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总体说明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6个活动。“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本册教材在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利用资料卡整理观察信息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折线图、条形图等方法整理信息。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数据,从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二、教材整体结构对于“生命世界”的探究,教材将认知目标从四年级上册了解“多样的生物”提升到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技能目标从搜集信息拓展到整理信息。教材采用发现式探究方式指导学生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同时结合接受式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不同方式。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究,教材引导学生从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提升到观察描述物体的变化。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充分发挥科技史的作用。科技史是本套教材的凸现特点,本册教材有效的利用科技史资料充分发挥科技史的作用,达到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增加民族自豪感的目的,同时激励学生开展主动接受式探究的兴趣。科技史的呈现方式、功能、内容详见附表1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图片的激趣作用。如:辣椒生长过程图片激励学生继续种植辣椒,使其开花结果。①、图片的指导作用。如:利用扦插柳枝的过程和方法图,指导学生学会扦插,用扦插的方法种植植物。③、图片提供丰富的研究内容。如:利用出租车的运动情况图,引领学生学会如何描述运动。3、教材在观察、体验、实验、描述等方面安排的内容较多。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种植活动、游戏活动、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用语言或图片准确的描述活动中的观察、体验,并且学会用折线图、条形图整理观察、体验中所获得的数据。4、重视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滥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对克隆技术的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教材的呈现方式:内容 单元主题 关键词 情感态度 方法、技能生命世界 1.植物的一生 过程规律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 种植、观察、记录整理数据2.生生不息 繁殖方式 珍爱生命、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观察、记录、种植阅读、搜集资料物质世界 3.位置与运动 参照物 愿意合作与交流 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观察、描述4.力与运动 相互作用、大小、方向 能够准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准确描述游戏活动中的感受 体验、测量、整理数据5.物质的变化 变化过程 愿意参与有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观察、猜想实验方法技能 6.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总结应用 能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 归纳、概括整理信息三、技能方法训练1、两种探究方法基本教学过程的区别科学探究学习方法应包括两种方式,即发现式探究方法及接受式探究方法。我们的学习方法可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类:可理解为: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主动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直接获取事实。探究顺序包括:获取事实—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接受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主动接受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中间接获取事实。探究顺序包括:获取事实—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接受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结论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它与接受式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学习的位置,并具有主动探求接受的内驱动力。“整理信息”为本册的能力训练重点在四年级上册以“搜集资料”为能力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把整理信息作为能力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折线图、条形图整理数据,并指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如图所示:湘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详见附表2四、附表表1 四年级下册科技史的呈现方式、功能、内容细目表页号 呈现方式 功能 内容P17 指南车信箱 了解古代科技,增强民族自豪感 嫁接技术出现的时间,以及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P23 资料性正文 阅读了解 克隆技术的产生,应用以及面临的问题。P34 资料性正文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如何确定宇宙飞船的位置。P44 指南车信箱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P45 指南车信箱 了解知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P50 指南车信箱 了解古代科技,感叹人类的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介绍中国人“煮海为盐”的历史。P52 指南车信箱 了解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介绍青铜器的产生P56 资料性正文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拉瓦锡的实验P58 指南车信箱 了解知识 拉瓦锡的研究成果 表2 湘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究能力要求探究要素 对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提问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 物提出问题。能以问题作为驱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猜想与假设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够在观察实验中搜集数据,实验后整理信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观察、实验搜集 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会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观察内容。学会使用测力计。制作 能读懂制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作。数据搜集与处理 掌握搜集信息的方法。会整理观察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能应用曲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表达与交流 能够借助数据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善于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吸取其中的正确部分,并能认识到这是有效的学习策略。评价 在分析数据的活动中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价。能客观地分析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带来的好处与负面影响。表3 活动器材及课时安排单元 课题 活动器材准备 课时安排植物的一生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师准备 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果实实物“观察种子结构”:浸泡过的胚比较大的种子、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种子、培养皿、吸水纸。 5~6学生准备 “搜集并认识种子”:各种各样的种子。“播种”:花盆、花铲。“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透明玻璃杯小苗快快长 学生准备 尺子、植物开花结果 学生准备 观察花和果实:植物、小袋子“整理我们的种植记录”: 观察记录单教师准备 切开的辣椒、镊子、手套、白纸有关植物一生趣闻的资料生生不息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师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2、放大镜、镊子、白纸。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7~8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师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翩翩雌与雄 教师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师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位置与运动 它在哪里 教师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5~6谁在运动 教师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运动与静止的课件,再现生活实例,动画演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谁运动得更快 教师准备 小车、棉线、秒表、软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纸。力与运动 无处不在的力 教师准备 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6~7学生准备 海绵、厚纸条、胶带、乒乓球、记录纸。弹簧和橡皮筋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准备 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师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回形针、钩码、平板式弹簧测力计。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巧推棋子 演示材料 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图片或实物。分组材料 1颗围棋子,一面很粗糙另一面很光滑并预先划分好分值区的长木板1块。