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课题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3、会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4、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进一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2、运用类比法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绕日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重点难点 1、重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2、难点 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方法 视频引入法、实验演示法、阅读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手机、教学一体机、展台、塑料绳
板书设计 7.3探索更小的微粒1、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摩擦起电的原因3、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老师最近玩手机看见了一个有趣的视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下。(播放手机视频:让打火机“起死回生”)(PPT展示)我国古代还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那么是不是像这句话说的,物体可以无休止的分下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索更小的微粒。 学生观看视频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解读古文,初步建立物质可分的思想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播放视频引入课题,而不是把视频镶嵌在PPT中,这样新颖别致,既能引入物质可分的教学中心,又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用一段古文,直接点明本节课的课题。由今及古,说明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经久不衰。
进行新课 刚才视频中,水为什么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呢?实际上是因为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演示实验)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摩擦几次塑料绳。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 象:塑料绳散开问 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不带电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是不带电的。而物体相互摩擦带上电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两种不同的作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猜 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于中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曾经就有人想像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原子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比较符合实际。卢瑟福建立了原子式结构的行星模型。1.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2.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绕核高速运转。请同学阅读课本并请同学到一体机上板演。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1、请同学先阅读课本31页的“读一读”(对照PPT展示的问题),再画图讲解。 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带正电的原子核吸引带负电的电子,而且他们数量上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但是两种物体摩擦时,吸引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会从吸引电子本领弱的物体上得到电子,因而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带正电。2、最后引导学生作出摩擦起电的解释。三、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①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②假如给你一个核桃,你要想看到里面的东西,你会怎么办 核桃之所以被敲碎,是因为在敲击过程中锤子给了核桃很大的能量。大家也都知道,当锤子敲下去锤子越大、敲得越快越用力时,核桃壳碎得也越厉害。这说明能量与什么有关 所以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原子核中的粒子轰出来。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③原于核里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粒子呢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种子组成①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认为夸克是比强子更深层次的粒子。这是一种理论上假设的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盖尔曼因此获得了196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夸克的发现: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地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课堂检测反馈1、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检测反馈栏目第1-8题,看谁完成的又好又快。2、展台展示同学学习成果,并讲解。3、对完成好的同学进行鼓励(鼓掌)小结PPT展示小结内容:填一填连连看说说看 学生思考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塑料绳变得蓬松了,是因为绳子都带(相同)电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学生同座位交流带电得出原因。(摩擦起电)学生阅读课本31页有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对照PPT上的空白问题)。学生板演学生阅读P31内容学生观看老师画图讲解学生得出结论(板演填空):①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②得到电子束缚电子本领强,失去电子束缚电子本领弱。③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学生思考(速度)学生阅读课本32页内容对照PPT问题,找一找,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学生自学“生活、物理、社会”栏目,知道关于粒子加速器的一些科普知识。(对照PPT问题)学生完成检测反馈题目学生热烈鼓掌学生积极参与小结 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人们可以从宏观现象入手来认识微观现象的探索模式。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请同学板演,既满足同学对一体机的好奇心,又能加强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记忆。摩擦起电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教材的阅读材料中说的并不透彻。所以有必要结合图形,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来说明。这样也更能解释清楚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的关系。最后通过让学生板演,进一步巩固本知识点。类比法有助于理解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能量(动能)知识。层层深入、层层分解,使学生如剥笋般了解微小粒子,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微观粒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检测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程度,同时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点。激励同学,活跃课堂气氛(此时部分同学有点倦怠,活跃下气氛,重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小结形式,使学生乐于其中。
作业与练习 1、查阅汤姆生和卢瑟福相关信息和关于他们的科学故事,下次课与大家分享。2、利用网络查找关于微观粒子研究的最新进展,把你查到的各种粒子的名字记下来,看谁找的多。3、同步练习本节内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子模型,接触到微小粒子,但深入到分子的内部去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课前要安排学生搜集与阅读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与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与讨论。2、本节是对微观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建立“小”的概念,了解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3、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多媒体得展示、观看教学碟片、采用网络教学等渠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