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同步练习1.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 B.武将兵变 C.君主禅位 D.王位世袭2.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21教育网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3.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 )21·cn·jy·comA.推恩令 B.托古改制C.玄武门之变 D.杯酒释兵权4.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由材料可知( )www.21-cn-jy.comA.宋代科举取士完全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5.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6.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说明北宋初年( )21·世纪*教育网 A. 边防危机严重 B. 重文轻武 C. 实行更戍法 D. 文人领兵7.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www-2-1-cnjy-com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频繁调动8.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A.①②③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④9.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2·1·c·n·j·y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来源:21·世纪·教育·网】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21cnjy.com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5分)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5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第三课 第一课时宋朝是很可爱的王朝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碑上刻了三条:(其中)第二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在宋朝你只要是读书人你就没有死罪。所以文官没有被判死刑的。不能杀士大夫,士大夫给皇上写信说事,无罪。所以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那待遇真高,宰相的工资一年三百万人民币,差不多是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总收入。所以,宋朝著名官员的生活都是特别豪奢的,包括我们知道寇准、欧阳修,这帮人都特讲排场。宋朝厚待士人,知识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强大,所以才会有空去研究理学,去写宋词。 ----袁腾飞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高天流云《如果这是宋史3》宋朝是很矛盾的王朝一.北宋的建立与五代十国的结束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建立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平定南方各国和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大历史任务 。但是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只能根据实际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先后。“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但不是全国统一。当时东北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唐末五代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二、强化中央集权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上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贫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非常惶恐,跪倒在地,问该怎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职,交出兵权。军事军事——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军事——实行更戍法,轮流驻防京师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中央)弱枝(地方)”、“守内(境内)虚外(边疆)”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军事——增强禁军力量,守内虚外州(府)、县,长官是“权知军州(府、县)事”,简称“知州”、“知府”、“知县”。削弱其权事的措施有二:其一,削去原节度使的支郡(州、府),使其“直属京师”,称为“强干弱枝之术”;其二,派文臣出任知州、知府、知县。另设各级通判,“事无大小,宜与通判或判官、录事同裁处之”——《 续通鉴长编》卷7行政陆续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使地方节度使变成无实权的虚衔。在地方设通判,大大削弱和分散知州(府、县)的权力。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 ——《续通鉴长编》卷5即各地租税除留够公费开支外,其余全部有转运使运送京城,有三司的左藏库掌管,造成“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于三司经济中央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削弱地方财权权钱兵在中央: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设通判监督知州,文臣任州郡长官在中央: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有皇帝直接控制,强干弱枝在中央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提倡读书,重用文人,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北宋在稳定以后,只有一个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大宋的基层政权都是文人出身的官员,那时哪怕做个小小的县令,皇上都要亲自和他面谈一次,这不仅是对官员的考察,对官员来说,荣宠的意味就更重了。北宋采取崇文抑武策略,选拔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将掌握地方政治.北宋国策——崇文抑武综观宋代,文官地位不仅很高,而且生活待遇之好更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除了工资薪水,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另外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二百顷不等。哪怕退休了,还能领取俸禄。不杀文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北宋的每一位新君即位之前,都要在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的一条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绝对不杀,不管他写的奏章多么激烈,也不能杀。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文人官员,遭到朝中官员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后来改为“刺配远恶处”,又有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感叹道:“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大臣们则称,“如此快意事做不得也好” 。宋代科举与唐相比有一些重大差别:一是彻底取消门第限制,扩大取士范围,无论士农工商,都允许应举.二是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考场内外的绚私舞弊活动,考试实行糊名考试法与誊录试卷法,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宋代的科举间年一举或三年一举,广泛地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每次取进士多至三四百名,诸科八九百人,特别年份达数千甚至上万名。另外,实行殿试,使科举的录取之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都起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完善和改革科举制度。宋仁宗有《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材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种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礼仪的变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五代十国军人当政,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②政治:集中行政权③经济:集中财权④国策:崇文抑武⑤文化:发展科举制①军事:集中军权实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表现:君臣礼仪的变化北宋与辽、西夏、金的主要战争:979年 北宋攻辽,宋军大败986年 北宋攻辽,宋军再败1004年 辽攻北宋,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1040年 西夏攻延州,大败宋军1041年 北宋攻西夏,宋军大败1042年 西夏攻宋,宋军大败后议和1127年 金攻北宋,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战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三、北宋统治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冗官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125.9万。冗兵 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税收收入(单位万缗钱)2225150851262511614全年财政情况余大半余2407无余蚀1574冗费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边患不断,民族矛盾加深目的: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支持者:宋神宗变法主要内容名 称 内 容 作 用理财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代役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变法变法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②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③宋神宗动摇和去世(主要原因)积极作用是:(1)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都起了重要作用;(3)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北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有自身的许多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样,北宋国力不强,内外战争胜少败多,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对宋代历史的消极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ppt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同步练习.doc -陈桥兵变.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