物质的变化 “变”来“变”去的盐 分组材料 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 4~5失去光泽的铜镜 分组材料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等。燃烧的蜡烛 分组材料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分组材料 白纸(各组一张) 2~3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分组材料 一年的时间段内本地区的气象原始数据资料(最好是学生气象站自己记录积累的数据,如果没有,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或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料)第1单元 植物的一生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身边的植物”一课书,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植物生活的秘密”这一单元。此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身边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能够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大器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辣椒为例,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等研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种植植物的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一生建立感性认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为下一单元“生生不息”中有关植物繁殖的学习做好铺垫。需要说明的是种植辣椒只是教材提供的一个范例,根据各地地域的差异教师可以选择更适合本地栽种的植物品种开展探究活动。本单元包括“播撒希望的种子”、“小苗快快长”、“开花结果”3课书。“播撒希望的种子”一课从观察种子的共同特征、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开始,指导学生播种,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小苗快快长”一课指导学生在管理幼苗的同时,观察、记录幼苗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学会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开花结果”一课,在学生继续管理幼苗使其健康成长的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指导学生学会用统计图整理观察数据。在本课结束之后学生将对植物的一生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本单元的种植、观察活动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才能完成,因此,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由于南北地域气温差异大,种子萌发的时间与幼苗的生长速度不同,因此可根据当地地域条件与其他单元穿插教学。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因重复观察而降低学生的观察兴趣,本单元中部分观察内容可以与第2单元中“花开花落为哪般”一课的观察内容整合(祥见下文)。单元页以一棵完整的植物作为背景,配合种子萌发过程的图片,以两句学生熟知的古诗,向学生介绍了本单元的研究内容;“一支精妙的笔┄┄”、“一棵细敏的心┄┄”向学生暗示本单元主将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本单元大约需要5~6课时。1 播撒希望的种子本课是研究“植物的一生”的起始课。学生的研究兴趣是否浓郁、种子的萌发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的开展后面的研究活动。因此,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包括“搜集并认识种子”、“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播种”、“观察种子破土而出”4个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通过搜集种子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多样性;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利用对比实验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条件。“播种”指导学生依据种子所需要的萌发条件把种子种到土壤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激励学生观察、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 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适宜本地栽培的一种植物的种子。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课时分配建议本课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导入课前教师给同学布置了搜集种子的任务,本节课可以从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引入教学。活动1 搜集并认识种子认识种子包括:认识种子的多样性、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两部分。认识种子的多样性。学生课前搜集到各种各样的种子,在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种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⑴ 激发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实物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小小的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能结出香甜的果实、甚至能够顶动沉重的石板钻出地面。激发学生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的兴趣。⑵ 观察大豆的种子。在观察大豆种子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以免在解剖的过程中破坏胚的完整性,影响观察效果。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为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奠定兴趣基础。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重新设计记录表。例如:观察发现(图、标本)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注意:记录表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在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活动之后填写教材中并没有介绍胚的各部分名称,因此了解胚的各部分名称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胚,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种子的兴趣。③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胚比较大的种子请同学分组观察。最后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活动2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利用种植的方法验证。与此同时又产生了新问题: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教材出示了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依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本环节的教学内容。1、教师指导法。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第3页出示的4种不同萌发条件的图片。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再组织学生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2、学生探究法。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处理本环节教学内容,最后都应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建议教师把总结环节安排在“播种”活动之前。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教学方法 优点 不足教师指导法 节省教学时间 束缚学生思维学生探究法 比较开放,学生可能还会想到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激励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这些条件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占用教学时间比较长活动3 播种教材第4页提供了播种过程图片。其中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先依据自己的经验介绍播种过程,再依据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最后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种植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活动4 观察种子破土而出当播种完种子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经过讨论,希望学生能提出把种子种在透明玻璃杯里的方法。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在萌发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评价建议 1.能否仔细的观察胚,并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能否持续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 3、能否让自己种植的植物种子顺利萌发。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需要哪几个条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要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有些种子还需要光。1、水分:水分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条件,种子只有吸收一定数量的水分才能萌发。其原因如下;水分能软化种皮,增强种皮透性,有利于种子内外气体的交换,促进幼胚的呼吸和有利于种胚根突破种皮;使原生质由凝胶状态转变为溶胶状态,使酶活性增强,代谢加快;水分参与种子内物质的转化和运输;还有利于细胞分裂与伸长,促进胚生长;使结合型植物激素转化为游离型,调节胚的生长。种子吸水产生的压力也有利于胚根突破种皮。一般来说,淀粉种子的最低需水量低些,为30%~70%;蛋白质种子要求的最低需水量高些,在110%以上,种子萌发时如水分不足,会造成萌发时间延长,出芽率下降;芽苗生长瘦弱。2、温度: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因为温度影响种子吸水,气体交换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代谢和胚的生长,影响种子萌发的温度,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为种子萌发温度三基点。