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关键能力: 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公共参与: 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政治认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那么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学习过程】
总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议题1: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探究与分享一:
播放视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情景探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49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1949年的中国:
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人均原煤59公斤;人均钢0.39公斤;
人均发电量7.9度;
而横向对比当时的世界:
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1882美元; 英国人均国民总产值642美元;“为什么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 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
探究与分享二:
展示材料:面对当时的处境,中国应该何去何从?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情景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观点一:错误,因为这一观点没有看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经济政治条件:(1949年10月-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和发展了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观点二:
正确,革命的全国胜利使中国进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保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基本胜利,但由于经济基础还是私有制,因此还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出现这样一个过渡时期。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要建立起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进行三大改造,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探究与分享三:
播放视频:《过度时期》
情景探究: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概括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及其历史必然性?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一、过度时期时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此时的国情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
第一阶段(1950-1952年底):
1.经济恢复时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时期(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2.恢复国民经济。(1953-1956)
第二阶段:1.工业化 2.社会主义改造
二、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你学会了吗?
材料一:为了尽快恢复我国的经济,我们国家提出,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轻工业,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国营工业迅速发展,到52年,国营工业已经控制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部门,这些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强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土地革命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大家都是独自经营,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上大多是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像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使用机器耕作等,小农经济都很做到,生产力水平很低,很难改善农民的生活,也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所以需要引导个体农业组织起来,成立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
材料三: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之逐步接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对工商业者进行了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制度和实行民主改革。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经济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但不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哪里得到援助,还因为他们的封锁,连正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就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愿意支持中国,在1950的时候,我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合作,所以我们当时的外交政策是实行的“一边倒”政策,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
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答案略)
拓展延伸:
1、过渡时期:
从1949年到1956年,整体上讲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可以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因此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探究与分享四:
展示材料: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情景探究: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反映的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点评)
拓展延伸-区分两个标志
1、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议题一总结: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时间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意义
议题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探究与分享一:
视频展示:《在艰辛中探索》
情景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国家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 得到了哪些重要结论?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一、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究与分享二:
播放视频:《中共八大》
情景探究:中共八大对中国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二、方向指引
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主要矛盾: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议题追问:
思考:1.在中共八大正确指导下,我们国家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
2.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和探索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3.我们的探索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
三、探索成就——实践建设探索成就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方面)
(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方面)
(3)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方面)
(4)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教方面)
(5)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对外方面)
三、探索成就——理论建设探索成就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总结-毛泽东思想:
产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品。
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确立时间: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代表作:
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地位: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四、探索中的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
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启示: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议题追问: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成就与曲折并存,请结合你对探索过程的认知以及前一部分对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了解,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飞跃)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一个肯定)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结论)
议题二知识点总结: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中共八大的贡献
2、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3、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
4、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意义
课堂总结: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