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汝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 “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 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 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 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 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 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5. 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樟子松王
徐迅
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松涛的呼啸声。呼啸声中,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的脚步声扑踏踏地响在栅栏外的水泥路上。他颤颤地问:“是梁沙生来了吗?”应着他的声音,梁沙生就径直走到了他面前,熟练地将手中拎的苹果、梨子、李子什么的放在桌上。他住的这幢砖石瓦房建在樟子松林环绕的山坡空地,自从瘫痪在床,他就看不到樟子松林,也望不见他心爱的“樟子松王”了。
“福树叔,最近好些了吗?”梁沙生问。
福树笑了笑,他知道这是梁沙生在宽慰他,讨好他。自从梁沙生郑重其事地提出要在樟子松森林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脑子里那根敏锐的神经就开始欠欠地疼痛。心里一沉,他感觉面前这个喊他叔叔的梁沙生,不只是冲着女儿满女来了。
果然,梁沙生开口了:“福树叔,和您说的事,您老想好了没有?”
福树没提防梁沙生这回竟是单刀直入,几乎是吓了一跳,“嗯哼”一下就咳嗽了起来。
梁沙生搀扶起他,拿起一只枕头给他垫靠着。他看看梁沙生,忽然又急遽地移开视线,问:“你进门,看见满女了没有?”
“满女?福树叔,满女哪里去了……”梁沙生脸红了红。
“满女不晓得野到哪里去了!”福树眼里滚落一滴浑浊的老泪,说:“梁沙生,你得帮我降降她,满女喜欢你……”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以前,他壮实得像一头牛,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
政府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嚷着故土难离!他鼓动村民栽树,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他就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根。他尝试用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植物固沙……后来,加上政府的支持,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高达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
可是,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梁沙生,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他父亲和福树叔一起治流沙。看羊蹄子踩的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老好了!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滔滔不绝,“福树叔,北京都有人来这里消夏……”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
他叹了口气,说:“我不是和你说这个,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福树闭了闭眼,又正色道:“梁沙生,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地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福树的病情日益加重,秋去冬来,他终于在一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去了。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都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梁沙生和满女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林。那天,梁沙生执意要看看“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其他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重新长起来,它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台子旁又搭起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说:“满女,这一片大林海,真想不出来他们是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他想,他要在“樟子松王”台前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选自2023年01月06日《光明日报》第14版,有删改)
文本二:
热奈特将叙事频率关系概括为“单一叙事、单一叙事的反复、重复叙事、反复叙事”四种类型。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反复叙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边城》中交错运用单一叙事和反复叙事的方式,达成叙事时间的频率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诗化意蕴。如翠翠和爷爷先后三次在端午节看龙舟的情景,就属于反复叙事。作家通过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既是作家将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写意的风景画里的一种策略,又十分巧妙地弥补了中国自古以来简单叙事手法的不足。
(节选自王君《浅析<边城>的叙事之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树对梁沙生的脚步声“既期盼又厌烦”,因为既盼他来看自己,又厌烦他劝说自己在樟子松林建旅游休闲基地。
B. 面对梁沙生的正面询问,福树“吓了一跳”“急遽地移开视线”,并借满女转换话题,说明福树不想谈论建基地一事。
C. 尽管福树顾及女儿和梁沙生的恋爱关系,但他依然拒绝了梁沙生扩建旅游休闲基地的请求,坚定地保护樟子松林。
D. 梁沙生兴奋地谈论旅游休闲基地时,福树眼里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说明福树精神渐渐不济,病情已经很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谧的氛围,以“浓雾”衬托松林之大,暗示防风治沙工作卓有成效。
B. “滚落一滴浑浊的老泪”,这一神态描写刻画了福树为女儿的不懂事而伤心落泪的慈父形象。
C. 福树原来“壮实得像一头牛”,现在却已瘫痪七八年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防风治沙的不易。