作物种类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大,小麦类玉米,高粱水稻棉花大豆花生黄瓜番茄 3~58~1010~1210~126~812~1515~1815 20~2832~3530~3725~3225~3025~3731~3725~30 30~4040~4540~4238~4039~4041~4638~40353、氧气:种子萌发是非常活跃的生命活动,需要呼吸作用不断地供给能量和物质合成的原料。因此,氧气成为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种子萌发期间供氧气不足,则会导致无氧呼吸,一方面贮藏物质消耗过多过快,另一方面产生酒精引起中毒。不同作物种子萌发时需氧量不同,一般作物种子需要空气含氧气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含脂肪较多种子比淀粉种子要求更多的氧气若空气含氧气量下降至5%以下时,多数作物种子不能萌发,但也有些植物种子(如马齿苋和黄瓜)在含氧气量降到2%时仍可萌发,而水稻种子对缺氧有特殊的适应本领,可在无氧条件下萌发,不过,缺氧时其秧苗生长不正常。4、光:光对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影响,但有些植物如苜蓿,烟草,胡萝卜等种子的萌发则需要光,称为需光种子。相反,有些植物种子如茄子,番茄,苋菜,瓜类等种子的萌发在光下受抑制,称为嫌光种子或喜暗种子。但是,某些种子需光与嫌光并不绝对,常常与环境条件变化和种子内部生理状况有关。需光种子的萌发受红光(波长660nm)促进,被远红光(波长730nm)抑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的方法 取量杯两个,按下列顺序进行操作: 1.将较硬的塑料片分别按量杯中部和较上部的直径剪成大小不同的圆片,用锥子或细打孔器在圆塑料片上扎或打一些小孔。 2.将若干玉米种子放入量杯底部。 3.用镊子夹住较小的圆塑料片,并将它放到量杯的中部位置,要求放平;然后放若干玉米种子在较小的圆塑料片上。 4.注入清水,直到淹没较小塑料片,并使玉米浸泡在水中一部分。 5.放较大塑料圆片在量杯上部,并放上若干粒玉米种子。 6.按以上方法再做一个,然后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5℃),一周左右即可看到结果。参考网站 http://ymc./XXLR1.ASP ID=10090 http://hyichun./biobox/zw/h014_096.htm参考书目《种子生理研究》2 小苗快快长种子萌发之后,将继续长大。在小苗的生长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照料植物、观察植物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长规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材设计了“小苗快快长”一课。本课安排了“观察小苗的生长”、“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2个活动。“观察小苗的生长”通过管理植物、观察植物、记录、整理植物生长数据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长规律;“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通过观察室外植物生长证据的活动激发学生继续照料植物、观察植物的兴趣。发现植物生长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保持学生较长期照料植物、观察植物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2.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尺子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安排1课时完成。教学导入本课可以从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引入教学。在全面认识种子萌发过程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猜想和事实是有差距的。活动 观察小苗的生长观察小苗的生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这部分教学应该做到课上指导与课下观察相结合。1.课上指导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观察数据。课下观察、记录由于观察、记录需要学生回到家里主动完成。如果给学生规定观察时间,会使这项趣味活动变成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师不能预测小苗生长过程中何时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提前规定观察时间会使学生失去良好的观察时机。如果把整个观察阶段都交给学生最后总结,很可能有大部分同学没有完成观察任务。基于以上原因,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其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观察。特别提醒: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拓展 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教学到此环节时,正直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时,校园中的植物可能长出了新的枝叶,可能长高了、长粗了,甚至有的植物可能长出了花蕾。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可以使学生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学生继续照顾植物观察植物的兴趣。由于此环节要把学生带出教室,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很重要。此外,教学前教师应该提前到操场观看地形,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评价建议1、能否让自己种植的小苗健康成长。2、能否定期观察小苗,并做好观察记录。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观赏辣椒栽培技术 环境条件要求 观赏辣椒喜温、怕霜冻、忌高温。果实发育最适合的温度为25~28℃。属短日照植物,对光照要求不严,但光照不足会延迟结果期并降低结果率,高温干旱强光直射易发生果实日灼或落果。结果期要求干燥空气,雨水多则授粉不良。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方式 辣椒栽培春播为1~2月中旬,秋播为8~10月。辣椒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取出用清水浸种3~4小时,捞起后用干净的湿布包好置于25~30℃的温度下催芽或利用炉灶的余温进行催芽,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当幼苗长至17~20厘米,具有6~8片真叶可移栽定植。 作为观赏用的辣椒通常采用槽式基质栽培或盆栽,槽式基质栽培是利用红砖砌成简易栽培槽,槽底部铺有薄膜,把槽内基质与土壤隔开,槽宽74~125厘米,双行植,定植株行距为30~50厘米,每亩植3000~3500株。盆栽则每盆定植1株健壮的苗。栽培基质可用煤渣、锯未屑、珍珠岩、菇泥、蔗渣、椰糠、细沙、中药渣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组成混合基质,如9份煤渣加1份锯末屑,6份蔗渣加4份煤渣(体积比)等。倘若土栽,则应采用深沟高畦,一般畦高25厘米左右,畦宽1.3~1.6米(包沟),双行植。2、病虫害防治观赏辣椒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和疫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螨类和白粉虱等。观赏辣椒的病虫害可按常规方法进行防治,这里只介绍一种家庭种植观赏蔬菜出现虫害时的防治方法,即可用家用杀虫气雾剂直接喷杀害虫,防效明显。3 开花结果植物在一天天长大马上就要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顺应植物生长变化规律,教材安排了“开花结果”一课书。教材通过“花的记录”、“观察果实”两个活动,激发学生继续管理植物、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并学会用画统计图的方法,整理观察数据,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的数量规律(果实少于花)。通过“数种子”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延续。教材最后设计了“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一个活动,通过整理和交流自己的种植记录,全面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教材还提出了“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这一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有区别的,感受不同植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顺利的开花结果。2. 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花和果实的生长过程。3. 会用统计图整理数据。4. 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搜集有关植物一生的趣闻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2、知道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了解不同植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植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教学建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一生趣闻的资料。切开的辣椒、镊子、手套、白纸学生准备:植物生长过程记录单。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活动4、拓展活动的教学。教学导入在第2课之后,学生开始独立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变化。本课可以从交流、整理小苗的生长数据引入教学。交流数据。在交流数据之后学生会发现,每个人记录的数据都不一样。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出问题:虽然数值不一样,但是小苗的生长过程是否存在相似的规律呢?绘制曲线图。曲线图的横轴是日期,也就是小苗生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纵轴是生长高度。由于教材提供的绘制曲线图的表格横轴只有20个小格,所以在绘制曲线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小苗生长时间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个小格代表几天,然后再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测量数据填写在曲线表中。寻找规律。小苗生长的总规律应该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高度逐渐升高。如果仔细观察可能还会发现许多细小的规律,例如:生长速度的规律。对于生长规律的内容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认同,重点是经历一个寻找规律的过程。活动1、2 花的记录、观察果实此教学环节又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观察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记录能力,但是由于前面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观察兴趣开始下滑。在教学此环节时激发学生持续观察的兴趣是教学的难点。观察花主要包括观察花蕾的变化和花的数量;观察果实主要包括观察果实的着生位置与果实的数量。