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诫子书
学案
班级: 课时: 课型:
【认定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和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旨,明确写作意图。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预习检测】
1.诸葛亮,名 ,字 ,号 ,
时期著名的 家、 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被称为“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著有《 》。
2.释题:诫: 。子:
。书: 。
3.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 淫慢( ) 励精( )
险躁( ) 遂( ) 淡泊( )
4.给下列语句划分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共同探究】
·疏通文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夫:
(2)静:
(3)以:
译文: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淡泊:
(2)明:
(3)致:
(4)远:
译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
译文: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淫慢:
(2)励精:
(3)险躁:
(4)治性:
译文: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驰:
(2)意:
(3)去:
(4)遂:
(5)枯落:
(6)穷庐:
(7)复:
(8)及:
译文:
·深层思考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3.文中提到的“志”的语句有哪些?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4.“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我们该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5.从全文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学习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发或收获?
7.请为本文补充一些论据。
(1)道理论据
淡泊:
立志:
惜时:
(2)事实论据
【归纳整理】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作者从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告诫儿子要 、
、 、 ,表达了作者希望后代 的愿望。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①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⑤;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⑥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①恭:肃敬,谦逊有礼。②尊盛:位高势盛。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哲:明智,聪明。⑥由:奉行,遵从。
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本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亮 孔明 卧龙先生 三国 政治 军家 古今第一贤相 诸葛亮集
2.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3.fú yín jīnɡ zào suì dàn bó
4.(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共同探究】
·疏通文意
1.(1)句首发语词。
(2)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用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明确、坚定。
(3)达到。
(4)远大目标,形作名。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广:增长,形作动。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4.(1)放纵懈怠。
(2)振奋精神。
(3)轻薄浮躁。
(4)修养性情。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1)疾行,指迅速逝去。
(2)意志。
(3)消失。
(4)最终。
(5)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7)又。
(8)来得及。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深层思考
1.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2.成才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关于“志”的语句有: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非志无以成学。
“志”与“学”的关系: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思是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4.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静”既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又是学习的前提。要做到“静”,就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5.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同时勉励儿子珍惜时光,刻苦学习。表达了作者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6.可从淡泊名利,立志求学,珍惜时间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7.(1)道理论据:
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立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事实论据:
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到贫弱的祖国,致力于祖国的国防建设,被称为“两弹元勋”。
居里夫人一生研究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获得其他奖项更是无数,她把奖牌给女儿当玩具玩,而自己致力于科学研究。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归纳整理】
做人 学习 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 珍惜时光 刻苦学习 志存高远
【拓展练习】
1.(1)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