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目标】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并能说出常见的几种岩石所属的类型【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并能说出常见的几种岩石所属的类型难点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并能说出常见的几种岩石所属的类型【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________,B是________(或变质岩),C是________(或沉积岩)。2.地质作用:a____________;b (或变质作用);c (或外力作用);______ 作用。二、基础自测1.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分析,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 (2)题。(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A.④和⑤ B.①和⑥C.②和④ D.③和⑥(2)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页岩、石灰岩 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1.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C.玄武岩 D.石灰岩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2~3题。2.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 B.大理岩C.砂岩 D.砾岩3.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下面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4~5题。4.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5.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 B.Ⅱ—③C.Ⅲ—⑤ D.⑥—Ⅰ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48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 和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4)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上图)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____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5)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形成和影响褶皱山、断层山的内、外力作用。2、运用示意图说出褶皱山、断层山的成因。【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形成和影响褶皱山、断层山的内、外力作用。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褶皱山、断层山的成因。【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褶皱山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叫做褶皱。2、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背斜 中心 两翼 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 常被侵蚀成向斜 中心 两翼 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 ,不易被侵蚀而形成3、地球的 分为六大板块,包括 、 、、 、 。如果板块发生背离,地壳会 形成 或发育为 ;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 。断块山1、当地壳运动产生 和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 ,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 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2、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如我国的 、 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为 ,如我国的 、 、 等。二、基础自测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读图,回答1~2题。1.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① B.② C.③ D.④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10·安徽文综)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3~4题。3.“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4.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1.(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2.(2011·连云港期中调研)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2)在地貌上B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处地貌(填字母)。(4)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则地铁隧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A、B两处中的________处,试说明理由。 (5)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于A、B两处中的________处,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49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哪一处属于背斜?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的现象,试解释其原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什么? (2)③处地形属于什么类型的山地?试列举出我国属于此类型的名山。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何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说出其判断依据。小结:找水: 、石油、天然气储存于 ;采石场建在 ;煤、铁矿等保留在③水库选址,应避开 ;隧道建在 ,隧道经过断层时要加固。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 自主学习,激情投入,热爱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重点难点】重点:1、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难点: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不断__________,形成“____”型谷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______ 河谷______,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______”型堆积地貌 山前 泥沙堆积河流中下游入海口的海滨地区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a.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b.方便对外联系和______。c.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a.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 ;b.耕地连片地区:乡村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a.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__________ 状分布。b.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____ 向______ 过渡的地带。二、基础自测1.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回答2~3题。2.甲图中AB段河流(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流向西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3.关于乙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读下图,回答4~5题。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图中四城市相对处于不利区位的是( )A.A B.BC.C D.D5.受地形、河流等条件影响,B城市地域形态和下列哪一城市最接近( )A.上海 B.重庆 C.西安 D.兰州、[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C.三角洲 D.侵蚀平原2.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A.1月 B.3月C.7月 D.10月3.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0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谷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型堆积地貌 山前 泥沙堆积 洪(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②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②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 (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掌握形成和影响火山地貌的内力作用,理解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运用示意图能说出交通运输与地形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运用示意图能说出交通运输与地形的关系。难点:运用示意图能说出交通运输与地形的关系。【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一、火山1、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 ,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2、火山由 和 两部分组成。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表现 以______为主, ______为辅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和河谷地带 ______前进原因 修建______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______ 地势__________,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二、基础自测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2.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反映甲中的P地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3~4题。3.甲图中的河流( )A.位于南半球,由北向南流 B.位于北半球,由南向北流C.位于南半球,由南向北流 D.位于北半球,由北向南流4.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 )A.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湖泊水 B.泉水涌出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C.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D.湖泊为咸水湖、[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地区属__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 )A.240~250米 B.250~260米C.260~270米 D.270~280米(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乙图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什么?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50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公路在a、b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说出该公路在A处穿过的地形部位是什么?为什么该公路线路选择在此处,请说出你的理由。小结:修建公路的一般原则: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复杂的地段,如沼泽地、陡崖、地质灾害多发区等;②山区公路受______影响很大,一般沿__________修筑,呈“____”字形,避开____________;③______地区的公路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④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____、线路________(工程量最小)、占用耕地 之间寻求平衡。(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重点难点】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所受的的内、外力因素。难点 :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所受的的内、外力因素。【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1、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 ,又称 。2、地质作用分为: 和 。3、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 ,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4、地壳运动分为①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 和 例如: 、 、 、 。②垂直运动:引起和 例如: 、 。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 、 、 、 。6、(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及 等的影响下,岩石发生 ,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 。(2)侵蚀作用①流水侵蚀 例如: ;②风力侵蚀 例如: ;③冰川侵蚀 例如: ;④海水侵蚀 例如: ;(3)堆积作用①流水堆积 例如: ;②风力堆积 例如: ;③冰川堆积 例如: ;④海水堆积 例如: ;二、基础自测(2011·韶关调研)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a B.裂谷—bC.瀑布—c D.沙丘—d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a B.b C.c D.d“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硬壳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阅读材料,完成3~4题。3.分别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4.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甲乙(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47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 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2)F图景观在我国________高原分布最广泛,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B图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G图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H图中①是________;C图中岩层发生了____________,引起了地势的____________。(3)某同学认为上述八幅图从地貌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说出你的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4.2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4.2山地的形成(第二课时)复习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导学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复习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