缺点 (3)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是有标准的,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任务2】物质的转化 1.各类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转化 3.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制备 (1)在前面物质分类的基础上,从初中学习过的物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同类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好处,并加深对各类物质性质的认识。 (2)通过古诗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构建出不同物质类别间的转化关系,并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 (3)以工业制取氢氧化钠为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 2 课 时 【任务3】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组成 2.分散系的种类 (1)由学生熟悉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引出分散系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并接受。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散系这一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知道分散系的种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让学生掌握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任务4】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1.胶体的制备 2.胶体的性质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1.教学建议
(1)本本章节首先讨论“物质的分类”,实际上物质的分散系也是物质的分类问题,只是分类的角度不同,教学设计中注意章节内容的前后关系。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思维的发散性。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效率。
(2)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本章节中“分散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等方法对分散系、胶体进行研究。
2.资源支持
胶体化学的诞生
1861年,格雷姆为了研究溶液中分子的扩散速度,他用一块羊皮纸缚在一个玻璃圆筒上,筒内装着要试验的溶液,把筒浸入水中,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水中溶质的浓度,就可以确定溶质透过羊皮纸(半透膜)的情况。他发现有些东西如白糖、无机盐,扩散很快,能透过羊皮纸;另一类物质,如明胶、蛋白质等,扩散很慢,不能或极难透过羊皮纸。当溶剂蒸发后,前一类呈晶体析出,后一类呈黏稠的胶状物质。因此,格雷姆把物质分成两大类:前一类叫晶体(crystalloid),后一类叫胶体(colloid),此名词是从希腊文而来的,其字义是黏稠状的物质。
1905年,俄国化学家韦曼研究了200多种物质的结晶规律,发现许多晶体物质在适当介质中分散也能制成“胶体”。例如,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也具备扩散慢、极难透过半透膜的性质。因此,他认为应当把胶体看成是在一定分散范围内,粒子直径为10-9~10-7m时物质所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某类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尽管“胶体”这个名词的含义一开始不是很确切,但胶体是物质的一种特定分散状态的概念后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胶体分为两大类:亲液(lyophilic)胶体和憎液(lyophobic)胶体。蛋白质、明胶等容易与水形成胶体的溶液叫亲液胶体,而那些本质上不溶于介质,必须经过适当处理之后才可以将它分散在某介质中的叫憎液胶体,像金溶胶、硫化砷溶胶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