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第8单元作业设计6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第8单元作业设计6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八单元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者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语文 六年级 第一学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八单元
单元组 织方式 自然单元重组单元
课 时 信 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少年闰土》 第25课
2 《好的故事》 第26课
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27*课
4 《有的人》 第28*课
5 《有你,真好》 习作
6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二、单元分析
单元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对第三学段有明确要 求:【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 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与鉴赏】“默读有一 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 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表达与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 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梳理与探究】“学习跨媒介 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 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 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
教材分析 以“鲁迅”这个关键信息组建一个独立单元,是统编教科书第 一次。其教学内容有: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略读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还有“语文园地” ,习作 “有你,真好” 。 目的是想通过本主题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不 同层面了解鲁迅,感受其伟大形象。在小学高年级段安排鲁迅主题 单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也是初小衔接的一个重要 铺垫。 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 内容”,是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对三、四年级“根据需要收集 资料”和五年级“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能力的延 展和递进。二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指向 习作的语文要素。对学生写人物而言,在于“表达感情”即表达对 这个人物的印象、态度及看法。
学情分析 “查找资料”这一语文要素,三、四年级重在让学生初步学会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五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并 明白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到了六年级,借助资料的目的是实 现更好的“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喜欢搜集与查 找资料。针对本单元的特殊性: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 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教师 提供搜集、查找资料的指向,并引导学生自己生发对资料的需要, 进而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 真正读懂课文。
三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序号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识字与写字 会写25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阅读与鉴赏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 落和鲁迅名言。借助课文和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的主 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3.表达与交流 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 对一个人的真挚情感。
4.梳理与探究 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针对不同文章学习 灵活运用。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单元作业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回顾,是对语文基 本技能在巩固中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在进行本单元作业设计时作 如下思考:
1.注重目标一致性
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单元作业紧紧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 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目标进行多板块设计。在夯实、理解文 本内容的基础上,重在激发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阅读鲁迅各种作品的兴趣。 让学生在不同篇目的学习中,借助所需资料逐步习得多视角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2.兼顾内容互补性
作业内容和教学目标始终保持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作业内容适 当考虑、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失。注重思维锻炼,把握动态分层,关注历史 和时事热点,让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
3.凸显训练层次性
作业设计既要保证作业内容的科学有效性,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 学习需要的差异性,进行分级训练:
(1) 抓住语言训练点,做实“基础性作业”。
(2) 寻找能力支撑点,落实“提升性作业”。
(3) 拓展思维提升点。用实“拓展性作业”或“综合性作业”
分层训练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层层之间互相勾连,梯度跟进,促进目
标达成。
4.评价形式多样性
作业评价坚持思想性、整体性、可操性、多样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培智 增慧,力求评价形式多样化。在评价中巩固技能,发展能力,修养品行,培养习 惯。
五、课时作业
25《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根据课前搜集,联系上下文理解加 点词语的意思 1.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 年。 ( ) ( ) 2.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 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 子将他套住了。 ( ) 本题指 向“阅读与 鉴赏”。 旨在通 过课前预 习、搜集资 料来理解词 语的意思, 这样为理解 课文内容打 下了基础。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3 分 钟
提 升 性 作 业 二、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闰土给“我” 讲的四件新鲜事 详写的一件事是 。 本题指 向“梳理与 探究”。 旨在引 导学生通过 阅读来梳理 文章的主要 事件,掌握 文章的主要 内容。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2 分 钟
综 合 性 作 业 三、品读课文语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 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 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 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 他的胯下逃走了。 1.从这段文字中,你认识一个怎样 的少年闰土? 本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意在让 学生借助场 景的描写来 突出人物性 格特征,也 表达作者的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15 分 钟
2.认真品读本段文字,展开自己的 想象,用手中的画笔,绘出当时的场景。 主观情感。 引导学生学 习聚焦场景 的方法,并 会迁移运 用。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25《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提 升 性 作 业 一、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故乡 (节选) 一 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 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 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得非常吃惊, 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 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土 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 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 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 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大抵都是这样的。他头 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薄的棉 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 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 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 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 本题指向 “阅读与表 达”。 旨在让 学生通过比 较阅读,将 少年闰土与 中年闰土的 外貌、形象 进行对比, 闰土对待鲁 迅态度的对 比,“我”见 到少年闰土 与见到中年 闰土后,心 情变化的对 比,让学生 看出在生活 重压下闰土 的变化。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5 分 钟
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 又总觉得有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 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 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 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 “老 爷!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们之间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 也说不出话。 …… 1.通过阅读,说说作者“我”心中 的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有哪些不同? 2.再次回到故乡见到闰土,“我” 的心情是怎样的? 3.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我” 和闰土之间的“厚障壁”是什么?