教学此环节时仍然需要采取课上指导与课下独立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上要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持续观察、继续种植植物的兴趣。用目标激发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已经开花、结果植株的实物或图片,激励学生精心照料自己的植物,使自己的植物也能开花结果。用问题激发观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开花植物的实物或图片,请同学猜想:植物的果实可能会生长在植株的什么地方呢?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猜想。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精心的照料自己的植物,认真地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用评价的方法激发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在年级内设立“观察信息交流园地”,鼓励学生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粘贴自己观察结果。教师还要掌握观察时机,在辣椒开花结果的关键阶段应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对于用统计图整理数据的教学应安排在观察完植物开花结果之后进行教学。绘制完统计图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本教学环节中观察花蕾的变化、观察辣椒的着生位置两项观察活动可以结合第2单元“花开花落为哪般”一课中的观察“花蕾的变化”、“观察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活动结合进行。活动3 数种子通过数种子的活动主要使学生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延续。活动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活动4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本环节是整个单元的活动总结。通过整理、交流观察记录的活动,学生将全面地了解植物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此环节的教学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大组汇报——归纳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活动。拓展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教学此环节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上阅读感受到不同植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激发学生继续了解植物一生趣闻的兴趣。评价建议在整理植物种植记录的活动中,能否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描述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植物也会“身体不适”人在生病的时候不一定都发烧。而只要发烧,那就是有病的讯号,那就应当找寻发烧的原因,千万别延误了医疗。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通常也表明它有病了。譬如,不少农作物的体温只比周围的气温高2~4℃,若是更高,就表明它出了问题了。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 科学家仔细观察后发现,植物的病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足会引起发烧。植物因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起烧来。实验表明, 有病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温度要高3~5℃。通过观测植物的体温,我们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该浇水时浇水,该治病时治病,以便让植物能健康地成长。植物不仅会发烧,还会“出汗”。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汗珠,亮晶晶的,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许多人会说,难道这不是露水吗,怎能把露珠当汗珠呢 其实,露水固然有,但植物的汗水也是名副其实的。白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既要进行气体交换,也要不断蒸发出水分。可到晚上,气孔关闭了,而根仍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过剩的水从衰老的、失去关闭本领的气孔冒出来,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就叫做“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 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也会出汗。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它物质,它与露水是有区别的。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麦等的吐水量也较大。如果说植物的发烧通常是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是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能调节味觉的“神秘果”在西双版纳热带丛林里有一种很不起眼的野果,其味道平淡无奇,也就没有什么食用价值。但是嚼过这种果子之后,再去吃其他任何水果,即使又酸又涩的生果,味道会变得甘甜如饴。所以当地人称这种果子为“神秘果”。植物王国珍闻趣事谁能想象得出,对38种水果的研究表明,鳄梨是含热量最高的水果,每100克果肉中含163千卡热量。它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2.2%的蛋白质。 热量最低的是黄瓜,每100克果实中含有16千卡热量。 寿命最长的植物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的“纯系之王”,估计它的年龄为1.17万年,它是已知的木馏油植物中最古老的植物。 生长在美国沃萨奇岭的杨树是最大的植物,仅一颗树的根系就在方圆43公顷土地内延伸,一棵杨树的重量就达约6000吨。 在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的水下269米深处发现了长在地球最深处的植物,它们是生长中的一些栗色海藻,尽管在那里阳光消失了99.9995%。 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花卉,是1955年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加梅德山上发现的,花卉长在海拔6400米处。 在南非的一个地方,发现了世界上根扎得最深的植物——野生无花果树,它的根系延伸到地下120米深处。 一种名叫冬黑麦的植物在0.051立方米的土地内长出的须根,总长度达622.8公里。 最原始的花卉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块化石上发现的,估计它是1.2亿年前的花卉。由这种花卉(与现代植物黑胡椒相似)演变而来的被子植物,有两片叶子和一朵花。 花朵最大的植物是寄生的臭百合花,花朵的直径为91厘米,花瓣的厚度为1.9厘米,一朵花的重量为11公斤,在东南亚的热雨林里,这种百合的生长依附于黑海。 生长得最快的花卉植物在英国发现的。属于西洋丁香家庭的一种植物,在14天的时间里长了3.65米,也就是说,每天长254毫米。 开得最慢的的花是1870年玻利维亚海拔3960米的高山上发现的。当这种植物的生长期达到80至150年的时候,花瓣开放,随后便死亡。 世界上最小的开花结果的植物是澳大利亚的出水浮萍,这种植物长0.6毫米,宽0.33毫米,重量为0.OO015毫克,它的果实像一个微小的无花果,仅重O.O0007毫克 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是生长在美国加州和亚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的名叫萨瓜罗的仙人掌。它是1988年1月17日被发现的,当时它的高度为17.67米。在它生命的最初10年,它所长出的萌芽不足一英寸,从此以后,它便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生长,长到50至75年的时候,它第一次开花。 叶子最大的植物是生长在印度洋马期克林群岛的棕榈树,叶子长20米,叶柄长3.96米。 种子最大的植物是扇形椰枣树,它的种子体积通常有两个椰子那么大。种子只有一个,重量可达20公斤,种子生长期需要10年。这种树只生长在塞舌尔群岛。 最大的草要属起源于高加索吞没草,它高3.65米,叶长91厘米。 世界上最危险的草是起源于印度的红褐色高莎草,这种草在92个国家危害着52种农作物。参考网站http://www./gb/content/2005~06/09/content_1677273.htmhttp://www./information/technique/growth/transcription.shtml ( http: / / www. / information / technique / growth / transcription.shtml )参考书目《我是未来的植物学家 ( http: / / www. / detail / product.asp prodid=bkbk613732&uid=wu9ssia3ws5swsu95usgggg59 )》 李威 贾宇单元教学评价第2单元 生生不息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人类在探索自然的活动中逐渐揭示了生物繁殖方式的秘密,不断更新生物技术,使人类增产增收。本单元将带领学生了解几类生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本单元设计了“花开花落为哪般”、“无心插柳柳成荫”、“翩翩雌与雄”、“科技发展话克隆”四课书。前两课书通过观察、阅读、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繁殖方式和无性繁殖方式;第三课主要通过阅读、观察、调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有胎生、卵生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最后一课介绍了与生物繁殖技术有关的新技术——克隆。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页中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葱绿青翠的森林,有森林中的王者——狮子,也有人类的近亲——黑猩猩。旁边的一首小诗生动的概括了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在生命的长河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遵循着繁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将因此而得到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安排7~8课时。1 花开花落为哪般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观察花蕾”、“观察花的构造”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花的传粉”。通过观察花的构造以及从花开到花落所发生变化,认识到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可以起到延续生命作用。建议本课的观察活动最好与第一单元中《开花结果》一课结合进行。观察发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中能够保持观察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科学知识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3、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教学建议教学准备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2、放大镜、镊子、白纸。