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资源简介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运用探究到的规律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怎样由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并用结论来解释现象.
【器材】
排球、磁铁、木块、小钢球、气垫导轨、钩码、细线、橡皮筋、刻度尺、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活动1直接引入。
二、进行新课
1.活动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①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
打出PPT1:教师拿起桌面上的小车,同时用激光笔指示PPT1“1.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
师:我们看哪一组同学的方法最多、最好。
活动过程中注意巡视,注意表扬做得既快且好的,激励做得慢的。
可用如下语言:“这组同学已经有×种方法了?其余组加油啊!”
“这种方法不错!”
“要快点了,争取超过那一组!”
师:要求表现比较好的一组派代表说说有哪些方法
刚才我发现这组同学方法较多,可以派个代表说说吗?
生:推、拉、弹、滚等(学生每说一种方法,教师板书一个字)
师:很好,请这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刚才你说的方法。
生:演示
师:很好。(可适当表扬)
师:手指示板书“推、拉、弹、滚”,说:这些都是什么行为?(教师做相应的动作)学生若无反应,则问:要使小车动起来,必须对小车施加?
生:力(教师板书“力”)
师:必须要施力。很好
②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
打出PP1上“2.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用激光笔指示。
师:下面我们稍微增大一些难度,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边说边用激光笔指示)。
生:活动.
师:各组互相检查,看看谁的方法多。
生:检查。
师:教师注意巡视,要求活动积极稍微小组上讲台演示。
生:演示
师:鼓励学生。
师:要使小车停下来,必须对小车?
生:施力
注意事项:
推动小车,小车动起来后也会慢慢停下。(不管学生是否想到这个方法,教师都演示)
演示完毕后提问:什么原因使小车停下来?
(总结完以后抛出该问题,教师边演示边说)
生:摩擦力
③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
打出“3、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
同上
师:要使小车动得更快,必须要?
生:施力
注意事项:如果学生让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
师:直接说:我们看到,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越来越快,是什么物体在不断地施力
生:地球
④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慢下来?
同上
⑤如何让动起来的小球拐弯?
师:下面我们用小球来做实验(教师拿出小球展示)其余同上。
师:要使小球拐弯,必须要对小球?
生:施力
师:师:这五种现象(教师用激光笔指示)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同学可以把这五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用一个字归纳吗?
生:力
师:很好
师:同学可以把③④⑤进行分累吗?我们来个比赛,看那组最快分好?把结果写在白纸上。哪组最先分好就把纸举起。(教师说得同时打出PPT特效,凸显“快”、“慢”、“拐弯”)
师:预备,开始!
注意:此处教师要看学生的活跃程度,若较活跃,则可行;若不甚活跃,则如下:
师:同学可以把③④⑤进行分累吗?我们来个比赛,看那组最快分好?把结果写在白纸上,到时我数“3、2、1”,大家一起举起纸)
师:注意观察,发现有不少组分好后,即喊“3、2、1”
师:你们这组说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生: 3、4一类,运动快慢或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改变;5是运动方向的改变。
师: 要注意表扬并引导。
学生说老师写:
3、4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的改变
5 运动方向
师:在物理中我们把物体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变化就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这五种现象统统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不逃脱这五种情况。
师: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激光笔指示),同学们能得到什么结论?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
板书: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注意:此处可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引导所有学生一起说结论。第一个结论易得,如不能得到第二个结论,可如下:
师:同学们请看(教师让排球自由下落),什么运动?
生:加速
师:是什么改变了它的运动快慢?
生:重力
师:再看(上抛),从下面到最顶端是什么运动?
生:减速
师:是什么改变了它的运动快慢?
生:重力
师:再看(平抛),描述一下排球的运动状态?
生:速度变大,方向改变
师:是什么改变了它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
生:重力
师:很好,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可以是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师:这几种情况中,排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演示1:
器材:小钢球、实物投影仪、磁铁等
步骤:①教师让小钢球直线运动;
②教师暗藏磁铁,让小钢球运动,小钢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可交代滚动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学生可能反应:很奇怪,为什么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了?
