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育案例——春暖花开,辩出精彩有人说:“水本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发灵光。”我和学生们正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堂进行到“问题探究”这一环节,在“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这一问题上,他们各执一词,争论激烈。爱问“为什么”的昌树首先发言,认为“于勒”是文章的主人公,因为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重点之所在,所以于勒是主人公。口齿伶俐的高恒则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于勒不是主人公。因为题目虽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文章详细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而对于勒的描写很简略,根据文章的详略,菲利浦夫妇是主人公。话音未落,文潇站起来说:“我觉得于勒是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是线索。难道不是吗?于勒无钱时,遭驱赶,有钱时被盼望,穷困时遭躲避。于勒的遭遇,反映了文章主旨,难道不是文章的主人公?”他有理有据,无可辩驳。性急的张娜心急火燎地对我说:“老师,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总不能都是吧?”我正要回答,班长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觉得谁能反映文章的主旨,谁就是文章的主人公。只要能把握这个标准,并能从文中找得到合理的依据,就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我们不必非要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笑着看着他,表示赞同。我作为一个投入的倾听者,听到这精彩的发言,也笑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平等、和谐缔造出合作、探究的热情,树立了孩子们的自信,也改变着他们的性格。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深刻的辩论,在正面交火中,会迸发出智慧,闪烁出灵感的火花。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学生,而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一个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才是现在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就像《中国教育报》刊载过的北京十杰教师孙维刚,他被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他的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王一,在谈到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这样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还说:“虽然现在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所以,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经常用这句话反思自己的教学,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反省自己对学生们的态度,那就是“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尽最大努力创设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我在班内推行了小组管理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学生变得自律,尤其自习课和午休,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人交头接耳或是随意打闹。如果有的同学想放松自己,立刻就会被小组长或是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制止,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苦口婆心地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我都想不到一个孩子能对另一个自己的同龄人说出那样的话:“张同学,你现在不学习,只知道玩是很高兴,你考虑过以后吗?人生中有两杯水,一杯甜水,一杯苦水,你只有先喝苦水,才能长大后真正尝到甜水的滋味,快好好学习吧。别贪玩了。”劝说张同学的是王同学,现在我们班的同学都叫他“正能量”。我们的班级工作千头万绪,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心,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惰性,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必须调整好心态,因为对待工作的态度,永远决定着工作的高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春暖花开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前进,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