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课时安排建议本课教学时间建议用3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3课时完成“观察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的活动总结,同时完成拓展活动的教学。 教学导入本课可以从第1单元第2课“小苗快快长”中“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活动之后开始教学。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注意:由于植物的花期受地域影响很大,所以本课教学的起始时间应该由各地老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安排。 活动1 观察花蕾由于植物开花以后,硕大的花瓣遮住了萼片而不易观察萼片的特点;花朵盛开以后萼片大多下翻、变干、绒毛脱落,错过了观察时机。因此教材安排了观察花蕾这一环节。本活动的重点是通过观察花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的花存在花柄、萼片两部分,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蕾的变化。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活动之前教师要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如果没有适合的观察场地,教师要采摘实物标本、配合花蕾着生位置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花蕾。②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避免盲目的求多,造成观察不具体。因此教师要控制观察时间。2、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花蕾是怎样开放成花朵的呢 这是学生不曾留意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第一单元中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给学生减轻了负担,又避免因重复观察而使学生丧失了观察兴趣。 活动2 观察花的构造观察花蕾让我们从外部了解了花的结构,花朵盛开之后为我们揭开了花朵内部结构的秘密。然而一些重瓣的花朵(如:月季)遮住了花蕊,细小的雌蕊和雄蕊紧紧挨在一起,为我们了解花的各部分特点制造了重重障碍。因此在本环节教材安排了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教师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解剖方法(即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解剖下来的每一部分的名称。教师还要利用指南车的提示与教材第14页的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明确对于花的各个部分的观察内容与观察方法。教师最好利用实物投影或课件的形式演示解剖的方法,如果没有实物投影也可以利用桃花模型演示。独立观察。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解剖的方法,为了便于观察,建议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朵花。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教材第14页的记录表格最后还设有一行作为开放,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了哪些特殊的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其记在这一行中。教学此环节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村教师在野外随处可以发现野花的踪迹;城市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月利用水培的方法得到萝卜花、白菜花等。具体做法是把萝卜砍掉三分之二左右,留下三分之一含茎的部分,把断面放在一个浅盘里,每天注入新鲜的水,过不了多久萝卜就能开花。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培植白菜花等。 教师可以利用萝卜花、白菜花指导解剖方法、观察方法。为了归纳花的结构特征,教师最好再给每组准备一朵不同的花。交流总结。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后继激趣。“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此教学环节可以与第一单元中“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多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 拓展 花的传粉这部分的拓展是对前面两个活动的延伸,在观察了花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花的作用。通过阅读资料学生了解到: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有的是虫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黑麦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在阅读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通过观察活动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教材第14页中“观察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可以作为本活动的教学导入。先交流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再利用阅读资料补充完善,逐渐建立对花的作用的认识。教学评价能够完成解剖花的实验。知道花的组成,了解花的作用。能够坚持观察花蕾以及花的变化过程,并在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做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多部分的, 叫做不完全花。白菜、萝卜、油菜、茄、蚕豆、棉、桃、梨、柑桔、牵牛的花,四部分俱全, 是完全花。南瓜、黄瓜、丝瓜、西瓜、西葫芦、油桐的花,缺少雄蕊(或雌蕊),是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它们都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花粉的受精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柱头上。这时花粉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萌发出的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到达子房,花粉管顶端破裂,里面的精子与子房内的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自花传粉所谓自花传粉,就是花中雄蕊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芝麻等都是自花传粉植物。自花传粉植物一定是两性花,但是两性花的植物不一定进行自花传粉,更多的是进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所谓异花传粉,就是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植物进行异花传粉时,一定要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把花粉传播到其它花的柱头上。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力、昆虫、鸟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靠风力传送花粉的方式称为风媒。如杨树、栎树、桦木及大部分禾本科植物等都是风媒植物,它们的花叫风媒花。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方式叫虫媒,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适应昆虫传粉的虫媒花一般具有鲜艳美丽的花被,芳香的气味和有蜜腺分泌的蜜汁。借助鸟类传送花粉的方式称为鸟媒。全世界大约有两千种鸟起传粉作用,最重要的传粉鸟有:蜂鸟、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食蜜鸟和具刷状舌的鹦鹉。有些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如:金鱼草),它们靠水力来传粉,叫做水媒花。参考网站 http://www.chinese-/learning/08-05/483.htmhttp://www./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541参考书目《幸福的花儿(精) ( http: / / www. / detail / product.asp prodid=zjbk317297&uid=wu9ssia3ws5swsu95usgggssg )》 韩国yangpang编辑部2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繁殖方式的基础上,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人们经常利用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植物进行无性繁殖。常用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植物分身术”和一个拓展活动“移花接木”。“植物分身术”介绍了利用扦插和嫁接技术繁殖后代的方法,以及人类把扦插和嫁接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历史。“移花接木”通过尝试嫁接仙人掌,使学生更好的感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课时安排建议本课教学时间建议用1~2课时。 教学导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法导入教学。1、前测法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前测情况 亲身经历直接经验 书本间接经验 无经验导入对策 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法 这些方式是怎么回事?怎么操作呢? 教师直接介绍情境法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与诗句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这是怎么回事?激励学生探究真的能够产生图片与诗中提到的情况么? 活动 植物分身术通过让学生亲历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后代的实践活动,了解扦插技术。通过阅读科技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利用嫁接技术繁殖植物的方法。通过实践与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指导。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根据学生的原认知,可以选择学生示范、教师补充的方法,也可以由老师做标准的示范指导。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扦插。教师应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阳花)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介绍。教材第17页出示了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配合图片、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阅读。通过阅读科技史的活动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同时感悟到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特别提醒:1、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2、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因此教师要提醒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拓展 移花接木1、这部分是对科技史资料的延续和验证。