综 合 性 作 业 二、仿写 结合图片,仿照课文第一 自然段的 方式写一写“雪地捕鸟”。 本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小练笔 旨在通过模 仿第一 自然 段,聚焦场 景,抓住描 写环境和动 作的关键 词,让读者 整体感受画 面,加深对 文本人物形 象理解的同 时,也为后 面的习作打 基础。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5 分 钟
26《好的故事》 (第一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抄写词语,再试着用两个以上词语 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 昏沉 错综 幽雅 云锦 澄碧 荡漾 萍藻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本题指向 “识字与写字”。 旨在通 过及时巩固, 以落实写字 目标。用词语 说印象,既建 立起词语之 间的联系,又 丰富了学生 的语感,做到 了与课文内 容相关联。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提 升 性 作 业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试 着写一写你记忆中的“美景”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 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 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 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 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 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 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 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 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 是如此。 本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旨在鼓 励学生描绘 自己记忆中 美的人和美 的事,再将两 个片段对比 读一读,在朗 读中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 感受这个故 事的美丽,幽 雅,有趣。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0 分 钟
综 合 性 作 业 三、观看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鲁 迅的绍兴岁月——《鲁迅自传》 。 (要 求:能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收集资料, 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走近鲁迅。) 背景资料:1930 年,已值晚年的鲁 迅,回顾自己近五十年的跌宕人生,梳 理成这篇自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 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 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 。纪录片中 不乏对在家乡绍兴生活的追忆,他用平 静简短的文字,记述了曾经阳光明媚和 风雨交加的岁月。 本题指 向“梳理与探 究”。 旨在让 学生倾听鲁 迅背后的家 国情怀,培养 了孩子兴趣 的同时,还能 提升其人文 素养,近距离 感受鲁迅先 生忧国忧民 的爱国情怀。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而 定
26《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交流平台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创作于 1925 年,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 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掌握一 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更加流畅: 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 意思,再借助注释准确理解,如“石油”。 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 磨具体解释,只要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 概意思即可,如“乌桕”“一丈红”。 有些词语如果联系上下文无法理 解,可以 ,如“ ”。 本题指 向“表达与交 流”。 旨在鼓 励学生在阅 读时尝试运 用多种阅读 策略,发展阅 读能力,成为 主动积极的 阅读者。通过 “交流平台” 的形式,让学 生积累运用 所学,这样才 能更好地阅 读鲁迅先生 的其他作品。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野草 ·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 本题指 向“阅读与 鉴赏”。 旨在借助
提 升 性 作 业 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①。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 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 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 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 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 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 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② 的血和肉, 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 遭践踏,将遭删刈③,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 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 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 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 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 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 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 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 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 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 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 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 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 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释〗 ①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作者在 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 一文中, 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 “我 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 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 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 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 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 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 口,同时感到空虚。 ” 相关资料,多 角度展现鲁 迅先生的形 象,让学生了 解其文学成 就,体会其精 神境界,激发 学生更全面 的认识鲁迅, 愿意去多读 鲁迅先生的 作品,真正地 “走 进 鲁 迅 ”。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25 分 钟
②陈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见《 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驱车上 东门,遥望郭北塞。 ……下有陈死人, 杳杳即长暮。 ……” ③删刈 (yì) :割除、铲除。 【材料二】 一九三八年出版的二十本《鲁迅全 集》 内的《野草》没有这篇《题辞》, 由于在抗战前曾被蒋匪政权删去。一九 三六年二月十九日鲁迅给人信中说: “《竖琴》的前记,是被官办的检查处 删去的, ……《野草》的序文。想亦如 此;我向书店说过几次,终于不补。 ” 可见敌人也看出这篇《题辞》的革命战 斗意义了。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 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提到鲁迅先生、引 述鲁迅名言,充分肯定鲁迅精神。在 2013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 引用鲁迅《学界的三魂》一文,指出“惟 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在 2014 年的文艺工 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 6 次提到 鲁迅先生,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像鲁迅 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对人民充满热爱,创作无愧于时 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 2018 年 的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 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专门 谈到“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 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 的”。在 2019 年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 年大会上,总书记用鲁迅的话表达对青 年人的希望,强调青年“所多的是生力, 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 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 井泉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引用和 论述,贯通历史、观照现实,让我们深 切领略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高远,深 刻认识到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 值。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他的人格和风范
