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会课 | 感谢有你——感恩教育小学主题班会班会课主题:感谢有你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背景分析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少先队员们物质富足,是家庭的关注核心。班级开展了《亲子对对碰》问卷调查,请家长和孩子完成同一份问卷。问卷结果显示父母和子女对彼此的了解和期待差异明显。发现爱、感受爱、回报爱也需要他人善意的提醒。感恩教育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从少先队员自身来看,要感恩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父母。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从感恩父母开始,进一步发现身边、学校、社会上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常怀感恩之心。班会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观看绘本视频《出售爸爸》,针对同一个现象开展哲学思辨,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2.围绕《亲子对对碰》问卷调查结果展开讨论,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微不至,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3.通过观看《感恩》视频和讨论交流,认识到感恩的对象不止父母,还有身边的人和事。情感目标:1.通过看父母的劳动工作照片和读家长的一封信,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勤付出和满满深情;2.结合小组交流,回顾《亲子对对碰》问卷,激发回报之情;3.结合自身经历和交流讨论,对身边的人和事怀感恩之心。行为目标:1.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一写“感恩父母在行动”的具体做法,说说自己在感恩父母方面可以做什么;2.将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整理形成《“感恩父母在行动”班级公约》,并行动起来;3.由感恩父母延伸开,对班里你想感恩的人表示感谢,拥抱同学彼此感恩;4.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会感恩、值得他人感恩的人。班会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父母劳动的照片视频,收集父母给学生写的一封信,发放《亲子对对碰》调查问卷并完成问卷数据的统计,准备黄色红色卡纸各20张、马克笔8支。学生准备:完成《亲子对对碰》调查问卷班会过程知恩课堂开始,教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绘本故事——《出售爸爸》。观看绘本后,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自己有没有想要出售爸爸或妈妈的经历。教师总结虽然父母身上有些让你困扰的小问题,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深重。随后出示《亲子对对碰》中父母双方的数据结果,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恩情。数据探讨后,出示父母在家劳动、工作的视频,唤起学生对家长辛劳的回忆。家长不仅仅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操劳家务,他们也是这个建设社会的一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设计意图:导入故事《出售爸爸》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哲学思辨,学生能领悟到自己觉得没那么好的爸爸其实是世上最好的爸爸。《亲子对对碰》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强烈。从中学生不难发现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更深,从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重现父母做家务、工作的场景,能唤起孩子感恩的心。报恩父母的爱是无价的。拆开父母的信,走进爸爸妈妈的内心世界,细细读一下父母对子女的深切爱意。学生分享令自己动容的句子,而后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顾《亲子对对碰》数据,感受到父母关心的同学们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从“提升自己”“关心父母”两个角度出发,说出了自己报答父母之恩可以怎么做。小组讨论将想法梳理归类,集思广益,课后根据讨论成果形成一份《“感恩父母在行动”班级公约》,用行动感恩父母。教师总结感恩父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古来有之:百善孝为先。“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孝有三层:养父母之身——奉养父母、养父母之心——关心父母、养父母之志——提升自己。点赞同学的想法和中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真是孝文化的小小传承者。设计意图:沉浸阅读父母的一封信,感受父母爱的深刻。对父母的感恩要有实际行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感恩的行动呈现出来,并形成班级公约。最后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相结合,做文化的传承人。感恩习近平爷爷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生活中处处有感恩。除了感恩我们亲近的爸爸妈妈,还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们去感恩。同学们分享自己感恩的人,观看感恩视频,感谢各行各业人们的付出。养育之恩、授业之恩、援助之恩……这些都是我们想感恩的“你”。感恩还可以大声说出来。同学交流自己要感恩的对象,拥抱感恩的人。除了人,“感恩有你”的“你”也可以是一件事。学生交流自己想感恩的事。挫折让人成长,有的经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你感恩他人的同时,有人也在感恩着你。让我们怀揣感恩之心,用行动回报恩情,做有爱的新时代好少年!设计意图:除了感恩父母,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各行各业都为我们贡献了一份力量。远到军人戍边,近到抗疫一线,更近到感恩同学。用拥抱去感谢身边的人,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世界。除了要感恩身边人,还要感恩身边事。不论是挫折还是成功,宝贵的经历都值得感恩。班会后延伸教育课后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形成《“感恩父母在行动”班级公约》,将公约落于实处。感恩父母,也感恩身边的人。在爱心卡片上写一写感恩的话,送给自己想感谢的人,告诉他你的感恩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个让他人感恩的人。感恩人,也感恩让自己成长的事。反思自身经历,挫折也是一种成长。怀感恩之心,看待这个世界,知恩、报恩、感恩。班会反思本次班会课的源起于亲子共答的一份问卷。同样的问题,孩子和家长呈现出来的差异让人感慨。父母往往是付出更多的一方。为人子女,感恩教育首当其冲应该是感恩父母。这是每个人身上都真实发生的,但却最容易忽略的感恩对象。父母的爱藏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藏在对孩子未来平淡的期许中。通过这次问卷调查,让父母朴实而又伟大的爱展现在孩子面前,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以父母为主要感恩对象,拓展延伸到感恩各行各业的人,感恩身边的人。由己及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感恩有你也可以是一件事。挫折也会让人成长,这不仅是感恩教育,也是一次心理辅导。本次感恩教育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抽丝剥茧,从知恩到报恩到感恩,呈螺旋递进模式,让孩子深刻感受到《感恩有你》这一课题,从而在内心深处唤起感恩之情,并落实于实际行动上。第一环节知恩,用《出售爸爸》视频导入引发哲学思辨,让学生重新审视父母对自己的爱。问卷数据来直观呈现父母对子女的了解关爱更甚。随后,重现父母陪伴、劳动、工作场景,引发孩子的共鸣。知恩于心,报恩于行。第二环节报恩在情感铺垫后便水到渠成。通过读父母给孩子的信,让孩子的报恩之情达到高潮,积极参与到报恩的讨论中去。但如何具体行动是需要集体讨论、教师引导的。通过学生发言,梳理出“提升自己”“关心父母”两个大方向,强调具体行动后,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展示。这时候他们的想法是真实且富有行动力的。最后集思广益,在课后整理形成班级公约。相当一部分孩子回家后给了父母拥抱,主动做起了家务,认真完成各项学业。在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环节的最后,点出“孝文化”,揭开“孝道”的三个层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从感恩父母延伸到传统孝文化的传承,让孩子找到中华文化之根。第三环节是感恩,读一读习近平爷爷的话,回到《感谢有你》的课题来。这个“你”不仅仅是父母,值得感恩的对象、事件还有很多。通过视频和学生现身说法,让大家对于“感恩”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感恩的心》音乐中,孩子们敞开心扉,互诉感恩的对象,表达感恩的内心,一个个拥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恩教育,从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从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做一个满怀感恩之心的人,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浓浓温情。班会课点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的班会课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课上方老师通过亲子共答的一份问卷,引导学生发现“同一问题,孩子和家长得出答案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图表数据直观地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了解关爱远超孩子,从而导出要“知恩、感恩”。紧接着聚焦“孝道”这一小而精的切口,通过朗读父母给自己的信、各种真实的案例、视频等,揭开“孝道”的三个层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引导孩子明白“感恩从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从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开始。”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充分唤醒了学生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全面参与,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讨论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有效实现了“自我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