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35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课件(共35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下一页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关注小人物、底层小人物,是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必备的品格。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鲁迅《祝福》走进鲁镇的世界去看一看,但不冷眼旁观,而是隔空凝思。
课堂导入
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文化常识
四德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文化常识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文化常识
五常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文化常识
情节概括与分析
按小说主人公的发展(命运)来概括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情节 内容


顺序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情境任务
学校人文节开展戏剧大赛,我班同学打算排演《祝福》这部经典作品,演出之时,请同学们根据戏剧内容,设计一幅戏剧海报。
活动一:品读经典,确定色调
请同学们结合《祝福》的内容,谈谈你认为最有视觉吸引力的色调,并说明设计的原因。
海报设计常见的色彩搭配有这几种方法:
1.同种色; 2.邻近色; 3.主色调; 4.不同色相。
活动二:解读文本,勾画图案
海报的主体图案很重要,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确定你认为最具感染力的画面,勾画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活动二:解读文本,勾画图案
用这个文段,作为海报的构图画面好不好?
补充:视觉与艺术
  画面中追求和谐,和谐中凸显激烈的矛盾冲突,更容易引人注意。
探究一:
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周国平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呢?鲁迅的《祝福》为何能被成为经典。
唯我认为鲁迅写的最成功的的一种死亡,是祥林嫂的死亡。
----孙绍振
探究二:
  要你从拔萃、提炼和结晶了的、为量不多的精华中间,去体会作品的精神实质。
----夏衍
  为了更好的构图海报主题内容,请同学们深入《祝福》探究文本。思考文本当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活动三:书写文案,绘制海报
  请同学们为《祝福》这部戏剧书写一个文案,并完成海报的绘制。文案形式不限。

山前
渡头畔
清风拂面
祖孙尽笑颜
端午龙舟竞帆
误会结月老牵线
流绪微梦悄生心间
端午会暗夜别难再见
心隙入水顿觉潮生温澜
歌声起情意通芳心乱
信手拾叶三笑姻缘
命运捉弄天不怜
一别海角天边
破镜难重圆
渡口相盼
望君还
苦恋

百字令·边城
神仙与地狱的世界:
虚幻与现实一体

神仙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供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鲁镇上的人们一方面相信有天地间原始的神灵存在,比如土地神、灶神、福神;另一方面又按照阶级属性,有钱阶级死后照例入天堂,穷人家依旧堕入地狱。封建迷信不只是营造了一批神仙鬼魅,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迷信中,依然以人世间可怕的秩序存在。
地狱
柳妈口中的“阴司”,有“阎罗大王”。按照当时的穷人的逻辑,活着时候受苦受难,死去也不会像佛家所说的“来生幸福”,而是依旧在地狱里等待亲人的团聚,所以才有祥林嫂遇见文中的“我”,急切地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地狱,死去的亲人到底能不能相见,曾经嫁过两任丈夫的她,会不会被小鬼一劈为二。
  《祝福》里神仙地狱的世界虽然没有相对独立的故事,却始终贯穿小说,虚幻也是现实,小说里人的生活经历,有一半左右都是与祭神祭祖以及探讨魂灵的存在、捐门槛为自己赎罪等情节关联。
  鲁迅曾经将中国的历史分为两种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且说“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当祥林嫂获得了参与祝福的权力的时候,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后来被剥夺了参与祝福的权利的时候,竟然为此郁郁寡欢,沉闷不乐,这恐怕就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了。
鲁镇与山里的世界 :
“文明”与野蛮等同

  山里:野蛮的世界
  最初绑架祥林嫂的时候,两个山里的男人,“抱”“拖”“堵”“绑”;再嫁贺家墺的时候, “捆、塞、抬、捺”这是常态,轮到对待祥林嫂,还要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
  当祥林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的时候,不是消炎杀菌止血,而是“用了两把香灰”,抛开民间偏方、习俗用法不谈,单这“两把”,给人的感觉绝不是细心呵护、小心敷贴,而是胡乱一抹。贺老六和阿毛先后死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鲁镇:文明的世界
  当陌生人绑走了佣人祥林嫂,四叔说“可恶”;
当知道了是婆婆抓了祥林嫂且将其硬许给了深山墺的贺老六,四婶“惊奇的说,啊呀,这样的婆婆!……”。
  当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时候已经被披上了“不干不净”的标签,四叔虽然厌恶,但也没明着拒绝或者当面下令,而是暗地里告诉四婶,“伤风败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看似也有斯文的一面 。
  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文明”还是野蛮,
最终促使祥林嫂的死亡?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思考: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 ,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看”,从正面看到侧面,在额角发现了伤疤,于是紧盯住这块伤疤。
山里的悲剧:祥林嫂失去了做女儿(只能给别人做童养媳)、妻子(死了两任丈夫)、母亲(孩子被狼叼走)三重女人的重要身份,成为了一个“光身”,只能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身体。
鲁镇的悲剧:如果说捐门槛是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奴役,但其实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抗争。她不惜一切代价争取鲁镇的接纳,而结果却是“连奴隶都做不得”。
“文明”助推死亡
  鲁镇和山里,“文明”和野蛮对比明显。野蛮的山里没有要了祥林嫂的命,“文明”的鲁镇却让她在“祝福”之夜死去。当初山里野蛮的香灰救了她的命,而镇上“文明”的“祭器”却将她逼上了死路。
  没有思想或者思想歪曲的灵魂,无论披上什么样的外衣,都难以掩饰其丑陋和罪恶的真相。这也恰恰证明了一点,在封建礼教思想充斥的时代,可怜的祥林嫂必将无路可逃。
书房与厨房的世界 :
道场和法场合一

  书房:陈旧腐朽的道学氛围
  壁上挂着的朱拓 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 和一部《四书衬》。
  厨房:血淋淋的法场
  四婶焦急地大喊“祥林嫂,你放着罢”。于是祥林嫂便被剥夺了分配酒杯和筷子、摆烛台等活动的权利,只能“一整天坐在灶下烧火”。
  柳妈貌似关心的恐吓——“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以及捐门槛的主意。这是压倒祥林嫂的最后的一棵稻草。如果没有“捐门槛”的建议,也不会有后来无法自我救赎的震惊与绝望。
  如果说四叔家的书房是一个虚伪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道场,那么四叔家的厨房则是血淋淋的法场,祥林嫂到厨房来打工,力图用自己的力气换来一生的幸福,哪曾想在这里被抓走,在这里被嘲笑,从这里被撵走,在这里失去了生活的一切希望。四叔家的厨房里见证着祥林嫂的被侮辱和被毁灭。我们在四叔的书房里就会料到厨房的结局,我们在厨房里依稀闻到了书房的味道。
  荒谬也是真实——“突发事件”
  神鬼的世界里看不到未来,找不到归宿 ;鲁镇上受尽鄙夷与嘲讽,深山里难以承受残暴与冷酷 ;书房里的简单陈设杀人于无形,厨房里本该有着人间烟火的地方却也仍旧遍布秩序、纲常。
  她始终“顺着眼”,无心反抗,甚至把“顺从”当作美德。然而当她听话地攒钱捐了门槛,依旧没有得到“救赎”;听话地放下香烛独自烧火,依旧没有得到认可。
  祥林嫂的一生,在祭神与忌鬼中起灭,神鬼世界的穿行,无处藏身;在山里与鲁镇中穿梭,现实世界的穿行,无处落脚 ;在厨房中失落与沉默,但即使穿行在这最小的世界里,也无处遁形。
总结
  “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
  ——徐茂东《“我”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也谈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