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考点及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与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愚公移山》考点及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与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愚公移山》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与课外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考点:
1.课内外比较阅读
2.课外阅读
【考点研究】
1.解释加点字
2.翻译
3.理解内容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5.加点词意思相同
6.断句
7.因果题
8.写作意图
【考题示例】
一、《愚公移山》与《鲁公治园》——解释加点字
【考点解读】
1.解释加点字
2.翻译
3.理解内容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本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本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问题1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③无地置土( ) ④公遂止( )
答案 ①用箕畚装土石;②没有(或:通“无”);③安放(或:放置);④于是(或:就)。
解析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箕畚”是词类活用,用用箕畚装土石;“亡”是通假字,通“无”,没有。
问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 ①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②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解析 ①得分点:易,替换;反,通“返”。 ②得分点:以,凭;如……何,对……怎么样。
问题3 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答案 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解析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完成填空即可。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结合“和智叟对比”,第一空应该填“愚公”;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和“担忧”这个词中可知,第二个空应为“愚公妻子”;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和“热心”中可知,第三个空应为遗男。
问题4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 在了解甲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理解愚公的性格特点,从“不怕困难”等方面来回答;在了解乙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来理解鲁公的性格特点,从“犹豫不决”等方面来回答。
译文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译文乙 一天,鲁公想要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于是停止修建园子。后来,有人说:土可以堆起来做成山。鲁公同意他的看法,想要实行。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儿女跌倒吗?鲁公又停止建园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保护住,那么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施行。家人中有一个阻止他的人说:园子建成了一定要添置妇女家仆,供他们休息的房子可能会不足够,这很值得考虑啊。”鲁公开始犹豫没法决定,建园的事情也又一次停止了。
二、《列子·汤问篇》——加点词意思相同
【考点解读】
1.加点词意思相同
2.翻译
3.断句
4.因果题
5.写作意图
文本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②。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③。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岭,状若甔甀④。顶有口,状若员环⑤,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⑥过兰椒,味过醪醴⑦。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⑧一国,亡不悉偏。 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⑨,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⑩,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选自《列子·汤问篇》) 【注】①涂:同“途”,道路。②齐限:极限。③周:环绕;乔:高大;陟(zhì):层叠的山。④甔甀(dān zhuì):小口的水瓮。⑤员环:圆环;员,同“圆”。⑥臭(xiù):气味。⑦醪醴(láo lǐ):香甜的美酒。⑧经营:犹往来,指流水循环盘绕。古人以南北为“经”,以东西为“营”。⑨侪(chái)居:同辈共居。⑩迭谣:轮流唱歌。
问题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草木之类/言行不类 B.四方悉平/毕力平险 C.亡不悉遍/亡羊补牢 D.既反周室/窥谷忘反
答案 D
解析 A.种类/相似;B.平整/铲平;C.没有/丢失;D.同“返”,返回。
问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名壶岭,状若甔甀。 (2)饥惓则饮神,力志和平。
答案 (1)山名叫壶岭,样子像只小口腹大的陶罐。 (2)饥饿疲倦了就喝神瀵的泉水,力量和心神立刻得到充沛。
解析 (1)得分点:名,名叫;状,样子;若,像。 (2)得分点:饥,饥饿;惓,疲倦;力,力量;志,心神。
问题3 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滨 北 海 之 北 不 知 距 齐 州 几 千 万 里 其 国 名 曰 终 北 不 知 际 畔 之 所 齐 限。
答案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
解析 句意:该国濒临北海的北边,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万里,这个国家名叫终北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问题4 说说为什么“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答案 因为终北国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民繁衍兴旺、生活和乐。