D. “樟子松王”是一棵经虫灾不死的松树,也是福树防风治沙、绿化家乡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8. 在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一事中,梁沙生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找出这篇小说中所运用的几处“反复叙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前遣之。”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曰:“今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曰:‘君朝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语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鲁君予之。至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归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大治。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曰:“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B.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C.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D.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以有忧色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觉”字含义不同。
B. “而君独有喜色”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字含义相同。
C. “鲁君予之”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两句中“予”字含义相同。
D. “桓公知衣而已”与“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两句中的“衣”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共王生病时召见令尹说,自己与莞苏相处不安却有所得,与申侯伯相处快乐却无所得,提出奖赏莞苏,放逐申侯伯。他去世后令尹依命行事。
B. 魏武侯谋划事情恰当,群臣都比不上他,因而退朝时面带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面对相似的情况却能心忧国家来进行劝谏,魏武侯虚心接受。
C. 子贱担任单父宰,请国君派给他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在那两人书写时,子贱从旁拉他们的肘部导致字写得难看,书写的人很生气,告辞离去。
D. 晋平公询问臣子,齐桓公怎么做到联合诸侯、匡正天下混乱局势。叔尚和师旷分别用做衣服和烹调食物打比方来回复,二人的结论不太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②皇树,即柑树,屈原喜欢柑橘,在《橘颂》中称柑橘为“后皇嘉树”,赞美它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③三国时吴国太守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交代儿子说,他“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身为刺史,却亲自种树,且一种就是“二百株”,首句写出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之情。
B. 第二句描写柑树新叶“遍”缀枝头,既写叶的繁茂和勃勃生机,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
C. 颔联两处用典,一褒一贬,既点明种柑树的原因,又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坚贞、不求获利之情。
D.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柑树开花比作“喷雪”,把柑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比作“垂珠”。
15. 后人评价柳宗元的诗歌“言淡而意远”,请以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石钟山记》告诉我们,治学做事要求真、严谨,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了不同情景中树的雅致可爱。
(3)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月”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小饼+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 ① ,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
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大葱代表豪爽……“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很多城市还在为解决占道经营不懈“努力”的时候,淄博人却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民情怀。
淄博烧烤“火”的根深在人民,淄博人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 ② 砸了招牌,所有食材讲究的就是真实;淄博烧烤“火”的茎繁在部门协作,如果说这个城市是星河,那每个部门齐心协力就是那点点星光;淄博烧烤“火”的叶茂在政府管理有方,淄博政府按照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的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以规范、温暖的烟火气报答那些 ③ 来淄赶“烤”的旅人。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不仅仅是单纯的休养,它还是健康生活的钥匙。那么, ① ?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良好睡眠呢?
人类记忆的信息,是由海马体转移到大脑皮质而存储下来的。海马体容量小,为了使大脑尽可能多地记住新信息,它必须不断向大容量的大脑皮质传送记忆来保证自身的存储空间。 ② 。因此,如果睡眠有问题,这个运作机制就会被破坏,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功能自然也就受损。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剥夺实验老鼠的睡眠,一段时间后,老鼠大脑显示出了较多的β淀粉样蛋白累积。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神经细胞中积累过多而引起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们 ③ ,也告诉了我们睡眠不足会对大脑健康带来损伤。
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睡眠呢?专家认为,“至少在早上晒一点太阳”。早晨的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能促进血清素释放。血清素在提高人觉醒水平的同时,也能诱发晚间促进睡眠的褪黑素的分泌。所以,如果你也有睡眠障碍,不妨收下这份睡眠“天然处方”。