是全体人民的光辉榜样,他的精神和贡 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骨头是最 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周恩来同志在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题词 中说,“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的 为真理正义而倔强奋斗,至死不屈,并 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 确信有光明的将来。这种伟大,是我们 今日坚持长期抗战,坚信最后胜利所必 须发扬的民族精神! ” ——摘自黄坤明同志《在纪念鲁迅诞辰 14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 内容,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 ①《题辞》中的第一 自然段表现出 鲁迅先生身处险恶的环境中矛盾、彷徨 的心情。 ②这篇《题辞》写在一九二七年, 作者面对着白色恐怖的血腥现实,不但 毫不退缩畏惧,反而相信地下火必将喷 出。全篇洋溢着反抗、战斗的乐观精神。 ③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曾经删去这 篇《题辞》,是因为文中有些词语比较 难以理解。 ④和《野草》一样,《题辞》也是 一篇散文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语言 精练而富有生命力,在思想感情上给读 者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力量。 2.阅读【材料三】,谈一谈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请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 √” 殡 (bìn bīn)仪馆 追悼 (dào diào) 吊唁 (yàn niàn) 三更 (gēng gèng) 半夜 本题指向 “识字与写字 ”。 意在帮 助学生读准 易读错字的 音。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 分 钟
基 础 性 作 业 二、课文内容理解 (资料背景:作者周晔是鲁迅三弟的 长女,鲁迅去世时,她才 10 岁,此文是她 19 岁时回忆伯父鲁迅所写。) 请你判断: 1.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 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句中的“那时 候”是指作者 ( ) 岁时。 2. 课文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一句,是作者 ( ) 岁时的想法。 3. 你是否认同鲁迅“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 ”这种说法,请结合 文中一个事例或你所知道的另外关于鲁 迅先生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意在引 导学生学会 整合资料信 息,并结合 文本内容, 表述自己观 点。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提 升 性 作 业 三、尝试概括不同的小标题 概括小标题有多种方法,可以抓住事 情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依据事情 发展过程概括,还可以概括人物品质作为 小标题。请结合本课内容,概括出对应内 容的不同小标题。 此题指 向“梳理与 探究”。 旨在引 导学生学习 概括小标题 的方法:或 抓住主要事 情,或抓住 人物主要品 质等。进而 梳理出文章 内容,深化 对鲁迅先生 的认知。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4 分 钟
主要内容 人物品质
谈《水浒传》 关心晚辈的伯父
谈“碰壁”
慈祥开心的伯父
综 合 性 作 业 四、“选材角度”我知道 《我的伯父鲁迅》一文中记叙了五件 事,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选材,如“谈 《水浒传》 ”是选择鲁迅与“我”之间发 生的事,这是作者自己亲自经历的; “救 助人力车夫”是选择 ( ) 与陌生人 ( ) 的事 ,这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 ) 是选择鲁迅与身边人 ( ) 的事,这是作者听别人说的。从中我们知 道以后写作时,要多角度选择事例,而且 要详写 ( ) 和 ( ) , 略写 ( ) 。 此题指 向“梳理与 探究”。 意在引 导学生习作 选材的多角 度意识。明 白选材的角 度有层次, 而且多元, 更有利于体 现习作对象 的整体形 象。避免选 材角度的重 复。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综 合 性 作 业 五、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 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 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 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 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 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 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 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 此题指 向“阅读与 鉴赏”“梳 理与探究” 。 选择阅 读巴金悼念 鲁迅先生文 章,意在帮 助更立体的 了解鲁迅先 生。也是本 单元“借助 资料理解课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5 分 钟
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 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 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 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 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 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 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 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 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 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 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 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 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 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 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 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 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 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 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 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 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 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 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文 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 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 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 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 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 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 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 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 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 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 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 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 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 ” 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 文主要内 容”要素训 练的拓展。
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 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 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 道路迈进! 1936 年 10 月在上海 1. 请按原文填空: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 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 了 ,青年失去了 , 中国人民失去了 ,中华民 族解放运动失去了 。 2.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 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 来。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 让我们感受到 。 3.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在第四自 然段中,作者觉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在 于 ,你觉得鲁迅先生的伟 大在于 。 4. 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仿照这样的 句式,续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鲁迅先生 的认知: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 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 勇敢的先驱。在中 ,他是 一个 。 5. 请谈谈你对“你会活起来,活在我 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这 句话理解。
28*《有的人》 (一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阅读课文片段,填一填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有的人活着”里的“有的人” 指 ,“有的人死了里的“有 的人”指 。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 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内容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第一个“活”字充满作者的鄙夷和轻 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一生的肯 定和赞美。 ②第一个“死”字充满作者的痛恨和咒 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 念之情。 ③说明了人总有一死的事实。 3.这节诗运用了 ( ) 表现手法。 ①对偶 ②对比 ③排比 4.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或者现实生活 中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人,如: ( ) (请举一个例子) (




