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一、教材分析教材从第1章到第7章研究的都是常见的简单的物理现象,而从第8章到第18章研究的是物理现象中的力、热、电等内容。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现象、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特点是对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本章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是重点的一章。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八年级物理第章第二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心。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比七年级学生有很大变化和提高,但还不完善,由于定势思维及它们头脑中的原有观念、思维的片面性及凝固性等不利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会认为重力就是人们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日常不科学的说法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他们不知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点感性的认识都没有。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方向;(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科学猜想;(3)通过组织学生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用重锤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愿望。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大小、方向。2、教学难点: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启发引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注重观察和实验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根据八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采用实验法。教材明确给出质量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对实验数据要展开讨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何去主动,自觉地获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获得新的技能、技巧。教学中用实验、归纳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实验判断重力的方向,启发学生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师出示一小球,找一学生按下列方式扔出,观察现象. 1.自由下落; 2.竖直上抛; 3.平抛; 4.斜向上抛.提问:这些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吗?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 一学生演示;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创设一种活动,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1.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重力的方向. 4.重力势能 1.重力的概念师:上述活动中我们都很容易找出受力物体,那么施力物体是什么? 信息快递: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物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2.重力的方向猜一猜: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设计实验: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教师演示:(媒体展示图片或借助课本)如图8-18所示,将小球悬挂在该装置的横杆上,待小球静止时观察细线的位置。将该装置倾斜一个角度,观察小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交流:该装置未倾斜时,重力方向与横杆是什么关系?在倾斜之后,重力方向与横杆还是这种关系吗?想想,重力方向有什么特点?师:简介重垂线、水平仪。思考:如何用这个重垂线和三角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3.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想一想: (1).在生活中你能感觉到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所受到的重力也越大吗?(2).请猜一猜.物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3).实验中分别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和质量的大小?如果给你提供了一些上面标有质量值且相等的钩码,你准备怎样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议一议: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讨论:公式G=mg各个字母表示什么?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该公式有哪些作用? 试着找出施力物体.学习“信息快递”. 猜测、设计实验.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交流问题.了解重垂线、水平仪.思考、交流.猜测.思考.讨论.交流与评价.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思考、讨论.交流与评价. 通过找施力物体和学习信息快递建立重力的概念.通过猜测、设计实验、交流、思考等活动,使学生了解重力的方极其应用.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根据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加深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以致用 1、地处南半球某校一八年级学生,所受重力是多大?方向指向什么地方?2、汽车的最大搭载重力是29400N,求它最大搭载的质量为多少吨?(g=10 N/㎏)3、想一想,若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请你设想三个情景,和同学进行交流。 练习、交流. 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想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干些什么事? 反思小结 反思收获,交流学后的想法和做法,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板书设计】8.2重力 力的示意图一.重力的概念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用G表示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2.物体的质量越大,可能受到的重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三.重力的方向1.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应用:重垂线四.力的示意图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教学反思】这节课给我感触很大。首先,这节课以重力的知识为载题,围绕重力的方向和大小设计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想象,讨论、观察、等途径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后,知道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G=mg;掌握了对重垂线、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的操作技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成功后的快乐;初步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