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节人口迁移-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节人口迁移-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人口
第二节人口迁移
自主梳理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分类
①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人口机械增长
(1)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 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人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3)划分: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人口净迁移=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负数表示人口净迁出。
(4)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气候适宜、有新资源和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水源: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在仍是重要条件。
(3)土壤: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4)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如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资源耗竭、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2、人文因素
(1)经济: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2)交通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5)政策:国家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6)政治、宗教: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宗教迫害也常引起人口迁移。
(7)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8)其他:生态环培的恋化加沁漠地区绿洲水源枯竭,人们被迫迁移; 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自然变化;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等,如男性迁移多于女性,青年人迁移多于老年人。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新大陆 欧洲→美洲、大洋洲 非洲→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 航线的开辟,资 本主义发展和殖 民主义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 向发达国家;外籍工 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 迁移的主要形式 亚非拉→北美 欧洲及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 各国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劳动 力供求关系的地 区差异性
(二)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
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 口迁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③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 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
合作探究
思:1:人口迁移类型如何判断?
提示:人口迁移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必须改变居住地;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思考2: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是什么?
提示:(1)推力
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
(2)拉力
吸引人们前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等
典型例题
例题1:东京都市圈包含东京都及与之邻接的琦玉县、神奈川县和千叶县等郊区县。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都市圈出现人口大规模郊区化现象。下图示意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都3县人口净迁入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内部人口流动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人口郊区化阶段历时约( )
A.10年 B.20年 C.30年 D.50年
(2)据图推测1995-2015年东京都( )
A.人口净迁入率持续增大 B.人口加速向邻接三县迁移
C.钢铁、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D.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答案】 (1)C(2)D
【解析】(1)东京都市圈人口郊区化阶段表现为人口向郊区迁移。读图可知,1965一199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率为负值,而周围琦玉县、神奈川县和千叶县三县人口净迁入率为正值;1995年之后,东京都人口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由此推测东京都市圈人口郊区化阶段历时约30年。故答案为:C。(2)读图可知,东京都人口净迁入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人口由邻接的三县向东京都迁移,B错。钢铁、化工产业对环境影响大,更适合在东京都外围的邻接三县布局,C错。现代服务业附加值高,对环境影响小,适合在东京都布局,D对。故答案为:D。
例题2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①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自然灾害 C.地区冲突 D.边境贸易
(2)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 )
A.土地总面积扩大 B.农产品产量增加
C.人口老龄化加深 D.人口环境容量减小
【答案】 (1)A(2)B
【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①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说明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该地区人口迁移未发生在边境上,A符合题意。
(2)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可以促进农业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土地总面积不会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人口迁移主要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对于迁入地,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环境容量与人口迁移无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对点训练
1.从中国高校教育的代表(九校联盟)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2018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学校所在城市,除本省市之外,北京仍旧是毕业生的首选,选择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就业的毕业生也较多。
据此完成下题。
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向出现材料所示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 )
A. 社会经济 B. 宗教信仰 C. 家庭婚姻 D. 生态环境
2.从由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谁属于人口迁移( B )
A. 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观光。” B. 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去学校报到。”
C. 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 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3.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D )
A. 哈尔滨老人冬季远赴澳大利亚避寒 B. 农村青壮年进城当环卫工人
C. 上海退休工人迁居广西巴马长寿村 D. 长江源居民迁出水源地
4.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C  )
A. 从北美迁入拉美 B. 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亚洲
5.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 ( B )
A. A B. B C. C D. D
6.读“A市人口状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A市( C )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各年龄段迁入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C.从业人员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 D.经济发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2)人口迁入对该市的负面影响可能有(D )
①减轻了该市的就业压力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加剧了该市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
④加大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