20.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你整理一下自己的物品,我们十分钟后出发。
B. 看你这鞋上泥巴,就知道这条路走得不轻松。
C. 这雪山原始而圣洁的美,让你不由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
D. 小王,你要觉得这条建议对你没什么帮助,就当我没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现代通信奠基人克劳德·香农,曾为解释信号扰动的原理,在麻省理工学院一间混响室里做了个试验。他首先播放一段刺耳嘈杂的音频,听得在场学者忍不住捂紧耳朵。但随着克劳德调低干扰电流的强度,学者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直到电流强度归零,大家才听出来,噪声中竟藏着一段旋律优美的钢琴曲。克劳德在《通信理论》中写道:“任何信息都不会消失,只会因噪声干扰,变得微弱而不可闻。”
生活于飞速发展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声音涌入我们的耳朵,面对这种环境,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汝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 “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 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 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 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 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 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5. 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C
4. 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论证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材料二则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
5. ①充分利用运河的水运优势,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助力经济发展,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②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错误。由原文“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可知,“缺少河流”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与……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可知,“便捷的水运”是“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选项把二者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诗句中“江”是客观意象,不是诗人想象、塑造、重构的对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特点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由原文“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可见,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来论证河流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可见,文学和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接着说到河流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段说到“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知,二三两段是从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的角度进行论证的,所以材料二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可知,充分利用运河的水运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
由原文“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可知,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樟子松王
徐迅
樟子松林弥漫着一股浓雾,雾袅袅静静,没一点声响。隐隐地,远处响起一阵松涛的呼啸声。呼啸声中,那个他既期盼又厌烦的脚步声扑踏踏地响在栅栏外的水泥路上。他颤颤地问:“是梁沙生来了吗?”应着他的声音,梁沙生就径直走到了他面前,熟练地将手中拎的苹果、梨子、李子什么的放在桌上。他住的这幢砖石瓦房建在樟子松林环绕的山坡空地,自从瘫痪在床,他就看不到樟子松林,也望不见他心爱的“樟子松王”了。
“福树叔,最近好些了吗?”梁沙生问。
福树笑了笑,他知道这是梁沙生在宽慰他,讨好他。自从梁沙生郑重其事地提出要在樟子松森林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他脑子里那根敏锐的神经就开始欠欠地疼痛。心里一沉,他感觉面前这个喊他叔叔的梁沙生,不只是冲着女儿满女来了。
果然,梁沙生开口了:“福树叔,和您说的事,您老想好了没有?”
福树没提防梁沙生这回竟是单刀直入,几乎是吓了一跳,“嗯哼”一下就咳嗽了起来。
梁沙生搀扶起他,拿起一只枕头给他垫靠着。他看看梁沙生,忽然又急遽地移开视线,问:“你进门,看见满女了没有?”
“满女?福树叔,满女哪里去了……”梁沙生脸红了红。
“满女不晓得野到哪里去了!”福树眼里滚落一滴浑浊的老泪,说:“梁沙生,你得帮我降降她,满女喜欢你……”
满打满算,福树已在床上躺了七八个年头。以前,他壮实得像一头牛,眼睛一转就一个主意。乡亲们佩服他,选他当了村主任。
横亘千里的科尔沁沙漠逶迤而来,就像只胳膊肘拐进了他们村。冬天,风沙像风刀;夏天,沙窝像蒸笼。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
政府让他们整体移民,他带头嚷着故土难离!他鼓动村民栽树,但流沙堆成山,一锹挖下去,树坑没成形就被流沙填平了。他就把苞米秆子平铺在沙地上,在苞米秆子的缝隙里栽小树苗,让树立根。他尝试用黄柳、锦鸡儿、紫穗槐、胡枝子等植物固沙……后来,加上政府的支持,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高达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
可是,梁沙生竟然要在此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说穿了,不就是建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这不是糟蹋草原,成心毁掉他的樟子松林吗?
瞥了一眼桌上,福树眼窝里有些发湿,“梁沙生,你记得吗?这樟子松林就是我和你父亲一起栽的……”
这个梁沙生当然记得。当年,他父亲和福树叔一起治流沙。看羊蹄子踩的小坑撒草籽行,他俩就赶着羊在下雨前上山,顺着羊蹄印子撒籽。樟子松林遭虫害,他俩就赶猪崽进林子吃松毛虫。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
“还好,你没有忘记。沙生,你家樟子松林现在好吗?”
