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致云雀》联读(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红烛》《致云雀》联读(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
01
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的片段入手,聚焦“描写”和“意象”展开欣赏,从而把握小说的艺术形象和主题。
02
总结和分析本单元每篇课文背后的“青春形象”,引导学生体验青春滋味,感悟青春价值,找寻属于自己的青春人生。
03
借鉴本单元现代诗歌的写作艺术,发挥想象、联想,以“青春”为主题写作一首诗歌,全班诗歌可以汇集成册。
04
整体感知青春风采——梳理7篇作品的写作背景
诗歌中的青春形象(一)——品赏《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与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青春形象(二)—— 品赏《立……》《峨……》 中的意象与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青春内涵——鉴赏小说中前后呼应和感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7
活动8
诗歌中的青春象征——探究《红烛》中的“红烛”及《致云雀》中“云
雀”寓意
小说中的青春形象——品析《哦,香雪》和《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
活动5
活动6
诗歌中的青春对话——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单元总结:青春藏馆的建设
第一单元大单元设计框架
单元任务:
找寻青春身影
体验青春滋味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烛色 颜色红 热情、赤诚
这里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赤诚、热情;根据作者的类比, 同理推之∶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烧成灰”是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蜡烛通过燃烧自己而去唤醒世人。这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自我振奋,自我奉献。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烛身 烧成灰 奉献、牺牲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放出光”是对黑暗世界的抗争,是承担起唤醒世人、照亮前途的责任。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烛火 放出光 抗争、责任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流下泪”是红烛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流下的痛苦的流泪,是想要牺牲自己,给世人带来光明焦急的泪,是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的喜悦的泪。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蜡油 流下泪 痛苦、奉献、实干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红烛 角度 特点 寓意
烛色 颜色红 热情、赤诚
烛身 烧成灰 奉献、牺牲
烛火 放出光 抗争、责任
蜡油 流下泪 痛苦、奉献、实干
1.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结1
诗歌 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的创作目的
《红烛》 红烛象征了诗人的热情、赤诚、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责任意识。 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阅读《致云雀》,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云雀”的?写出了“云雀”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云雀 比喻 特点 寓意
云雀 比喻 特点 寓意
轻云、星星 飞翔于高空中 昂扬向上、自由自在
银色星光的利箭、清辉 声音有穿透力、清亮、柔美 冲破黑暗、带来光明
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 有思想和深情、能唤醒同情、传播光明、虽遭受苦难却不屈服 承担社会责任、为世界带来善良、美好和光明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阅读《致云雀》,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云雀”的?写出了“云雀”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3.“云雀”为什么能唱出如此美好的乐曲?
黑暗、暴力、压迫、浮夸、贫乏、烦恼、悲哀、瞻前顾后、自扰、哀思、憎恨、傲慢、恐惧
摒弃尘土
超越痛苦
超越逆境
永远坦荡泰然,
永远充满爱意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结2
诗歌 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的创作目的
《致云雀》 云雀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勇于承担责任。 诗人借云雀的形象教导人们要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任务二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同:烛身成灰
蜡油化泪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异:
1.成灰原因不同
李诗:为相思而煎熬
闻诗:为光明而献身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任务二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异:
2.眼泪内涵不一
李诗:相思伤怀之泪
闻诗:奉献抗争之泪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任务二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蜡炬
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
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任务二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闻一多先生笔下的“红烛”是将男女相思之情化为心怀人间之志,是对传统意象内涵的拓展与翻新。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任务二 :比较诗人对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翻新
讨论:《红烛》和《致云雀》都运用了与所咏对象展开对话的方法来整体构思,这种构思有什么样的妙处?
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1.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请找出其中的三处问句,并由此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
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第1节为第一问:诗人啊,你的心和红烛可是一般颜色
第2节为第二问: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 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文的情感脉络:赞叹—疑惑—敬仰—振奋—痛苦—坚定—同情—鼓励
《红烛》中,诗人以反复呼号伴随着对红烛的追问,呈现出抒情主人公不断求索、不停反思的过程,又以在求索中主观情感的跌宕起伏,形成诗歌内在的情感线索,展现出诗人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具有感染力。
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运用第二人称“你”,直接和云雀进行对话,表达了对云雀不受任何约束飞行,冲上万里碧空,自由且昂扬向上姿态的赞美,情感强烈。
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向云雀发问“美的根源”在哪里?由此引出云雀超越痛苦和逆境,永远坦荡淡然,永远充满爱意。
任务三 :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学习上述两首诗歌,选择一个带有象征性的意象,以对话的方式创作一首诗歌,诗歌的主题是“青春的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