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省市 学校课题 唱响《游击队歌》 学段、年级 九年级下课程类型 音乐课程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年7 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指导思想为音乐课程标准中“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为指导思想。(二)理论依据本课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参与-体验-模仿”为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人音版初中音乐课程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岁月回声中的学唱课程。本单元所选题材上都是表现革命前辈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而本课《游击队歌》声动地表现了敌后游击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们顽强战斗、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斗决心。歌曲节奏鲜明、曲调轻快、朗朗上口,适合中学生演唱。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伟大意义,产生情感共鸣,树立爱国情感。2、具体教学内容分析(1)《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底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时,住在山西临汾,听取了首长关于游击战的作战报告后,一气呵成创作完成。作品深受欢迎,随后流传到全国各地。(2)歌曲分为A、B两段,A段由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四个乐句构成平行乐段,采用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巧妙的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也分为四个乐句,其中前两句为新材料,节奏由A段的密集节奏型变为稳定节奏型,显得沉着、坚定。旋律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向属关系离调,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乐句,整个歌曲结构呈再现单二部曲式。(3)歌曲中节奏方面,有四种密集型节奏,这几种节奏的组合构成了歌曲的小军鼓号角式的风格。a.弱起节奏 b. c. d.(4)歌曲旋律方面,全曲贯穿两个特色音程一个为上四度,增加了歌曲的张力,体现了游击队员英勇向前的特点,另一个为级进二度音程,体现了游击队员隐蔽作战的特点。(5)唱法方面,歌曲需要合理的呼吸、气息运用和支撑,学生需要掌握快节奏时的歌唱方法,发声需要弹跳、实、吐字清晰。(二)教学情况分析1. 我校初中每班24人,实行走班选课制,每学期必修一门艺术课程,其中三年艺术课的必修科目中要包含两门音乐课,所以到初三上学期,大多同学均已上过基础音乐和一门音乐方向课程,整体音乐素质良好。2. 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听记由、、等节奏元素组成的较为简短的节奏组合,并且之前已经学过 三种节奏型。但学生对于上述三种节奏组合较为生疏,需要复习、加以巩固。在学唱游击队歌之前,已接触过“移动的dol”首调唱名法,识读乐谱相对较快,并且大部分同学都曾选修过我校的合唱课、合唱团或音乐剧课程,对如何运用气息、正确的发声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但运用的较少,所以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还需强调和进一步规范。3. 我校初三学生已经对于抗日战争历史过程有所了解,但是很少接触抗日歌曲,对游击队作战和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太深的情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也是在本课文化理解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进行示范性弹唱,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与视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启发探究——教师启发学生聆听、感受、表现音乐,探究歌曲节奏与旋律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情感、有表现的运用正确演唱方法来体现游击队员机智、勇敢、乐观、灵活的形象。参与体验——学生在模仿、歌唱、感受、运用声势演唱等实践体验中赏析和演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较发现——学生在对比聆听、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音乐要素与风格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味道。(四)技术准备1.使用Sibelius等软件编创、制作谱例等课件资料。2.教师练习游击队歌钢琴弹唱。3.教师抓住课上课下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的训练。4.