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案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案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无答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 第4章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
你从教材上找到的关键性语句:
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
(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再次 接受 相同的抗原 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敏原 物质。
(3)机理: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 会活化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胞胞、呼吸道或消化道胞胞胞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胞胞胞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胞胞胞胞等物质,引起胞胞胞扩张、血管壁胞胞胞胞胞胞胞、平滑肌胞胞胞和腺体分泌胞胞胞,最终导致过敏。
(4)特点:①有_快慢_之分。②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和 个体差异 。
(5)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
(6)举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等。
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出错)
(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胞胞胞胞官 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2)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心脏病等。
(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 ,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
(1)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胞胞胞乏 而引起的疾病。
(2)种类: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病 ;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疫疫疫疫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此类,如艾滋病 。
(3)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
①抗原(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称 HIV 。
②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 免疫 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辅助性T细胞 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 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③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
④预防措施:采安全的 性行为;避免注射吸毒;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_灭活__的或_减毒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抗体_,从而对 特定_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器官移植
(1)概念:用正常的器官 置换 丧失 功能 的器官,以 重建 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意义: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
(3)原理:
每个人的_细胞表面__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组织相容性抗原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HLA_。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__白细胞_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_HLA_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__HLA__是否一致或相似,研究表明,HLA的相似度达到 50% 以上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希望:
①问题:Ⅰ免疫排器官 短缺,Ⅱ免疫排斥反应。
②希望: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
免疫预防:是指在患病前将各种人工制备的免疫制剂(菌苗、疫苗或血清等)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增强人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
①概念:患病后的措施。即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应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异异异异异异疗法,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异异异异异异异异。
免疫诊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判断训练: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因基因重组而容易变异,所以需要不断研制新疫苗.( )
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   )
检查血液中的某一种抗体可确定一个人是否曾经受到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侵袭。可利用此原理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 )
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
免疫功能过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   )
患者通过注射抗体消灭体内抗原的过程称为主动免疫 (   )
与被动免疫相比,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
共用针管静脉注射和通过蚊虫叮咬均能传染艾滋病。( )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过敏原过度敏感而引起的。( )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易患自身免疫病。( )
间隔接种两剂新冠疫苗的目的是强化免疫,增加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
进行了器官移植的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其免疫能力。( )
理论上可用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制作疫苗。(  )
减毒疫苗可能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记忆B细胞能够识别疫苗并产生抗体。(  )
病毒变异可能会影响疫苗的预防效果。(  )
新冠疫苗能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  )
三、边练边讲
练习1. 免疫失调
1、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如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过程中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3、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HIV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人体无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B.HIV直接利用辅助性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C.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数量上升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快速分化、发育、成熟的结果
D.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被HIV感染的细胞表面有HIV蛋白
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剖腹产会增加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概率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会传染艾滋病
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HIV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的影响。
(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因其中抗体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3)根据以上理论,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受体的问题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合成后 (结构)运输出现障碍。
讲解1:
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判断方法
二、自身免疫病
三、过敏反应
1、机制:
2、归纳概括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形成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过敏原与抗原:
过敏原一定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抗原无个体差异。
四、免疫缺陷病
1.种类
(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________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2)________________: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如________。
2.艾滋病
(1)发病机理:________________(HIV,一种逆转录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___细胞,使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使患者最终死于由________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主要传播途径:________传播、________传播、母婴传播。
(3)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拒绝毒品;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病毒的结构:外壳、病毒包膜、核酸、逆转录酶、表面蛋白。
(2)遗传物质:RNA。
(3)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4)合成场所:主要在辅助性T细胞中。
(5)特点:其遗传物质为RNA,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
练习2. 免疫学的应用
1.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2.以下实例不属于免疫学应用的是( )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
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
用荧光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
亲子鉴定时采用DNA指纹技术
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3.科学家利用从病原微生物中分离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核酸(DNA)疫苗,用来预防传染病,并起到显著效果。下列关于核酸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疫苗导入人体需要选用适当的运载体B.导入人体的核酸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
C.接种核酸疫苗只能预防特定的微生物感染D.核酸疫苗接种后能引起人体产生记忆细胞
E.核酸(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4.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如图是某人获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①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②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
B.在人体患病的情况下,途径①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②常用于免疫治疗
C.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逐渐增多
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是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是所有抗体中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采用的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抗原—抗体检测则是检测血清中的IgM和IgG。下图曲线表示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核酸检测和特异性IgM、IgG抗体的变化情况。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IgM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B.人体感染后,新型冠状病毒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但仍需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平时注意戴口罩防护
C.核酸阴性、IgM阳性、IgG阳性,这种情况说明是感染的晚期,也可能是感染中后期,病毒未完全清除,但核酸水平低,没有检测出来
D.核酸检测与抗原—抗体检测原理不同,任何一种方法均可准确检测出人群中的感染者
6.1978年,Donald Thomas医生首次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成功治疗了白血病。不同基因型个体间骨髓移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移植排斥。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受体血清中存在能与供体造血干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受体体内T细胞的增殖,能降低移植排斥
C.移植排斥属于自身免疫病
D.移植排斥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7.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御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讲解2: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1)原理
①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的反应具有_______。
②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3)种类
①灭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其灭活,丧失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
②减毒疫苗:将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殖能力和免疫原性而制成的活疫苗。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
③核酸疫苗: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
2.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
3.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4.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5.器官移植
(1)用健康器官代替缺陷器官起作用,重建器官功能的治疗技术。
(2)存在问题:
①器官来源少:
Ⅰ.骨髓库和脐带血库→造血干细胞→发育全能性
Ⅱ.基因工程制造供移植的器官。
②免疫排异反应:
Ⅰ.免疫系统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
Ⅱ.细胞免疫(T细胞)
Ⅲ.成败关键:供者与受者的________________ (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Ⅳ.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措施: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