“阅读

鉴赏”

)在生复联文语语不 。 意学反 ,下词同的义 导过读上摩不中含 引通朗系揣在境同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提 升 性 作 业 二、阅读本单元课文,写一写 小练笔: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请以 “我要做 的人”为题,简单写一写。 (

简 做

自悟相有起

生写要 ”将体文句合
)此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让 学 单 写 “ 我 的 人 能 够 己 的 和 课 关 诗 机 结 来。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0 分 钟
综 合 性 作 业 三、梳理相关资料,创一创 探究本单元四篇课文并结合相关资料, 你可以对它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任选 一题) 画一幅简单的鲁迅素描: 创作一句鲁迅墓志铭: 此题指向 “阅读与鉴赏” “ 梳 理 与 探 究”。 意 在 让 学生自主通 过阅读课外 图书、纪念 鲁迅的文学 作品等来增 进对鲁迅的 了解。在多 角度了解鲁 迅 的 基 础 上,让学生 进行综合性 的 自 主 创 作,领悟鲁 迅精神。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5 分 钟
习作《有你,真好》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综 合 性 作 业 在少年鲁迅眼里,遇见少年闰土真好; 在鲁迅心里,故乡真好;在周晔心中,伯父 真好;在大家眼里,鲁迅真好。在日常生活 中“有你,真好”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是一 句肺腑之言。听着这句话眼前便浮现那人、 那事、那场景……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与“ 你”对话,表达出内心那份真实的情感。 提示: 1.确定一个要向他倾吐心声的人。 2.想想这个人对你的“好”(这里的“ 好”或帮助过自己,或对自己产生过积极影 响,或为集体做出贡献,或创造了美好而温 馨的境界) ,并能列举出印象深刻的某件或 某些事。 3.以《少年闰土》中四个新鲜事为例, 明确写出事发时的真实场景将有助于把事 情过程写具体。 4.题目自拟。 此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旨在让 学生用本单 元习得的方 法,结合学 生生活实 际,通过具 体的事例和 特定的场景 描写来表达 自己对所要 倾诉得人的 真实情感。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30 分 钟
《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一、单元回顾 回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请你结合课 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鲁迅 先生的形象。 本题指 向“梳理与探 究”。 引导学 生回顾并梳 理自己把握 文章主要内 容的学习经 验,巩固把 握课文主要 内容的学习 方法,通过 梳理选材角 度,学习通 过事情写人 并表达情感 的写人方 法,指导学 生阅读归 纳,并学习 习作选材。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本单元 课文 主要内容 选材角 度 鲁迅形 象
《少年 闰土》 回忆“我”和 闰土儿时短暂 的相识-相处- 分离场景。 自己眼 中的鲁 迅 向往丰 富多彩 的农村 生活
《好的 故事》 鲁迅在梦境中 看见的远方水 乡的美丽风景
《我的 伯父鲁 迅先 生》 周晔眼 中的鲁 迅
《有的 人》 甘为人 民做牛 马
基 础 性 作 业 二、比较发现 回忆本学期你写过的作文,能否用学 到的方法,为自己的习作拟个更好的题目。 本题指 向“表达与交 流”。 巩固并 运用拟题方 法,引导学 生多角度完 善习作,养 成修改习作 的好习惯。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5 分 钟
以前的作文 题 新拟文题 拟题思 路
提 升 性 作 业 三、大胆想象 读到“沉甸甸”这个词,你想到了些 什么?请先在横线上填写词语,再把你想 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沉甸甸的
此题指 向“表达与 交流”。 引导学 生多角度理 解词语,并 联系自己的 阅读经验、 生活经验展 开想象,并 通过具体情 境表现词语 的意思,学 习在写作时 表达人物的 感受。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10 分 钟
综 合 性 作 业 四、阅读欣赏 今天,我们了解并欣赏了“柳体”作品。 还记得五年级时,我们欣赏过“欧体”和 “颜体”的书法作品吗?请你搜集以上几 种楷书书体作品的图片,并与同学交流交 流,说说你最喜欢那种楷书书体,并说说 理由。
本题指 向“阅读与 鉴赏”。 引导学 生根据要求 查找资料, 欣赏并比较 楷书作品的 异同,生发 对资料的需 要,提升对 中华传统文 化的感受和 鉴赏能力。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而 定
《语文园地》 (第二课时作业)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评价设计 作业时长
综 合 性 作 业 一、交流收获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 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指的是: 唐朝欧阳询 (欧体) 唐朝颜真卿 (颜体) 唐朝柳公权 (柳体) 元朝赵孟頫 (赵体) 请根据四位大家楷书特点的描述,与相 应的书法图片连线。和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 获。 本题指 向“阅读与 鉴赏”“表 达与交流” 。 根 据 不 同 书 体 特 点 , 欣 赏 并 比 较 楷 书 作品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10 分 钟
图 片 ,初 步 感 受 书 法 魅 力 ,提 升 对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感 受 和 鉴 赏 能 力 , 激 发 练 习 书 法 的 兴 趣 。 在 与同 学 交 流 的 过 程 中 ,结 合 自 己 感 悟 ,把 握 不 同 书 体 间的 特 点 。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