准备并调试多媒体设备(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学生已会知识点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及难点节奏型 、(熟练掌握) (弱起)(以前学习过,但需要加强复习) 、、、、 、弱起节奏、(作品出现的节奏型) 、、弱起(重点解决)音程 二度、八度音程的记写、模唱,三度音程的模唱 上四度音程的模唱和构唱调式 C、F、G自然大调 F自然大调演唱 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 气息的支撑 内口打开,清晰演唱 (以上以前学过,但学生运用的的不熟练) 正确、急吸气方法 气息支撑 快速、清晰的演唱文化 理解 知道抗日战争的大概,没有深入了解 抗日游击队的作战内容与游击队员的勇敢与艰辛,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对策:1.节奏型——通过模唱旋律与游击队歌旋律对比分析引出本课需要掌握的节奏型,并进行节奏型的念读和编号听记,复习和掌握本节课学唱中需要运用的节奏型。同时,讲述本曲节奏中的小军鼓节奏特点;对于弱起节奏的学习则在教学过程学唱A段的节奏学习环节中解决,在实践中讲解并加以练习。2. 音程——通过国歌开始的上四度特色音程进行模唱和构唱。比如,随意给出一个音,想象国歌的第一个音,构唱国歌的第二个音,进行转化。这是比较快速掌握上四度音程的方法。3.演唱方法——从节奏学习开始,便用“DU”音来念读和演唱,使学生尽快找到快速吐字、清晰演唱的方法;用充气球的具体描述让学生感受和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醒学生内口要打开,吐字要清晰。4.文化理解—— 在游击队歌学唱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景化、故事化的形式将游击队歌的背景和抗日战争艰苦事例渗透在学唱过程中,增加情感共鸣。三、教学目标(一)能够准确、完整、带有情感的演唱《游击队歌》。(二)能够模唱、构唱上四度音程;巩固和掌握弱起节奏、十六分、附点八分、前八后十六分节奏型;能够完整学唱游击队之歌,用坚定有力、富有弹性、有气息支撑的唱法来演唱歌曲。(三)能够通过听、看、唱、动、感受五种不同形式理解游击队员的机智、乐观、英勇向上的形象和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唤起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完整学唱《游击队歌》,感受、表现歌曲的情绪与内容。(二)教学难点1. 能够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并且构唱上四度音程。2. 用规范的、富有弹性、清晰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 导 入 模唱歌曲骨干旋律(3分钟) 模唱旋律 提炼出歌曲旋律中的骨干音,通过模唱不仅提高学生的听、唱能力,同时也提前熟悉歌曲旋律二、 歌 曲 学 唱 学唱A段(20分钟) 教师弹唱游击队歌A段并出示模唱与游击队歌两段旋律对比谱例 设问: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在节奏型的不同) 引出、复习歌曲中的节奏型并进行节奏编号听记 (1)引出歌曲节奏型并复习 ① ② ③④ (2)节奏型编号听记 ①②①②①②③④ (3)用鼓敲击军鼓节奏,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小军鼓节奏和军乐曲风 解决A段节奏 (1)提示学生用“DU”音念读A段前两句节奏,重点解决弱起节奏 (2)加入词有节奏的诵读A段。 4 、演唱A段旋律 (1)用固定调和守调分别演唱F大调音阶。之后,用“移动的dol”首调唱名法演唱A段旋律。 (2)加入歌词演唱 a.教师钢琴伴奏,提示学生有气息支撑的、轻盈弹跳的,清晰的演唱A段歌曲。 b.加入歌曲背景理解A段歌曲内涵 c.加入步伐声势有感情得表现A段的旋律曲线及力度。 d.播放解放军合唱团版《游击队歌》 (3)钢琴伴奏A段旋律,提示学生完整、有情感、有唱法的演唱A段 (二) 学唱B段(17分钟) 讲述歌曲作曲家和创作背景。 2、范唱B段乐句,提示学生跟唱 (1)B段b句的演唱,强调气息、力度和大二度音程的准确度(先唱唱名,再加歌词) (2)演唱再现a句,强调情绪和力度。 (3)进行AB段在音乐要素和情绪上的对比。 (4)情境化的指导学生在情绪、力度、唱法上细化乐曲演唱 3、钢琴伴奏,完整演唱B段 4、引导学生找出歌曲的上四度音程,模唱,并进行《国歌》开头熟调辅助构唱。 5、钢琴伴奏,带有感情的完整演唱B 段 完整演唱整曲(5分钟) (1)加入步伐声势演唱 (2)教师钢琴伴奏,提示学生理解音乐内涵、运用正确唱法、有精神风貌和情感的演唱全曲。 聆听音乐 观察谱例 思考问题 手划V拍,念读节奏 手划V拍,听记节奏 感受和认识歌曲中军鼓元素和进行曲风 手划V拍,第四拍后半拍进入,准确念读、诵读节奏及歌词 用固定调和首调唱名演唱F大调音阶。 用首调唱名法演唱A段旋律 有气息支撑的、轻盈弹跳的,清晰的演唱A段歌曲。 分析歌词内涵,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边唱边小声踏步,用歌唱表现游击队员作战的灵活、隐蔽性 完整、有情感、有唱法、准确的演唱A段 认识歌曲的创作背景 有气息、情感的跟唱B段乐句 学唱b句,有力度、清晰、带有情感的演唱 准确、完整的演唱B段 A段B段节奏型密集稳定弱起是否音域中低中高力度p-mfmp-f性格情绪隐蔽灵活勇敢乐观感受上四度音程特点并进行模唱、构唱 带有情感的完整演唱B段 A段轻轻踏步,B段有力踏步的带入力度和情感演唱全曲 理解音乐内涵,运用正确唱法、有精神风貌、有情感的完整演唱全曲。 1、通过与游击队歌的对比分析,主动发现歌曲中节奏型、弱起拍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解决此歌曲中的节奏难点,为完整的节奏学习和理解军乐中小军鼓节奏做铺垫。 2、乐曲中的节奏型有军乐团中小军鼓的元素,对于以后赏析行军军乐风格音乐有初步认识 3、按照节奏-加词-唱的步骤一句一句教唱,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演唱、音乐中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对演唱歌曲的熟练、准确度。 4、 通过教师直观示范的方法尽快唱熟歌曲。