有了前面扦插活动的铺垫,此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2、要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评价建议能够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新植物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扦插方法生物的繁殖方式,一般可分为2种,即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绿色开花植物多以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为了增加有性繁殖的成功率,常以鲜艳的花瓣颜色及具花蜜或花香的花朵来招蜂引蝶,以增加授粉成功的机会。无性繁殖又可分为孢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孢子繁殖是指植物通过产生无性繁殖细胞(即孢子),繁殖细胞不经两性结合,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苔藓植物及蕨类植物常以孢子来繁殖后代;营养繁殖是由植物的根、茎和叶等营养器官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茎繁殖 为了保持优良特性、加快繁殖速度,人们常用茎对一些植物进行营养繁殖。常用的方法有嫁接、扦插和压条。从操作比较来看,嫁接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但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嫁接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苹果、梨、桃等果树,都是进行嫁接繁殖的。以梨树作为例子来说,接穗要从鸭梨的优良品种的植株上选取,砧木可以选用杜梨等野生的植株。鸭梨的果实大、味道甜,但是抗病力弱;杜梨的果实小、味道涩,但抗病离强。通过嫁接,可以将鸭梨和杜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扦插 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潮湿的土壤中。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葡萄、月季等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压条 压条的做法是把枝条从植株上弯下来,再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掉下部半圈,然后把枝条的中部埋进土壤中,让枝条的顶端露出地面。等这个枝条生出不定根并长出新叶以后,再与母体切断。夹竹桃、桂花、石榴等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根繁殖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培养床),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马铃薯发芽后是有毒的,不能吃。)叶繁殖 用叶繁殖的植物大多数是肉质植物。肉质植物的枝叶肥厚,贮藏了很多水分,用扦插法就可以得到一个新植株。例如秋海棠。取下叶片凉几天,使伤口封闭并产生愈合组织,然后将叶片放入繁殖用盆,只使其叶片基部接触到栽培基质,过一段时间就能观察到新根生出,随后新芽新叶也会出现。参考网站http://www./swdbk/wszt/70000213_045.htm参考书目《植物知心话 ( http: / / www. / detail / product.asp prodid=bkbk613807&uid=wu9ssia3ws5swsu95usgggssg )》 锁晓梅3 翩翩雌与雄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后,我们将继续探讨动物的繁殖方式。教材以鸡蛋的孵化和人的孕育过程为例,安排了“从蛋到鸡”、“观察鸡蛋”、“人从哪里来”三个活动。通过两个阅读资料和一个观察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小鸡是学生喜爱的动物,鸡蛋也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教材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鸡孵化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动物繁殖方式的兴趣,同时通过鸡蛋中胚胎发育各阶段所产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无穷奥秘。教材第20页的两幅图示也渗透了动物的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鸡蛋居然能够孵化出活泼可爱的小鸡,它内部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对于生命的形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于是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观察鸡蛋。让学生从外到里仔细观察,对鸡蛋各部分结构的作用进行推测,使学生对卵生动物的繁殖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胎生动物的繁殖过程,感受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同时,通过比较其他动物和人的繁殖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动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了解胎生和卵生2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本课的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利用主动接受式探究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科学知识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课时分配建议本课教学时间建议用2课时,第1课时完成阅读资料1和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阅读资料2的教学。 教学导入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实物,向学生展示小鸡的生活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小鸡的可爱。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激励学生探究小鸡出生的问题。 阅读 从蛋到鸡本活动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使学生对卵生动物的繁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材最左边的图示是母鸡在孵蛋。右边六幅图按箭头所指引的顺序分别显示了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所以教材第20页引用两个小朋友的话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首先教师可以承接导入问题,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种认知矛盾正是激发学生开展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的动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的图片,完善学生不全面的原认知,修正学生错误的原认知。最后再一次利用视频、课件、图片、实物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特别提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活动 观察鸡蛋通过观察鸡蛋的活动,使学生对卵生动物的繁殖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性。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教学技艺: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①、观察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②、观察要求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指导观察记录。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鸡蛋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正确地认识。可以教师讲述,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自己阅读。特别提醒:所选用的鸡蛋最好是经过受精的,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鸡蛋的胚盘。通过观察对前面阅读的资料进行验证。 阅读 人从哪里来本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同时在学生搜集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建立成长记录卡的过程中了解人的生长过程,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有性繁殖。不同点:卵生、胎生阅读部分的资料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胎儿出生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课上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先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仿照教材第22页的“出生情况调查记录卡”设计内容制作资料卡片。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在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对学生进行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人文教育。特别提醒:教师要提醒学生保存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以便在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能够顺利地建立一张自己的成长简历。最后归纳其他动物与人的繁殖方式的相同和不同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吸食母乳长大的。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评价建议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列举几种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按顺序观察鸡蛋,并且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观察中的发现。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卵生、胎生、卵胎生动物进行有性繁殖胚胎发育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三种不同的方式。其根本区别是: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来源不同。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只是在早期来自于卵黄,形成胎儿后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体供给;而卵胎生和卵生动物的胚胎发育的营养都是来自于卵本身,这样卵内部贮存的营养物质必须多一些。因此卵生动物的卵比胎生动物的卵要大得多。