) 欧阳询的 楷书用笔 方正,笔 力刚劲, 点画的 起、收及 转折处一 丝不苟。 字形竖 长,各部 分之间穿 插巧妙, 结构十分 严谨。整 体上显得 既平正端 庄,又险 劲生动。 《九成宫 醴泉铭》 是其楷书 代表作之 。 (

)颜真卿 的楷书 具有恢 宏雄 壮、大 气磅礴 的特 点。人 们常说 的“颜 筋柳 骨”中 的“颜 筋”, 就是形 容他的 书法筋 肉丰 满,浑 厚有 力。《颜 勤礼 碑》是 其代表 作之 。 柳公权 的楷书 用笔方 圆并 施,点 画棱角 分明, 结构精 妙。人 们常说 的“颜 筋柳 骨”之 “柳 骨”就 是形容 其书法 瘦硬挺 拔,骨 力遒 劲。《玄 秘塔 碑》是 其楷书 代表作 之一。 (

) (

)頫 书 自 点 润 ,行 笔 结 谨 ,宽 整 显 丽 ,大 三《 》 楷 表 孟 楷 笔 ,圆 姿 有 的 ; 严 庄 正 ; 上 秀 美 健 。记 其 代 之 赵 的 运 然 画 多 具 书 意 构 端 平 绰 体 得 柔 稳 方 门 是 书 作
二、阅读练习 1934年10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 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 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 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本题 指向“阅 读与鉴 赏、表达 与交流”。 对本 单元的学 习内容进 评价主体 : 学生 教师
综 合 性 作 业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 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 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有 点麻木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 她的希望再次升起,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 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 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 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 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 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 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 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 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 也不愿意离开这 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 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他们亲密得宛 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 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 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能看到 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 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 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 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 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 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 文坛。30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 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 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 行综合性 运用。 第一 小题是对 “词句段 运用”中 拟题方法 的检验。 第二 小题是对 “交流平 台”中把 握文章主 要内容方 法的检 验。 第三 小题是引 导学生落 实本单元 语文要 素,借助 相关资 料、联系 上下文理 解文章。 第四 小题是引 导学生丰 富对鲁迅 形象的认 识,并通 过写几句 感谢的话 促进学生 表达能力 的提升。 第五 小题是引 导学生继 续搜集资 料,进一 步了解鲁 迅先生。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20 分 钟
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 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请用文章中主要人物做题目的方法, 给短文拟个题目,并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请勾画出与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关键 句,并试着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搜集萧红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 再次升起,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 里的冰块”是指 。“萧红心 里的冰块融化了”是因为 。 ②“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 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 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 “健步奔跑”是指 。“ 汗珠”喻指 。 ③你是怎样理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 没有萧红”这句话的?
4.请用“ ”画出文中对鲁迅先生评 价的句子。如果你是萧红,请你对鲁迅先生 写几句感谢的话。 答:
5.文中说“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 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 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请你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对青年作家的 指导和帮助。
(

