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学案班级: 课时: 课型:【认定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字词。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对比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慷慨( ) 废墟( ) 帐篷( )呼啸( ) 滚烫( ) 琢磨( )微薄( ) 酬劳( ) 硬朗( )水渠( ) 流淌( ) 光秃秃( )栋( ) 拣(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四字成语: ,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四字成语: ,意思是比喻追究底细。四字成语: ,意思是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二字词语: ,意思是指建筑物或堆积物的坠落、倒坍。二字词语: ,意思是指宣扬;声张。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要概括文章内容。这是一篇讲述 (谁) (干什么)的 (体裁),文章想要赞美一种 的精神。【共同探究】1.牧羊人为什么要种树?2.作者是怎样描写牧羊人种树的?3.牧羊人种了哪些树?除了种树,他还做了什么?4.从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5.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6.默读课文,在阅读中画出重点语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完成课本思考探究一的表格。思考: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分别属于小说情节的哪个部分?牧羊人的情形 高原环境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7.从文中标出与牧羊人坚持植树相关的几个时间词。思考:通过这几个时间词,我们可以判断这篇文章使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8.在原文中找到三组写高原前后变化的句子,可以看出文章使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比能够表现出 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表现出 (人物)为 的巨大贡献,赞扬他 的精神。【归纳整理】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拓展练习】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小题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的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第一项是( )A.“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的原因是“我”对牧羊人的好奇。这句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为下文牧羊人种橡树设置悬念,吸引读者。C.划线句“他是在种橡树”句末叹号应该改为问号,能更好的表现“我”对牧羊人仔细认真种橡树的不理解。D.“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荣利的精神品格。【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kāng kǎi xū péng xiào gǔn tàng zuó mo bó chóu yìng lǎng qú tǎng tū dòng jiǎn2.不毛之地 刨根究底 沉默寡言 坍塌 张扬3.牧羊人 植树 小说 坚持不懈【共同探究】1.牧羊人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所以,他就决定种树。2.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3.牧羊人种了橡树、山毛榉、白桦树。除了种树,他还养蜜蜂。4.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5.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20):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第三部分(21):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6.牧羊人的情形 高原环境初遇牧羊人(开端) 独居、50几岁,牧羊、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 荒原、光秃秃的山,狂风怒吼、没有溪水再见牧羊人(发展) 身体硬朗、不再牧羊、养蜂,性格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 树木成林、挺拔茂盛,有了溪水最后一次相见(高潮) 已经87岁了,初衷不动摇,继续种树 一片沃土、生机勃勃、微风飘香、泉水流淌、重建新村、人民幸福7.第一次:“1913年”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次:1945年这几个时间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使用了时间顺序。8.高原在改造前和改造后 牧羊人 改造荒原坚持、执着【归纳整理】1.文章讲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那里种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2.文章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了高原在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变化,表现出牧羊人为改造荒原做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他坚持、执着的精神。【拓展练习】1.牧羊人答应“我”再在他家住一天的要求,并带我一起去山上种橡树。2.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