胎生的动物有:哺乳类;卵生的动物有: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卵胎生的动物很少,如:鲨、蝮蛇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连续的阶段。胚的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形成,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幼体的过程。胚后发育是指幼体成熟后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后,发育到成体的过程。卵生动物(如鱼、蛙、鸟等)胚的发育过程是在母体外进行的,卵细胞中贮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供胚发育之需,所以卵生动物的卵细胞一般比较大。胎生动物(主要是指哺乳类动物)胚的发育是在母体内进行的,发育过程中由母体提供养料,所以卵细胞相对较小。卵生动物由于胚的发育过程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胚胎发育成功率较低,所以产卵率较高,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胎生动物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进行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胚胎发育成功率较高,但出生率相对较低。鸡蛋的发育鸡蛋由卵壳、卵壳膜、蛋白(蛋清或卵白)、蛋黄(卵黄)及胚盘等部分组成。蛋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蛋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壳和蛋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蛋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卵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在卵的钝端分开形成气室,气室内贮存空气,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综上所述,鸡蛋的各部分在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起的作用:蛋壳:保护胚胎的作用;气室:直接给胚胎提供氧气;蛋黄(卵黄):直接提供胚胎营养;蛋白(蛋清或卵白),蛋白质,主要作用:保护胚胎,做缓冲剂,并提供一定胚胎成长所 需蛋白质和水分。海马:又当爹来又当妈海马实际上是一种鱼,因其头部有些像马,加之生活在热带海洋,因此俗称海马。海马的繁殖习性非常特别。在第一次性成熟前,雄海马的尾部两侧会长出两条纵的皮褶,随着皮褶的生长愈合,便发育成了一个奇特的“育儿袋”。每年春夏之交,雄海马用其腹部的育儿袋吸引异性的注意,雌海马将卵排到雄海马的育儿袋里。在此后的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里,雄海马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它已经成为一位标准的“母亲”了,当然要小心“肚子”里的“孩子”。雄海马慢条斯理地给育儿袋中的卵受了精,在这条初始透明的袋子的内皮层中,有很多枝状的血管,连着胚胎血管网,给胚胎提供营养和氧气。雄海马的孕育期大约有20天,对雄海马而言,这个“月子”做得不大舒服。雄海马把那条早已无力的尾巴缠在了海藻上,开始用劲,本能地依靠肌肉的收缩,开始分娩。它每次伸屈般地摇摆一次,身体就向后仰一次,这时候,小海马就从育儿袋中蹦出来了。4 科技发展话克隆 在学习了生物繁殖方式的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繁殖技术有关的新技术——克隆,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阅读、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感悟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教材从最原始的“细胞”开始逐步阐述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关注克隆技术的发展,初步认识到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科学知识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课时分配建议本课教学时间建议用1课时。 教学导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目前对克隆技术的了解,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阅读 了解克隆技术本课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关注克隆技术的发展,初步认识到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1、课前教师要调查学生目前对克隆技术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克隆的资料。2、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请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并阐述自己的观点。3、学生由于年龄及掌握资料的限制,对“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可能理解得很清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注,注意资料的搜集。评价建议能否列举出几个利用克隆的方法繁殖后代的成功事例。能否参与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讨论。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什么是克隆?克隆是英文clone的译音,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人进行克隆的历史 ( http: / / tech..cn / o / 74164.shtml" \t "_blank )--公元前5000年·选谷物--1952年·克隆蝌蚪--1972年·基因复制--1978年·试管婴儿--1997年·克隆羊--1998年·克隆批量化--2000年·克隆人类近亲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2)生产转基因动物;(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对克隆伦理的七个追问追问之一:“克隆胎儿是试验品,代孕母亲起到的仅仅是一个生育机或孵化器的作用。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出生前就被异化了。这位母亲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享受正常亲情的权利,更谈不到亲自抚育这个孩子了。因此,母爱将是克隆人终生享受不到的奢侈品。”追问之二:“哪个异性会发自内心地爱上一个克隆人?肯定会有些人借机扬名作把秀,或者由科学家做主为克隆人成双配对。这样的婚姻先天地也就具备了实验性质,于是,对于克隆人来说,爱情比母爱更没有保证。”追问之三:克隆人技术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追问之四:“克隆人是单性生殖,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是最低级的生殖方法,历史证明,人类进入有性生殖之后,才更加优质优等。有性生殖有一个基因程序重组的过程,父母的基因结合后,新的生命要进行重组,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是精雕细刻的。而克隆人的无性生殖过程,长则几天,短则几个小时,是一个粗糙的过程。”追问之五:“从社会的角度看,人毕竟不是东西,不能随意制造,否则生命将不会受到尊重,人们也将不再珍惜生命,而且可能随意毁坏。对人的不尊重,其实就是人性道德的滑坡,迈出了这一步,就将一直倒退下去。”追问之六:“如果克隆人出现,那完全是个悲剧。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婴儿是否是一个健全的人。”追问之七:圣经说:汝不得伪造人类之思维,制造思考之机器。参考网站http://cul..cn/l/e/2002-04-23/12245.html ( http: / / cul..cn / l / e / 2002-04-23 / 12245.html )参考书目《克隆阴谋 ( http: / / www. / detail / product.asp prodid=zjbk068412&uid=wu9ssia3ws5swsu95usgggs79 )》 于得洪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单元教学评价第3单元 位置与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从这个单元开始,学生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建立“参照物”的概念,学会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以从分到总的形式设计,包括“它在哪里”、“谁在运动”、“谁运动得更快”、“它是怎样运动的”4课。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每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都是相对的,在描述它们时,都需要先找到一个参照物。前3课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分别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认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怎样运动的”作为本单元的结束课,让学生综合运用前3课所学知识,学会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在这些认知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并懂得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与运动对自己生活的实际意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谁运动得更快”是单元的重点课、难点课,很好地落实了本册能力训练目标。学生通过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获得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制作成折线图,并利用图表分析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单元页中的画面和小诗共同揭示出本单元要探究的主题。画面呈现了行驶的汽车和山地自行车赛的场景,小诗介绍了音乐家、画家、诗人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运动,最后一句提出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本单元教学,建议安排5~6课时。1 它在哪里本课由“它在什么位置”,“餐厅在哪里”,“找地雷”,3个活动构成。3个活动安排的层次体现为学会——应用——实践,即先让学生懂得正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还要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它的什么方位;然后运用所学在导游图上寻找餐厅;最后安排了“找地雷”的趣味实践活动,既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又能利用他人的图找到“地雷”。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并能应用所学来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辨认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教学建议教学准备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1~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教学导入可以借助教材的导入语直接入题,也可以提出生活中学生遇到要描述某处位置的情形,如:约了同学去打球,在什么位置碰面等,让学生说说你会怎样向别人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两种导入都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 它在什么位置活动先让学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使用方位词,同时理解什么是参照物。