“老好了!就在那里,我办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梁沙生滔滔不绝,“福树叔,北京都有人来这里消夏……”他说着就有些手舞足蹈,话里也有些许自豪与炫耀。
随着他的手势,福树眼里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
他叹了口气,说:“我不是和你说这个,梁沙生,你对满女要好……”
福树闭了闭眼,又正色道:“梁沙生,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
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地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
福树的病情日益加重,秋去冬来,他终于在一个浑天缟素的天气静静去了。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乡亲们都冒着严寒赶过来了。他们心里都明白,福树瘫痪就是因为治沙落下了病根。梁沙生和满女按照福树的生前愿望,将骨灰撒在了他栽的那片樟子松林。那天,梁沙生执意要看看“樟子松王”。
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其他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重新长起来,它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福树给它垒了个石头台子做隔离,在台子旁又搭起高高的瞭望台,这样,他就能看护这一大片的樟子松林了。
梁沙生朝“樟子松王”虔诚地鞠了一躬,和满女登上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向远望去,他感觉樟子松森林就像一条条绿色锁链,将科尔沁沙漠的一只爪子牢牢地摁住了。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
梁沙生心里一阵涌动,说:“满女,这一片大林海,真想不出来他们是怎样一棵一棵栽出来的,他们真的是舍命……”
他想,他要在“樟子松王”台前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选自2023年01月06日《光明日报》第14版,有删改)
文本二:
热奈特将叙事频率关系概括为“单一叙事、单一叙事的反复、重复叙事、反复叙事”四种类型。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反复叙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边城》中交错运用单一叙事和反复叙事的方式,达成叙事时间的频率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诗化意蕴。如翠翠和爷爷先后三次在端午节看龙舟的情景,就属于反复叙事。作家通过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既是作家将自己的人物安插在写意的风景画里的一种策略,又十分巧妙地弥补了中国自古以来简单叙事手法的不足。
(节选自王君《浅析<边城>的叙事之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树对梁沙生的脚步声“既期盼又厌烦”,因为既盼他来看自己,又厌烦他劝说自己在樟子松林建旅游休闲基地。
B. 面对梁沙生的正面询问,福树“吓了一跳”“急遽地移开视线”,并借满女转换话题,说明福树不想谈论建基地一事。
C. 尽管福树顾及女儿和梁沙生的恋爱关系,但他依然拒绝了梁沙生扩建旅游休闲基地的请求,坚定地保护樟子松林。
D. 梁沙生兴奋地谈论旅游休闲基地时,福树眼里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说明福树精神渐渐不济,病情已经很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宁谧的氛围,以“浓雾”衬托松林之大,暗示防风治沙工作卓有成效。
B. “滚落一滴浑浊老泪”,这一神态描写刻画了福树为女儿的不懂事而伤心落泪的慈父形象。
C. 福树原来“壮实得像一头牛”,现在却已瘫痪七八年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防风治沙的不易。
D. “樟子松王”是一棵经虫灾不死的松树,也是福树防风治沙、绿化家乡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8. 在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一事中,梁沙生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请根据文本二观点,找出这篇小说中所运用的几处“反复叙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6. D 7. B
8. ①对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急切。文章开头梁沙生见到福树,就“单刀直入”地询问福树的意见。②对福树拒绝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尴尬和/不安。梁沙生正兴头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福树打断他并拒绝了他的建议,他感到尴尬,并且因不知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能否扩大而忐忑不安。③深入认识到樟子松林价值后的感动和/清醒。福树去世后,梁沙生登上樟子松王旁边的瞭望台,看到了科尔沁沙漠的隐患依然存在,更加感动于父辈植树防沙的艰苦奋斗,清醒地认识到应该珍惜樟子松林并传承弘扬其承载的精神,最终放弃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9. ①第一处叙述了福树带领村民在流沙上成功栽培樟子松林的故事,/表现了福树对樟子松林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原因。②第二处着眼于福树和梁沙生的父亲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的过程,/为梁沙生继承弘扬父辈精神、巩固推进治沙成果做了铺垫。③第三处叙述了“樟子松王”得名的由来,/侧面表现了福树植树造林的艰辛。
