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4.17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4.17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案

资源简介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遗传与进化的第1节《生物的遗传现象》,主要介绍生物的遗传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生物的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的,了解遗传现象对物种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生物的遗传现象,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物的遗传现象,能够解释基因的传递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遗传现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基因的传递过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较高,但对基因和遗传现象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现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生物图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例如,展示狮子、大象、蝴蝶等不同的动物图片。
2.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生物会有不同的特征吗?请举例说明。
第二环节: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
1. 呈现例子:通过展示一对父母和子女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例如,展示一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照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
2. 引导思考: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之间会有相似的特征?这是怎么传递的呢?
3. 介绍基因:解释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因子,它们位于染色体上。可以使用图片或图表来说明基因的概念。
4. 观察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基因的传递过程。给每个学生发放两种颜色的豆子,要求他们模拟父母的基因组合并观察结果。例如,如果父母分别有红色和黄色基因,那么他们的子女可能会有红色、黄色或橙色的豆子。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基因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子女的结论。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父母的基因不同,那么子女的基因会是什么样的?
第三环节:探究基因的作用
1. 展示不同物种的图片: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物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差异,并讨论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例如,展示不同品种的狗,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体型、毛色等特征的差异。
2. 引导思考:为什么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也会有一些差异呢?举例说明。
3. 介绍基因的作用:解释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包括外貌和性状等。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黑色狗和白色狗的毛色差异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4.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基因对生物特征的影响。例如,红色花和白色花的结合可能会产生粉色花,这是由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第四环节:小结与反思
1. 小结:通过复习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填空题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反思:与学生一起讨论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对遗传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六、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内容:
- 生物的遗传现象
-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 基因的传递过程
- 基因决定生物的遗传特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例子、实验和讨论,引发了学生对生物遗传现象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理解了遗传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基因的传递过程,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模拟更多的基因组合实验,观察不同基因组合对特征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基因传递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