师:看、小钢球。同学们注意观察小钢球的运动(做两次直线运动)
师:小钢球做什么运动(边滚球边说)
生: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或直线等
师:对,直线运动(强调两次)
师:暗藏磁铁再滚(沉默片刻,观察学生反应)
师:为什么小钢球会平白无故的拐弯呢?
生:力
师:谁施力?
生:讨论。
生:小球水平方向不受力怎么会拐弯呢?
师:小球不受力怎么会拐弯呢?这不和我们学习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吗?(教师用手指黑板上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展示磁铁
师:生活中经常有现象和客观规律矛盾的地方,比如魔术。这时候,眼见就不一定为实了!我们要善于发现现象的本质。
注意:此处如果钢球被吸到手上,教师可如下处理:
师:第二次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你的手?
师:手有特异功能?
生:有磁铁。
师:原来小球运动状态的改变还是因为?
生:力
2.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活动2:探究物体受平衡力时所处的状态。
器材:气垫导轨、滑块、细线、砝码、气源等
①演示2:静止:
师:激光笔指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不受力呢?它会处于什么状态?
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谁发现了这个规律?
生:牛顿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还不止一个力,受到一对平衡力时,物体又会处于什么状态?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若无反应,则演示;若猜想正确,则验证)
师:装置叫气垫导轨,这是滑块。同学们,滑块受到几个力?
生:竖直向下的重力及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师:它们是一对什么力?
生:平衡力
师:滑块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状态。
②演示3:匀速直线运动
开启气源
师:气垫导轨和气垫船的工作原理相似,打开开关,产生气流(教师用纸片放在导轨上)
气流会把滑块托起。
师:现在滑块受到是一对什么力?
生:平衡力
师: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能使滑块动起来?
生:在下面发表意见。
师:我有个方法和你们不一样,就是吹。
师;吹滑块
师:滑块没有碰到顶端的的时候,可看作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滑块匀速直线运动
师:滑块在滑动的过程中摩擦力忽略不计。
师:那物体受到平衡力处于什么状态?
生(一起答):物体受平衡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静止
板书:2.物体在二力平衡条件下
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怎么受到一对平衡力后,运动状态也保持不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视情况决定是否展开讨论)
生: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师:很好!
活动3:探究物体不平衡时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成功进行过载人航天的国家,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深自豪。同学知道我国载人系列飞船的名称吗?
生:神舟。
师:很好。其中,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更是开辟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神七”最伟大行动是什么?
生:太空漫步。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神七”从上天到遨游太空再回家的整个过程。
①PPT3
师:PPT3
看完视频后要求所有同学一起回答。
生:大于
师: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不是
②PPT4
师:能描述飞船的运动状态吗?
生:圆周运动
师:什么原因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生:力
师:可能谁施加的?
生:地球
③PPT5
师:下面的问题稍微难一些,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思考
师:各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请小组派个代表说一下。
生:回答(可能有各种情况)
师:各小组达成共识了吗?(若有不同情况,则要求讨论)
生:回答
师:很好
师: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不是
总结:
师:如果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物体的处于什么状态?
生:加速、减速、方向改变
板书: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改变。
⑤PPT6
师:这个问题留给我们班爱科学、善思考的同学课后去钻研,可不是留给所有同学的啊!。
注意:若时间充足:
师:我国社会经济已距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小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已达十几人一辆。下面我们就谈谈车。
汽车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什么时候加速?
生:牵引力大于阻力
师:如何减速?
生:松油门
师:改变的是什么力?
生:牵引力
生:还可以刹车?
师:改变的是什么力?
生: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
师:指着黑板,进行小结师:
我们这节探究的就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板书:9.3力与运动关系
师:下课
四、作业布置
学案:课后完成
五、板书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
受力情况 运动情况 运动状态
不受力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改变
受平衡力
受非平衡力 加速(动力大于阻力) 改变
减速(动力小于阻力)
运动方向的改变(力与运动方向不一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按照此设计进行教学,脉络分明,层层递进学生比较易于接受,知识点浅显易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目标达成,最后还通过习题继续解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