学生如答“文本二有三处‘反复叙事’:①第一处叙述了福树带领村民在流沙上成功栽培樟子松林的故事;②第二处着眼于福树和梁沙生的父亲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的过程;③第三处叙述了“樟子松王,得名的由来。作用是:塑造了为植树防沙而艰苦奋斗的福树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讴歌了人们艰苦奋斗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旨。”也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说明福树精神渐渐不济,病情已经很重”说法有误。福树眼中的“光亮”“一点点暗下去”是因为梁沙生兴奋地谈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是福树反对的,这只是说明福树对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毫无兴趣。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刻画了福树为女儿的不懂事而伤心落泪的慈父形象”说法有误。联系上文梁沙生询问福树同意不同意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福树这“一滴浑浊的老泪”首先就是为樟子松林可能不保而流,其次也担心拒绝了梁沙生会影响梁沙生和满女的关系,刻画的是福树珍惜樟子松林、关心女儿的形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对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急切。“梁沙生开口了:‘福树叔,和您说的事,您老想好了没有?’”文章开头梁沙生见到福树,就“单刀直入”地询问福树的意见。
②对福树拒绝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尴尬和不安。“福树闭了闭眼,又正色道:‘梁沙生,你回去吧,你不要指望我把樟子松林给你糟蹋!’”“梁沙生一愣,随即下意识地点点头,尴尬地笑笑,忐忑不安地出了门”梁沙生正兴头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福树打断他并拒绝了他的建议,他感到尴尬,并且因不知自己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能否扩大而忐忑不安。
③深入认识到樟子松林价值后的感动和清醒。“但举目北望,他发觉科尔沁沙漠那雪地里的黄沙暗涌,仍像一头巨大的黄龙在蛰伏、窥视着,稍不留神就会扑向这里……”“他想,他要在‘樟子松王’台前立一个石碑,上面刻上‘大漠忠魂’几个大字,把这里当作一个宣传福树和父辈们艰苦奋斗,战风沙、治风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树去世后,梁沙生登上樟子松王旁边的瞭望台,看到了科尔沁沙漠的隐患依然存在,更加感动于父辈植树防沙的艰苦奋斗,清醒地认识到应该珍惜樟子松林并传承弘扬其承载的精神,最终放弃扩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他鼓动村民栽树……这里就有了一片樟子松林。生态一改善,当年粮食亩产竟高达千斤。樟子松林从此也成了他的星星和月亮、他的寄托和希望”叙述了福树带领村民在流沙上成功栽培樟子松林的故事,表现了福树对樟子松林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建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原因。
②第二处,“当年,他父亲和福树叔一起治流沙……栽树需要投入,两家就同时承包了邻县人家的田地,用农业收入找补林业……”着眼于福树和梁沙生的父亲全身心投入植树造林的过程,为梁沙生继承弘扬父辈精神、巩固推进治沙成果做了铺垫。
③第三处,“说是‘樟子松王’,其实,就是福树开始治沙那年栽的一棵樟子松树。那年樟子松林发生虫灾,其他樟子松都枯死了,只有它顽强地生长下来。等到四周的樟子松林重新长起来,它就成了这里最为醒目的一棵——‘樟子松王’也就这样叫开了”叙述了“樟子松王”得名的由来,侧面表现了福树植树造林的艰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前遣之。”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曰:“今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曰:‘君朝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语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鲁君予之。至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归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大治。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曰:“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B.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C.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D.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觉”字含义不同。
B. “而君独有喜色”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字含义相同。
C. “鲁君予之”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相同。
D. “桓公知衣而已”与“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两句中的“衣”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共王生病时召见令尹说,自己与莞苏相处不安却有所得,与申侯伯相处快乐却无所得,提出奖赏莞苏,放逐申侯伯。他去世后令尹依命行事。
B. 魏武侯谋划事情恰当,群臣都比不上他,因而退朝时面带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面对相似的情况却能心忧国家来进行劝谏,魏武侯虚心接受。
C. 子贱担任单父宰,请国君派给他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在那两人书写时,子贱从旁拉他们的肘部导致字写得难看,书写的人很生气,告辞离去。
