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2矛盾问题的精髓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2让学生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观点,了解并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科学精神:学会辩证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事例,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分析问题公共参与:在统一要求或指导下进行个人参与活动。抓住参与中的主要问题,结合自身与社会实际进行公共参与【教学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接续上一目题关于中美关系议学结果导入中美之间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之间都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问题层出不穷,矛盾不断。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思考: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体现了矛盾什么特点?新课讲授:出示目题——矛盾问题的精髓总议题:把握矛盾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中美关系说起议题一:从拜登加速推进“印太战略”中体会矛盾的普遍性议题二: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和拜登加速推进“印太战略”中明析矛盾的特殊性议题三:从美国“印太战略”是一项针对中国的遏制性战略中探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第一幕:矛盾的普遍性议题一:从拜登加速推进“印太战略”中体会矛盾的普遍性议学情境一:阅读材料并观看视频《拜登加速推进“印太战略”,多国兵力逼近亚太,中国周边暗流涌动》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近期,美方一系列错误言行破坏了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的积极势头,两国关系再遇寒冰,前不久拜登又在加速推进“印太战略”,多国兵力逼近亚太,中国周边暗流涌动。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从共性角度分析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应如何处理中美两国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主要涉及到了一对什么矛盾?是什么领域存在的矛盾?举例说明其它领域也存在的矛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矛盾具有普遍性,中美建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美之间、中国和周边国家都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问题层出不穷,矛盾不断。拜登政府“印太战略”更强调盟友、伙伴等小集团网络,同时在战略目标推进中更注重在外交、经济、军事乃至地区治理议题上多管齐下,对华展开全方位战略竞争,这一战略的推进可能在诸多领域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议学小结: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1)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要求:①地位: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②具体要求: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突破提升: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第二幕:矛盾的特殊性议题二: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和拜登加速推进“印太战略”中明析矛盾的特殊性议学情境二:阅读材料《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敌视对抗状态(40年代末--50年代)打破坚冰,走向建交(从1971年到1978年底)中美建交,双边关系全面发展(1979年1月全1989年6月)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89年6月至今)近期,美方一系列错误言行破坏了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的积极势头,两国关系再遇寒冰,前不久拜登又在加速推进“印太战略”,多国兵力逼近亚太,中国周边暗流涌动。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从个性角度分析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应如何处理中美两国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我国与不同的国家之间关系与不同,中美两国能否正确相处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议学小结:矛盾具有特殊性(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区别不同事物)。如: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中日之间的关系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你能列举出当前我国存在的哪些社会矛盾吗?在我国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第三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议题三: 从美国“印太战略”是一项针对中国的遏制性战略中探究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议学情境三:阅读材料《美国“印太战略”是一项针对中国的遏制性战略》“印太战略”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调动美国在本地区内外的安全联盟和伙伴关系网络,鼓动盟友兑现对美国的忠诚,威迫这些国家展现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的意愿,美国宣扬“推动印太繁荣”,称将“促进投资,鼓励创新,加强经济竞争力,重建供应链”,“确保太平洋两岸的公民都能从历史性的经济变革中获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外界卸下对“印太战略”军事内涵过重的担忧,并把对华遏制引向“经济冷战”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结合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先后提出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为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及经济政策。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坚持遵循宏观调控总体思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具体方式,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议学小结: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破提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目小结:课堂练习:1.(湘豫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摸底考试政治试题)2023年5月1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的批复》一文发布。该文件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调整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下列对国务院试点工作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②基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基本原理③扩大试点能够进一步提高经验的可靠性④说明只有承认矛盾特殊性才能解决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②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材料中试点工作的目的是从个性中总结共性经验进而推广,国务院同意扩大试点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试点经验的可靠性,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只有承认矛盾特殊性才能解决问题”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点工作是为了从个性中总结共性经验,是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而不仅仅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个性,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2023春·贵州黔东南·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自三年前商用后,5G技术在持续演进当中。一些专家预计,网速10倍于5G的5.5G,有可能于2024年进入商用阶段。近几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一般代际生命周期为10年,且在第5年左右都会出现一个分水岭,2.5G、3.5G及4.5G,都带来了性能显著增强、网络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能源消耗显著下降的效应,5.5G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量变不断加速的过程 ②人们能从具体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概括出共同特征③任何特殊事物都包含着与其他事物相同的共性 ④借鉴历史经验可以帮助人们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而量的不断加速是指量变,①错误。③:任何特殊事物都包含着与其他同类事物相同的共性,③错误。②④:近几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一般代际生命周期为10年,且在第5年左右都会出现一个分水岭,2.5G、3.5G及4.5G,都带来了性能显著增强、网络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能源消耗显著下降的效应,5.5G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一些专家预计,网速10倍于5G的5.5G,有可能于2024年进入商用阶段。这说明人们能从具体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概括出共同特征,借鉴历史经验可以帮助人们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2023春·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中医有别于西医。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的发展战胜了无数疾病和疫情,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中独树一帜。上述说法启示我们( )①中医具有区别于西医的特殊本质②深刻领悟中医的治疗理念是治病救人的前提③认识中医的特殊本质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④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中医有别于西医,我们要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①正确。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错误。