问题5 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解析 ①“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偏。土气和,亡札厉”可知“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 ②“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可知“终北国”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译文 大禹治理水土,迷失了道路,误入一个国家。该国濒临北海的北边,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万里,这个国家名叫终北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这里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长鸟兽、虫鱼、草木之类的生物。四方都是无际平川,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高山。在国土正中有一座山,山名叫壶岭,样子像只小口腹大的陶罐。山顶有个洞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穴。洞口有水喷涌而出,名叫神瀵,气味清香胜过兰椒,味道甜美赛似美酒。一个源泉分为四道水流,灌注到山下。在全国循环盘绕,流遍各处。 这儿地气调和,没有瘟疫。人民性情委婉顺和,不竞逐,不争斗;心地柔顺,品性怯弱,不骄傲,不妒忌;老幼同居,不分君臣上下;男女杂游,不需媒妁,不要聘礼;临水而居,不耕土地,不种庄稼;土气温适,不织布帛,不穿衣服;百年而死,不短命,不生病。这儿的人民繁衍兴旺,人口无数,只有喜悦安乐,没有衰怨愁苦。这儿的风俗爱好唱歌,成群结队,轮流歌唱,歌声终日不停。饥饿疲倦了就喝神瀵的泉水,力量和心神立刻得到充沛。喝多了就醉倒,十多天才醒过来。用神瀵的泉水洗澡,肤色洁白光滑。香气十多天才消失。 周穆王在北方巡游时经过这个国家,一住三年,留连忘返。回到本国以后,仍思慕“终北之国”,怅惘恍惚,若有所失。不食酒肉,几个月后才恢复常态。
【考题训练】
一、比较阅读
(一)《愚公移山》与《苏武传》——解释下加点的词或短语
【甲】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⑦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⑧实而食之。仗汉节⑨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 【注释】①律:卫律,人,匈奴丁零王。②白:禀告,报告。③旃(zhān):毛毡。④北海:指贝加尔湖。⑤羝:公羊。⑤乳:生育,指生小羊。⑦别:分开。⑧弆(jǔ):收。⑨汉节:汉朝的旄(máo,用牦牛尾装饰)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始一反焉( )
②固不可彻( )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 )
④凡十九岁( )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甚矣,汝之不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掘野鼠弆实而食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羝乳乃得归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细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4.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下)
天 雨 雪 武 卧 啮 雪 与 旃 毛 并 咽 之
5.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的“其如土石何”呼应了“笑而止之”,充满了智叟的嘲笑之意。
B.乙文中匈奴人用“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在心理上对苏武进行折磨。
C.甲文“曾不能山之一毛””与乙文“与旄毛并咽之”的两个“毛”意思不一样。
D.甲乙两文体裁类似,都是以刻画历史上有独特品性的人物为主,情节也一波三折。
【考点解读】
1.解释下加点的词或短语
2.虚词的一词多义
3.翻译
4.断句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本甲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文本乙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⑦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⑧实而食之。仗汉节⑨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 【注释】①律:卫律,人,匈奴丁零王。②白:禀告,报告。③旃(zhān):毛毡。④北海:指贝加尔湖。⑤羝:公羊。⑤乳:生育,指生小羊。⑦别:分开。⑧弆(jǔ):收。⑨汉节:汉朝的旄(máo,用牦牛尾装饰)节。
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始一反焉( ) ②固不可彻( )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 ) ④凡十九岁( )
答案 ①同“返”往返;②通达,这里指改变;③囚禁;④总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才能往返一次。 ②句意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句意为: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 ④句意为:总共十九年。
问题2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甚矣,汝之不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掘野鼠弆实而食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羝乳乃得归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到、到达; B.都是副词,解释为“即使”;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D.副词,才/连词,于是; 故选B。
问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答案 ①凿石头,挖土,用箕运到海边上。 ②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子头发全都白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①得分点:叩,凿;箕畚,用箕畚;尾,边。 ②得分点:始,当初;及,等到;尽,全。
问题4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下) 天 雨 雪 武 卧 啮 雪 与 旃 毛 并 咽 之
答案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问题5 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的“其如土石何”呼应了“笑而止之”,充满了智叟的嘲笑之意。 B.乙文中匈奴人用“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在心理上对苏武进行折磨。 C.甲文“曾不能山之一毛””与乙文“与旄毛并咽之”的两个“毛”意思不一样。 D.甲乙两文体裁类似,都是以刻画历史上有独特品性的人物为主,情节也一波三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甲文是寓言故事,意在揭示道理;乙文选自史书,重在表现人物独特的品性和气节; 故选D。
译文甲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译文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归来时,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二)《愚公移山》与(清)袁枚《卖蒜老叟》——解释加点词语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虽我之死 虽然
C.旁睨而揶揄之 睨:眼睛斜着看