D. 晋平公询问臣子,齐桓公怎么做到联合诸侯、匡正天下混乱局势。叔尚和师旷分别用做衣服和烹调食物打比方来回复,二人的结论不太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申侯伯)常让我肆意放纵,我觉得快乐的,就鼓励我去做;我所爱好的,就在我之前去实行。
(2)汤已经做熟了,捧着进献它,但是国君不吃,谁能强迫他,也是国君的功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诸侯自己选择老师就能称王,自己选择朋友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才能的人却在朝廷上商议大事,而且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因此有忧愁的神色。
“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为结构一致短语,都作“诸侯”的谓语,在“王”“霸”的后面需断开,排除CD;
“吾国其几于亡矣”,主谓结构,“吾国”为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觉”,使……醒悟/觉得。句意:使后人醒悟/觉得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
B.“含义相同”错。“独”,唯独/难道。句意:而唯独君王因而高兴/难道我畏惧廉颇将军吗?
C.“予”,意思均为“给”。句意:鲁国国君给了他/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D.“衣”,穿衣/衣服。句意:齐桓公知道穿衣罢了/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书写的人很生气”错。原文“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意思是子贱从旁边拉扯他们的肘部,字写得难看就对他们发怒。想要好好书写就又拉扯他们,书写的人忧虑这件事,请求告辞离开。文中未说书写的人很生气。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纵恣”,肆意放纵;“劝”,鼓励;“服”,实行。
(2)“以”,通“已”,已经;“进”,进献;“强”,强迫。
参考译文:
楚共王生了病,把令尹叫来,说:“常侍莞苏与我相处,一向是用正确的道理尽心竭力地对待我,用道义和原则纠正我。我与他相处,心里总是觉得不自在;看不到他的话,也不会想念他。虽然如此,我却很有收获。他的功劳不小,一定要授予他高贵的官爵。申侯伯与我相处,总是纵容我为所欲为。我感到快乐的事情,他就使劲撺掇我去做;我爱好的事情,他会抢先去做好。我与他相处,总是会让我特别欢乐;要是见不到他,就觉得不开心。虽然如此,我最终一无所获。他的过失不小,一定要尽快把他赶走。”第二天,共王去世了。令尹就任命莞苏担任了上卿,并驱逐申侯伯,把他赶出了楚国。可以用来启发和警醒后人,这样比起到死也不能醒悟的人,还是强得多了。
魏武侯谋事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退朝后他面带喜色。吴起上前说:“曾经听到左右说过楚庄王的话吗?”武侯问:“楚庄王的话怎样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事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退朝后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问道:‘君王上朝后面带忧色,为什么?’庄王说:‘我听闻,诸侯能够得到师傅的就称王,得到朋友的就称霸,自己谋划而没有人比得上的就灭亡。现在我这样无能而群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的国家接近于灭亡了!所以忧虑。’楚庄王因而忧虑,而君王因而高兴。为什么呢?”武侯后退几步拜了两拜说:“上天让您来补救我的过错呀。”
鲁国国君让宓子贱担任单父邑的行政长官,子贱告辞离开,趁机请求借用两名擅长书写的人,鲁国国君给了他。到达单父,让他们书写,子贱从旁边拉扯他们的肘部,字写得难看就对他们发怒。想要好好书写就又拉扯他们,书写的人忧虑这件事,请求告辞离开。回去禀告鲁国国君,鲁国国君说:“子贱为我的干扰所苦,让他不能实施他好的法则政令。”于是命令主管官员不得擅自征调单父的人力和物资,单父境内安定太平。
晋平公向叔尚询问说:“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会盟,纠正天下混乱局势,不知道是国君的功劳呢?还是大臣的功劳?”叔尚回答说:“管仲擅长裁剪切割,隰朋擅长运针缝纫,宾胥无擅长修饰衣边,齐桓公知道穿衣罢了。也是他的大臣的功劳。”师旷说:“请让我用调和五味来打比方,管仲擅长砍截切割它,隰朋擅长熬煮它,宾胥无擅长调和它。汤已经做熟了,捧着进献它,但是国君不吃,谁能强迫他,也是国君的功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②皇树,即柑树,屈原喜欢柑橘,在《橘颂》中称柑橘为“后皇嘉树”,赞美它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③三国时吴国太守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交代儿子说,他“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身为刺史,却亲自种树,且一种就是“二百株”,首句写出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之情。
B. 第二句描写柑树新叶“遍”缀枝头,既写叶的繁茂和勃勃生机,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
C. 颔联两处用典,一褒一贬,既点明种柑树的原因,又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坚贞、不求获利之情。
D.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柑树开花比作“喷雪”,把柑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比作“垂珠”。
15. 后人评价柳宗元的诗歌“言淡而意远”,请以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尾联字面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尾联语言平和,语调平缓,感情似乎也平淡无波。②联系诗人长期贬谪的经历和诗歌中屈原典故的使用,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错误。联系全诗可知,“几岁”“何人”“若教”等词语含蓄表达的是诗人久遭贬谪、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的忧虑之情,作者对自己的前途并无信心。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把握能力。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中“坐待”为等待之意,“滋味”为美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尾联的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言非常地平和,感情表面上也平淡无波。