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③错误。④: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的发展战胜了无数疾病和疫情,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中独树一帜,我们要促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④正确。故本题选B。4.(2023春·四川绵阳·高二统考期末)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很多历史渊源深厚的老厂房、厂址被废弃,某地将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传送带改造成艺术品,营造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时尚的共融。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要善于开辟新的发展思路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事物的个性寓于事物共性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将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传送带改造成艺术品,营造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开辟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工业传统与时尚的共融,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①②符合题意。③: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③说法错误。④: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而不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2023春·江苏苏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同样是“愁”,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却是大相径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愁之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之重,“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写愁之多,“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写愁之深。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③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④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愁”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各有不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①正确。②:同样是“愁”,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却是大相径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愁,也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之愁,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正确。③:材料表达了“愁”的不同表现,不涉及是否尊重客观规律,③不符合题意。④:正确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A。6.(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生命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很多逻辑关系,但并不是线性的,也无法机械地进行排列组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遵循生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但是中西医学间的差别客观存在,简言之,西医是看人生的“病”,中医是看生病的“人”。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①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 ②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能够相互转化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题干表明,生命体运动有其基本规律,中医和西医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规律、利用规律,①符合题意。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②表述错误。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二者不能够相互转化,③错误。④:西医是看人生的“病”,中医是看生病的“人”,中西医认识和利用生命体运动基本规律的方式各有特点,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2023春·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可复制的模式。这体现了(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C.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相互转化D.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全过程【答案】B【详解】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材料未涉及,A排除。B: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它的成功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可复制的模式,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B正确切题。C: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才相互转化,且这指的是在一定场合下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下变成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下变成普遍性,材料也未涉及,C排除。D:人的认识顺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而不是“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D排除。故本题选B。8.(2023秋·重庆长寿·高二统考期末)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②中国式现代化寓于现代化道路之中,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③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分析现代化共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④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这强调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①正确。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现代化道路的共性寓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②错误。③:要求在现代化道路共性的指导下分析中国式现代的个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③排除。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④正确。故本题选B。9.(2023春·陕西咸阳·高二统考期中)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说明( )①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寓于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之中②中国式现代化普遍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内部结构优化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答案】B【详解】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寓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之中,①说法错误,排除。②: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未涉及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②不符合题意。③: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符合题意。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内部结构优化,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2022秋·广东东莞·高二校考期中)生活中,母爱常常像春天的细雨,夏日的清风,冬天的暖阳,细腻、体贴、缠绵;而父爱则往往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但无论母亲还是父亲,都一样在无私奉献,一样在用心育人。这说明( )A.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D.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答案】A【详解】A:“无论母亲还是父亲,都一样在无私奉献,一样在用心育人。”说明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A符合题意。B:材料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未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说法错误。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1.(2023春·河北石家庄·高一石家庄一中校考期末)面对我国老龄化严峻现实,中国政府鼓励部分地区实行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的老年人“以房养老”的模式,但我们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仍需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实际。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材料表明(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C.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坚持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答案】C【详解】A:“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唯物辩证法,A不选。B: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不选。C:“以房养老”的模式仍需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实际,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正确。D:认识的秩序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并不是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D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