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久而久之,就学起了大人祭拜、办理丧事。母亲看到了,皱起眉头,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有模有样地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后来,孟子成为了大思想家、教育家,孟母也被誉为中国“四大贤母”之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短论,感受先哲的思想光辉。
导入新课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86章。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跟《大学》《中庸》《论语》被合称为“四书”。
《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反映了较强的民本思想。
作品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背景链接
夫(fú)
米粟(sù)
疆域(jiāng yù)
亲戚(qi)
畔(pàn)
字音字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朗读停顿
天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疏通文意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疏通文意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而,表顺承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疏通文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 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疏通文意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2、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使……居住,定居)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1)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②兵革非不坚利 (锐利)
(2)之
①三里之城 (的,助词)
②多助之至 (到)
③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文言积累
(3)城
①三里之城 (内城)
②城非不高也 (墙)
(4)而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③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
文言积累
4、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城墙;今义:城市)
(2)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3)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多指人工挖的)
(4)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5)委 (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6)域 (古义:这里指限制;今义:地区)
(7)国 (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文言积累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整体把握
“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整体把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整体把握
说说每层的大意。
第一层(第1句):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第二层(第2-4句):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三层(第5-8句): 在前两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普遍意义。
整体把握
第2-3句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合作探究
第4句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
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合作探究
作者只从反面指出了“域民”、“固国”、“威天下”不应当怎样,那么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做呢?
施行“仁政”,取得人心。
合作探究
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合作探究
“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得道”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
合作探究
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向,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合作探究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列举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列举防守失利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再据此阐发引申,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层层深入,最后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合作探究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仁政”,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
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
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
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
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
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
合作探究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从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合作探究
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比。再次强调了地利的不足恃,这几句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气势,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写作特色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不得不“委而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这篇短论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
列举进攻失利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列举防守失利的例子论证“地利不
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
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全文采用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堂小结
论据:战争需要人和
类推: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施行仁政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人和之重要
试举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
(1)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①草船借箭;②火烧赤壁。
(2)借助“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①智取生辰纲;②地道战。
(3)依靠“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①武王伐纣;②鸿门宴。
拓展延伸
1、理解性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分析“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情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
(4)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人和
课堂检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君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C
课堂检测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B
课堂检测
4、根据划线词的意思各写三个含有“至”和“寡”的成语。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止于至善、至高无上、如获至宝。
课堂检测
兵微将寡、沉默寡言、孤陋寡闻。
5、《孟子》一书说服力极强,结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课堂检测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