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一、科目、课题 一、力 弹力二、教材简解“力 弹力”是力学的第一课时,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与“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其意图应该是首先建立力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弹力,再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最后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三、目标预设1、建立力的概念,并能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亲身感受物体的形状与体积的变化,建立物体的形变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弹性形变的内涵;2、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如何使用;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力 弹力四、重点、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难点: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器材准备: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图片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目标导学(5分钟) 引入明确本课学生的学习内容,展示要达成的目标,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齐读课本43页短文(2)齐读本课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布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物理课本八下44页到47页 “力 弹力”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归纳出本课主要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合作学习(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上一部分自主学习的问题,释疑。布置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并进行展示。 1:说出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学生活动:探究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学生活动: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塑料尺,施加向下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2)、手沿水平方向拉弹簧的一端,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总结:以上观察表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4: 学生活动:自学,交流弹簧测力计自学(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刻度盘、指针、弹簧、秤钩(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和 。②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在 刻度处,若不在应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④观察时,视线必须 。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5:学生活动:认识弹性势能四、归纳提升(5分钟)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学生试做例题,教师纠错分析 一、本课主要学习内容1、力(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2)、单位:牛顿(N)(3)、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1)、构造:(2)、使用方法:4、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二、学生试做例题(投影)五、检测反馈(10分钟) 当堂检测,内容见“课堂检测”,6分钟后公布答案学生小组互改,交流,师生共同纠错订正。组织学生对本课知识当堂复习,采取不同形式检测。布置适量课后作业。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物理同步练习》27页---28页 1、完成课堂检测2、学生小组互改,交流,师生共同纠错订正。教后反思 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板书设计8.1 力 弹力一、力 三、力的测量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二、形变和弹力 2.测量单位:牛顿N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外力越大→弹性形变越大 四、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