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高考考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精华回放
1.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二、合作自学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1)总体小康:20世纪末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2)全面小康(2001-2020)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背诵)
①
②
③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样?)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 主线是: 。
①把 作为第一要义。---
②把 作为核心立场。---
③把 作为基本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熟记4点)注意关键词
①
②
③
④
三、质疑解惑
简要列出疑点,并在组内解决。
四、互动探究:
1. 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材料一 李克强在此次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的增速与过去近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高速度。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耗能、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因此,实现我国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简析出现“中国之谜”的原因。
(2)请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建构知识
六、迁移运用
1.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下列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要求的是
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C.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D.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 )。
①全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 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④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在率先进入全面小康和建成富裕型小康社会进程中,人们发现江苏省各地区大致分为三个梯队,即到2005年左右,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率先进入全面小康;扬州、泰州、盐城、徐州、连云港和南通在2015年前进入;淮安和宿迁在2020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这体现了
A.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C.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D.共同富裕贯穿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
4.长期以来,对经济快速增长的片面追求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在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修复、保护生态为主旨,探索人类生存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城建成后,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广泛利用、节水生活化、城区无垃圾等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
①以人为本 ②全面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5.浙江省经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首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验区”的试点省份。你认为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是( )。
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 ④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13·安徽卷)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分析该数据可看出( )。
2004~2012年我国GDP及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
CDP(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
159 878
13.4
46.2
40.4
2006
210 871
11.7
48.9
39.4
2008
314 045
10.7
47.5
41.8
2010
401 513
10.1
46.7
43.2
2012
519 322
10.1
45.3
44.6
A.三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B.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 C.第二产业产值有所减少 D.GDP增长必然优化产业结构
7.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
①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③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④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3年2月13日,我国确定“十二五”建筑节能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这一举措( )。
A.能大幅度提高建筑质量 B.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C.能降低建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D.将促进人们对房产消费的热情
9.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成功举行,这表明( )。
①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③“引进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 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促使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我认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应该只注重数量,而更应该注重质量。通过举行达沃斯论坛,我们想让大家了解到,只有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很难实现统一
③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不能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特征,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