同时,规范学生的歌唱状态,使学生能够用坚定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 5、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正处在变声期的孩子们意义尤其重大,并且正确的演唱方法能更好的诠释作品。 6、情景化、故事化的革命文化背景讲解和观看解放军乐团演唱视频能更进一步理解和诠释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7、学生可以通过踏步声势,用肢体和歌唱同步表现根据旋律曲线力度,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8、AB段音乐要素对照表,在理解B段音乐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要素和风格联系的认识 9、理解上四度的音乐形象。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听、唱、记、写的练习,提高学生音乐基础能力,又能为歌曲的学唱做好铺垫。 最终,完整、有情感的演唱全曲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游击队员从心底的呐喊,感受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同时,我们也用我歌声唱响了英雄之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经典革命歌曲——《保卫黄河》,请大家回去完整聆听《黄河大合唱》,并查阅相关资料。下课! 情感升华 记录作业 情情感升华,加深对歌曲理解和对游击队战士的尊敬,唤起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并为下节课的新曲学唱做铺垫。六、教学设计特点(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模唱和歌曲旋律对比、AB段风格比较、四度特色音模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赏析、对比,力求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内化。(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纵观整节课的设计,从旋律模唱到节奏型、节奏的念读再到唱名、旋律的学唱,从完整、准确演唱到有感情、有规范方法的歌唱,从单纯演唱到声势体验再到有舞台感的演唱全曲,这些都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设计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更易于孩子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兴奋度也会在一次次加大难度的挑战中升级。(三)采用多元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不但运用了“双基”教学中的听、唱、记、写的教学手段,还引入了奥尔夫的声势训练法;同时,在学唱过程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些学习手段多元的运用,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四)寓教于乐,知识学习与活动体验并行。在游击队歌学唱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的带领学生解决歌曲学唱技术问题的同时,加入了声势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乐实践体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课程内容更真实生动。(五)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意识。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歌曲、情景、故事化讲述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游击队员乐观、灵活、机智、英勇的形象,并且能发自内心的将《游击队歌》唱响、唱准、唱动情。七、教学评价(一)评价方式采取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二)评价量规互评表评价内容 优、良 待努力熟练、准确、热情、大方自评表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A B C1 准确性 (音准、节奏、歌词)2 表现力 (音色、情绪、强弱)3 演唱方法 (坐姿、呼吸、开口)4 熟练度 (会背、熟练、一般)备注:如果全优和A,圆满完成,优秀!良和B基本完成,良好!待努力和C为未完成,你需要努力喽!八、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本节课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程中乐于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对音阶、音程、节奏分别进行了巩固和训练,也对规范唱法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对于基础音乐知识掌握不错。同时通过本节课程,学生懂得了游击队员的艰辛和乐观,勇敢和灵活,并进一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二)不足之处本节课,我的教学语言还有多处生硬与不流畅的地方,说明我的教学语言、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修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