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可见诗人长期遭遇贬谪。再联系颔联中“方同楚客怜皇树”这句诗,这里运用了屈原的典故,赞美柑橘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所以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或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或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石钟山记》告诉我们,治学做事要求真、严谨,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了不同情景中树的雅致可爱。
(3)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月”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事不目见耳闻 ②. 而臆断其有无 ③. 珊珊可爱
④.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 蓝田日暖玉生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解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小饼+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 ① ,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
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大葱代表豪爽……“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很多城市还在为解决占道经营不懈“努力”的时候,淄博人却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民情怀。
淄博烧烤“火”的根深在人民,淄博人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 ② 砸了招牌,所有食材讲究的就是真实;淄博烧烤“火”的茎繁在部门协作,如果说这个城市是星河,那每个部门齐心协力就是那点点星光;淄博烧烤“火”的叶茂在政府管理有方,淄博政府按照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的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以规范、温暖的烟火气报答那些 ③ 来淄赶“烤”的旅人。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示例:①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 ②蝇头小利/绳头微利 ③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
18. 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或者:淄博政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他们按照以上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19. ①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淄博烧烤火出圈原因的思考,/强调其火出圈的多种原因。②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表现了淄博烧烤深受百姓欢迎的事实,/同时也表达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网友对淄博烧烤喜爱、向往和赞美,可用“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欲罢不能: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下来。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②语境形容眼前极微小的利润,可用“蝇头小利/绳头微利”。蝇头小利/绳头微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③语境形容来淄赶“烤”的旅人路途遥远,兴趣浓厚,可用“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形容路程非常遥远。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单独成句: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再把“规划”的定语提取出来,单独成句: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使用设问修辞,先问“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再答“有人说……”,提出淄博烧烤火出圈的多种原因,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
使用排比修辞,形式上,“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有人说”代表百姓的声音,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淄博烧烤的烟火气,也彰显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不仅仅是单纯的休养,它还是健康生活的钥匙。那么, ① ?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良好睡眠呢?
