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自主梳理一、城镇化1.城镇化(1)城镇化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主要标志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①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②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2.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1)18 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2)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3)20 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至2016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4.3%。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原因 城镇化相对成熟 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 迅速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现象 逆城镇化现象 城慎发展不合理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晴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后期: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经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大城市人口减少。中期: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初期: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三、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产生问题问题 原因 整治措施大气污染 燃煤等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严重 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 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建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 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 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 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①发达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原因:不断治理环境污染)。②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均有,较发达国家严重(原因: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 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合作探究图1为我国企业扩散示意图思考:影响企业在城市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土地典型例题例1.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严重洪涝灾害,然而安徽省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建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下图示意寿县古城御洪外部防线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非汛期,涵道的主要作用是( )A.御敌 B.航运 C.供水 D.排水(2)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时( )①木塞向城外方向移动②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③月坝水位较高④月坝水位较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1)D(2)C【解析】(1)读图可知,城内涵道的地势高于城墙涵道,高于城外护城河,由此推断,在非汛期,涵道的主要功能是将城内的生活废水排出城外,D正确;涵道不能起到御敌、航运和向城内供水的作用,A、B、C错误。故答案为:D。(2)读图分析,当护城河出现洪水时,会通过涵道入侵寿县古城,此时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堵住城内涵道,可以阻挡洪水侵入城内,①错误,②正确;此时洪水涌入月坝,水位较高,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C。例2.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下图为某工业集中区的“城中村”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1)甲、乙、丙表示的劳动力就业部门分别为( )A.农业、工业、商业 B.工业、商业、农业C.商业、工业、农业 D.商业、农业、工业(2)该“城中村”居民就业方式的变化是( )A.农民全部转化为工人 B.建筑工人比重不断上升C.体力劳动者比重降低 D.从事商业活动人数减少(3)2002年后,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A.处于“虚假城市化”发展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处于城市郊区化的发展阶段 D.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答案】 (1)A(2)C(3)B【解析】(1)由图及文字材料可知,在土地征收之前的第一阶段,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以农业耕作为主,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即甲代表农业;第二阶段主要随着工业区的建设,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工人所占比例较高,即乙代表工业;第三阶段城市建设相对平稳,丙代表的部门村民就业占比增加,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占比达到最高,应为商业,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答案为:A。(2)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发展,城中村居民就业方式,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进而发展为第三产业为主。并非农民全部转化为工人,部分转化为商人,A错。在城市建设相对平稳阶段,就业方式在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占比降低,且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员也不均是建筑工人,B错。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体力劳动者比重降低,C对。从事商业活动人数上升,D错。故答案为:C。(3)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为主演变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结合该区域乡村转化为城区的过程,说明该地区发展过程应该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答案为:B。对点训练1.下列首都属于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是( A )A. 华盛顿 B. 东京 C. 巴黎 D. 伦敦2.以下各组城市的排序,符合交通一宗教一资源原因而形成的顺序的是(C )A. 株洲→大庆→拉萨 B. 伯明翰→郑州→麦加C. 石家庄→麦加→克拉玛依 D. 宝鸡→大同→洛阳3.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B. 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C. 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D. 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4.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②小城镇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大城市 ③大城市不断出现,引起世人注目的是特大城市的发展 ④城市内建筑物趋向高大稠密,而城市用地规模基本没有变化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5.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C )A. 甲 B. 乙 C. 丙 D. 丁6.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C )①大城市化 ②郊区城市化 ③逆城市化 ④再城市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