然后递进一层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最后拓展学生的认识,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活动建议:教材中要求学生选定图中的一个物体,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定教室中的一个物体或某个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描述。继而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这环节的教学依从于学生生活经验,又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分析图中叔叔的话,去猴山怎么走,是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如某教室、某教学楼),你将怎样指引路线。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最好能找到音像资料,这样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如果因条件限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活动2 餐厅在哪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先认识图标,后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然后寻找路线并画出路线图。哪条路线最近,这是生活中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类似找“餐厅在哪里”的活动,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活动可按下列环节展开:认识图标。教材中共出现了10个图标,其中很多图标在生活中通用,如洗手间,医务室,电话亭,停车场,餐厅,广播室等,学生学会识别图标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对于日后学生快速识别公共场所的图标也有很大的帮助。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描述路线。要求学生用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所选的路线,教师要注意组织交流前要给出学生准备时间,想想怎样描述自己的路线,同学才能听明白。让学生描述所选路线,必定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涉及参照物,方位词,距离,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但学生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交流体会。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活动3 找“地雷”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绘图与用图都是确定位置的实践活动,教材在编写上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以期达到轻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找“地雷”活动中的四幅场景图,左上图是学生在给“地雷”做标记,右上图是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埋雷”,左下图是学生在精心选择参照物,合作完成路线图的绘制,右下图是已完成路线图绘制的学生在利用他组的路线图找“地雷”的情景。场景图的出示提示了教师该如何组织进行活动,提示了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埋雷”的地点是沙坑,而不是草坪,隐含着告诉学生活动中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植物。教学时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活动全程教师都需要认真看护。活动结束后的小结。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注意要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这样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在确定位置时说明参照物、以及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日后所用。教学评价“餐厅在哪里”的活动中学生对所选路线的描述是否精确。能否准确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否利用正确的路线图找到“地雷”。本课教学札记课程资源GPS卫星定位测量概述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m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NAVSTAR/GPS)的英文缩写。它的含义是利用卫星的测时和测距进行导航,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现在国际上公认,将这一全球定位系统简称为GPS。它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该系统自1973年开始设计、研制,历时20年,于1993年全部建成。 GP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与定位系统,它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实时高精度,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保密性。近年来,GPS精密定位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大地测量中、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及地壳动力监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经验,充分地证明了GPS精密定位技术优越性和巨大潜力,在新的世纪里。GPS导航与定位技术将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应用将更为广泛,效益会更为显著,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GPS系统的组成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一、空间部分GPS系统的空间部分是指GPS工作卫星星座。GPS工作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其中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GPS卫星的上述时空配置,保证了地球上任意地点,在任何时刻均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因而满足精密导航和定位的需要。二、 地面监控部分 GPS地面监控部分目前由5 个地面站组成,包括主控站、信息注入站(现有3个)和监测站,主控站设在美国本土科罗拉多的联合空间执行中心 整个GPS地面监控部分,除主控站外均无人值守。各站间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联系在起来,在原子钟和计算机的驱动和精确控制下,各项工作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三、 用户设备部分 GPS系统的用户设备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及观测量,并经简单数据处理而实现实时导航和定位。参考书目《神奇航海表》 琼·达什(美) 著 吕海玲 译译林出版 2003年12月 出版2 谁在运动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建立了“参照物”的概念,那么本课用生活常见事实作为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借助游戏让学生依据同一参照物来判断谁动过,再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教学建议教学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运动与静止的课件,再现生活实例,动画演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1课时。教学导入可以借助课件出示学生常能看得到的源于生活的影片片段,一段是坐在汽车上拍摄的影片,看到路旁的景物迅速向后移动;另一段是站在路旁拍摄的影片,看到路旁的景物静止不动,汽车在前进。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是否见到过同样的现象?为什么同是路旁的景物在第一段影像中是运动的,在第二段影像中却是静止的。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语言的描述,来唤起学生坐车时的回忆。前者直观形象,后者简单可行,但共同之处在于:虽然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却不是学生能一下解释清楚的问题,因此这正是引发学生思维矛盾的焦点,学生由此产生问题,并想要研究这是怎么回事。活动1 谁动过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参照物。教材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活动中学生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判断谁动过,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要判断谁动过,就需要选择参照物。游戏的本身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活动2 运动还是静止本活动较之上个活动有了层次上的递进,因为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教材呈现了一幅游乐场场景图,并以坐在游览车上的某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讨论对象,让学生学会依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其相对性。活动分三层展开:提供场景,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是学生第1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状态,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可以有个具体的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操场用真车操作,也可用课件演示,没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由于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故此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另外还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增加一些没有给出画面的判断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如请学生判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教学结束时可以与前面的导入部分相呼应,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或者解释两段不同效果的影像剪辑是怎样拍摄的?教学时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定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