沉的夜 (现实)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基础知识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本题指向“识字与写字”)
1.抄写下面一段话,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读拼音,写字词
①猹很línɡ lì( ),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cuàn ( ) 了。
②我正要nínɡ shì( )他们时,zhòu rán( )一惊,
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zhì( )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
dǒu rán( )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积累运用
二、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完成填空 (本题指向“阅读与鉴赏”)
3. 对 比
美好的梦境 (理想 )
(



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

)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正如鲁迅先生所 说的“ 。 ”
5.鲁迅先生认为中国脊梁就是有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 的人,有 的人 … …
6.将下列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如许 希奇 日里
稀奇
白天
如此
单知道
无端
仿佛
差不多
只知道
没有理由
阅 读 理 解
三、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本题指向“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
给颜黎民的信 (节选)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 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 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 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 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 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 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 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 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 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 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 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 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 北京的房屋是 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 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 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 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 能告人的话吗 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 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 《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就这样的结束罢。
祝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夜
7.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句子,回答问题。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 非常有限,枯燥了。 ”
这个句子以__________来打比方,说明只有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 “许多花”比喻__________,“蜜”比喻__________。
9.鲁迅就读书问题提出了哪三点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
四 、 主题交流 (本题指向“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
10. 阅读链接。
链接一:
鲁迅,近代文化史不可不说的人物,其文章天下皆知、耳熟能详,没想 到他的绘画、书法、篆刻、装帧甚至徽章设计都有一手,北大校徽就是当 年蔡元培请鲁迅设计的 (左图) 。这只猫头鹰是鲁迅的经典之作,细看会发现
这只活泼灵动的猫头鹰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 (右图) 。
链接二:
鲁迅的书法也不同一般 。《参考消息》这份报纸你不会不知道吧,报名 的四个字就是新华社编辑人员从鲁迅的手迹中选出来的。
链接三: 鲁迅博物馆收藏的鲁迅书法真迹。
作品一:鲁迅《 自录旧作赠柳亚子》 238 × 53.8cm
1932 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释文:
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款署: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 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 鲁迅。
作品二: 鲁迅《 自题小像》 183×45 .5cm
1931 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释文: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款署: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
辛未二月 十六日也 。 鲁迅。
11. 主题交流。
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不是对鲁迅又有了新的认识。请结合本 单元所学内容和搜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 (鲁迅自己的或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 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说说你心中的鲁迅。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再次感受 鲁迅的伟大!
①你最喜欢的鲁迅的故事。
②你最爱读的鲁迅的名言。
③你最欣赏的鲁迅的作品 (含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
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对应 作业 目标 对应学 难易 度 来源 完成 时间
了解 理解 掌握 应用
1 1 √ 易 原创 30分钟
2 1 √ 易 原创
3 2 √ √ 中等 改编
4 2 √ 易 原创
5 2 √ √ 易 原创
6 2 √ 易 原创
7 2 √ √ 中等 原创
8 3 √ √ 较难 改编
9 4 √ √ √ 中等 创编
10 2、3 √ 较难 创编 时间 自定
11 2、3、4 √ √ √ √ 较难 原创
附: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答案
1.略
2.①伶俐 窜 ②凝视 骤然 掷 陡然 3.“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4.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
希 奇
白 天 无 端
只 知 道
)6. 如 许 稀 奇 单 知道 差 不 多
日 里 如 此 仿 佛 没 有 理 由
7.常识: 一般的知识
胡涂: 不明白事理
8.蜜蜂采花酿蜜 博采众长 得到多方面的优点 各家著作
读书得到的知识 (意思对即可)
9.①要广泛阅读不同作家的著作
②要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③可以看一些世界旅行记或纪录片 (意思对即可)
10.略。
11.提示:用鲁迅的故事和名言来感知他的性格特点,用鲁迅的作品来说明他的 艺术成就。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动手搜集鲁迅相关资料,在搜集、阅读、梳理、整 理过程中,多视角了解鲁迅,多角度展现鲁迅形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鲁 迅,感受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也在为学生将来进入中学阶段更深层次 认识鲁迅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