D.叟能如是乎 这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奋拳击之 B.其如土石何 拔其拳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拳打砖墙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甲文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观者如堵”侧面写出了杨二相公精于拳术,善于炫耀的特点;“大怒”“傲之”“骂曰”等神态及动作描写表现了杨二恃才放旷的特点。
【考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
2.虚词的一词多义
3.翻译
4.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文本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本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问题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虽我之死 虽然 C.旁睨而揶揄之 睨:眼睛斜着看 D.叟能如是乎 这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B.有误。句意: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故选B。
问题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奋拳击之 B.其如土石何 拔其拳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拳打砖墙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卖蒜老叟; B.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的; C.连词,来/介词,用; D.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 故选D。
问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答案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2)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老人才鼓起肚子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跌到一座石桥底下了。
解析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1)得分点: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通;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得分点:良久,很久;鼓腹,鼓起肚子;纵,放。
问题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甲文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观者如堵”侧面写出了杨二相公精于拳术,善于炫耀的特点;“大怒”“傲之”“骂曰”等神态及动作描写表现了杨二恃才放旷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C.有误。甲文将“愚公”和“智叟”对比,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并没有“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 故选C。
译文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译文乙 卖蒜老叟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三)《 》与(清)彭端淑《为学》——解释加点词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彭端淑《为学》)
1.【甲】文选自课文《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2)子何恃而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话题 人物 态度 理由
甲文 移山 智叟 反对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 坚持 (4)
乙文 (1) 富僧 (2) (5)
贫僧 (3) 一瓶一钵足矣
5.【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相似的道理:

【考点解读】
1.课文名称
2.解释加点词
3.翻译
4.内容理解
5.道理
文本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本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彭端淑《为学》)
问题1 【甲】文选自课文《 》。
答案 愚公移山
问题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2)子何恃而往( )
答案 (1)阻止;(2)依赖、凭仗。
问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 你也太不聪明了。
解析 得分点:甚,太;惠,聪明。
问题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话题人物态度理由甲文移山智叟反对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坚持(4) 乙文(1) 富僧(2) (5) 贫僧(3) 一瓶一钵足矣
答案 (1)去南海/以一瓶一钵去南海/之南海;(2)质疑/反对;(3)坚持;(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问题5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相似的道理:
答案 只要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
译文甲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译文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二、课外阅读
(一)《女娲补天》——加点词意思不同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水浩洋而不息/望峰息心
B.女娲炼五色石/征于色,发于声
C.杀黑龙以济冀州/救世济民
D.颛民生/生于忧患
2.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九 州 裂 天 不 兼 覆 地 不 周 载 火 滥 焱 而 不 灭
3.分析女娲的形象。


【考点解读】
1.加点词意思不同
2.断句
3.人物形象分析
文本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问题1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水浩洋而不息/望峰息心 B.女娲炼五色石/征于色,发于声 C.杀黑龙以济冀州/救世济民 D.颛民生/生于忧患
答案 B
解析 A.平息;B.颜色/脸色;C.救济;D.使……生存。
问题2 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九 州 裂 天 不 兼 覆 地 不 周 载 火 滥 焱 而 不 灭
答案 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
解析 句意: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
问题3 分析女娲的形象。
答案 她是一个慈悲善良且神通广大的神后形象。
译文 远古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