人类记忆的信息,是由海马体转移到大脑皮质而存储下来的。海马体容量小,为了使大脑尽可能多地记住新信息,它必须不断向大容量的大脑皮质传送记忆来保证自身的存储空间。 ② 。因此,如果睡眠有问题,这个运作机制就会被破坏,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功能自然也就受损。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剥夺实验老鼠的睡眠,一段时间后,老鼠大脑显示出了较多的β淀粉样蛋白累积。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神经细胞中积累过多而引起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们 ③ ,也告诉了我们睡眠不足会对大脑健康带来损伤。
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睡眠呢?专家认为,“至少在早上晒一点太阳”。早晨的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能促进血清素释放。血清素在提高人觉醒水平的同时,也能诱发晚间促进睡眠的褪黑素的分泌。所以,如果你也有睡眠障碍,不妨收下这份睡眠“天然处方”。
20.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你整理一下自己的物品,我们十分钟后出发。
B. 看你这鞋上的泥巴,就知道这条路走得不轻松。
C. 这雪山原始而圣洁的美,让你不由得赞叹造物主的神奇。
D. 小王,你要觉得这条建议对你没什么帮助,就当我没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20. C 21. ①睡眠不足会有怎样的后果呢/睡眠不足会对大脑产生什么影响呢
②而海马体传送记忆必须在睡眠中进行/而海马体的这一运作机制必须在睡眠中展开
③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是在睡觉时被分解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的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指;
A.特指“你”一个人;
B.特指“你”一个人;
C.泛指;
D.特指“小王”。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可知,“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良好睡眠呢?”对应第三段内容,此处内容对应的是第二段内容,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第二段讲的是睡眠不足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再结合句后问号,可填“睡眠不足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或“睡眠不足会对大脑产生什么影响呢”。
第二空,结合下句“因此,如果睡眠有问题,这个运作机制就会被破坏,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功能自然也就受损”可知,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功能受损,说明这个运作机制是在睡眠中进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海马体传送记忆必须在睡眠中进行”或者“而海马体的这一运作机制必须在睡眠中展开”。
第三空,根据“他们剥夺实验老鼠的睡眠,一段时间后,老鼠大脑显示出了较多的β淀粉样蛋白累积。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神经细胞中积累过多而引起的”可知,被剥夺睡眠,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累积就增多,说明,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是在睡觉时被分解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是在睡觉时被分解的”。
四、写作(60分)
22. 现代通信奠基人克劳德·香农,曾为解释信号扰动的原理,在麻省理工学院一间混响室里做了个试验。他首先播放一段刺耳嘈杂的音频,听得在场学者忍不住捂紧耳朵。但随着克劳德调低干扰电流的强度,学者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直到电流强度归零,大家才听出来,噪声中竟藏着一段旋律优美的钢琴曲。克劳德在《通信理论》中写道:“任何信息都不会消失,只会因噪声干扰,变得微弱而不可闻。”
生活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声音涌入我们的耳朵,面对这种环境,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讲述了在克劳德·香农的解释信号扰动原理的试验中,“优美的钢琴曲”会因为噪声干扰而面目全非这一事实,然后指出“任何信息都不会消失,只会因噪声干扰,变得微弱而不可闻”。材料借此引导考生思考噪声对生活、对人生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噪声。
题干中“生活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声音涌入我们的耳朵”这一提示语提示我们生活中掺杂着太多喧嚣,导致我们不能听见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候,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声音不仅没有丰富我们的生活,反而会让我们无法沉心思考每件事,越忙越乱。因此,我们要学会给自己降噪,屏蔽无用信息,不为琐事所烦,不为喧哗所扰。闹中取静,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远离噪声,才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更壮阔的人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噪声”的危害,给人生“降噪”的重要意义,如何给人生“降噪”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给人生‘降噪’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给人生‘降噪’”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给人生“降噪”要懂得拒绝,学会屏蔽外界纷扰的信息,主动远离噪声源;给人生“降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在心中修篱种菊,坚定自我等。
立意:
1.学会“降噪”,沉心前行。
2.勿让噪声淹没本心。
3.给生活“降噪”,发现别样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