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目标【时空观念】按照时空顺序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了解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归纳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通过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什么?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1958年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3.“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期间最大冤案是什么?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了哪些英雄模范人物?体现了什么精神?【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面对充满期待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展开的?建设成就又有哪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7页。【合作探究】知识点一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第一个知识点——中共八大。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到与中共八大有关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时间是1956年。地点北京。其内容是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其影响是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中的良好的开端。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呢?这里有邓小平的一段话,我们一起看一下。从这段话可知,邓小平对于八大的这个路线是肯定的。 那么八大为什么他的路线是正确的?为什么能作为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呢?主要是:第一,正确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二,他指出了当下我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否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就一帆风顺呢?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中共八大提出了良好的开端之后,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这是一条怎样的总路线呢?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什么叫做多快好省?多是指的数量多,快是速度快,好则是质量好,省是用料省。在这四者当中,最强调的又是什么呢?1958年6月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如果对比1958年的总路线和1956年的八大方针,你们能发现怎样的变化呢?从强调稳变成了强调快。一个快字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把我国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改变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时间短暂,面对新的复杂情况,部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所以八大既定的正确方针在实践当中未能坚持下去。 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称为三面红旗。 所谓大跃进,就是指生产力在短期内有快速的提高,增加产量。在工业上,为了追求高的生产能力,出现了以钢为钢、大炼钢铁的现象。为了完成指标,全国近亿万人上阵,大搞小高炉、土办法的群众运动。当年的七月份,小高炉有三万多座,但是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居然有几百万座参与投资建设的人居然达到6000多万人。真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全情投入,参与建设,结果如何呢?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和蛮干,到12月19日,冶金工业部宣布,今年全国已生产钢1073 万吨,但合格的钢实际上只有800万吨。 观察大炼钢铁的过程,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吗?从群众开始的热情高涨,到变成苦干和蛮干,却造成了人力的巨大浪费。而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钢产品却质量不合格,这实际上是对铁资源的浪费。此外,为了炼钢,广大人民群众还砍树、烧炭,对当时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上是大跃进在工业生产方面的表现。 那在农业生产上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农业方面,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当时也制定了粮食生产指标。我们通过左边的柱状图可以发现,58年的生产指标几乎快是57年的两倍。这样的高指标,人民日报社论如此解释: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结果如何呢?我们看一下1958年各地的亩产报道:从六月底江西的亩产两千多斤,到9月份的时候广西已经有地方亩产超过13万斤了。这是当时的照片报道,照片中三个姑娘坐在了亩产12万斤的稻谷上。除了照片,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漫画,其中的一幅漫画是这样的。漫画中,一头猪身上坐着两个很小的孩子,旁边的文字内容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对此,同学们,你们又能发现什么问题吗?通过之前的图片、文字、漫画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虚报浮夸的现象,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经验教训,那就是在解决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以上是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方面的表现。 如果说大跃进是在生产力一方面的变革,那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刚刚漫画里出现的社就是指的人民公社。什么是人民公社呢?它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一大是指公社规模大,二公指的公有化的程度高。 结合所学并观察图片,你们能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吗?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高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的求快求纯,错误的要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大刮共产风,不切实际,并且搞平均主义。这对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 综合性来讲,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合起来有四个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状况认识欠缺,所以在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我们通过一幅曲线图了解一下。从1959年到1961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迅速下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销援助等,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当时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 为了克服困难局面,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八字方针,哪八个字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经过调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回到刚刚看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国民经济从1962年开始好转。同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7000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并承担了责任,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在毛泽东的带动下,不少同志在大会上也做了自我批评。 会议比较系统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跟这个工作当中存在的基本经验教训。请大家看看书本,观察一下7000人大会的参会人数和与会代表的身份有何特点,这样做的用意何在?从7000人大会参会的人数众多和与会代表来自各级,能够反映基层的情况来看,本次大会在面对已经出现的困难和失误,党和国家能够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民主广泛的开展自我批评。 这也给全党以鼓舞,增强了全党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次大会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不幸的是,这一良好发展势头被文革打断。1966年,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在经济上,由于停工、停产、闹革命,从1966年到1968年,国家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连年下降。整个文革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值相当于建国30年以来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以来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可见,放弃前一阶段的经济建设路线来搞政治运动,损失是巨大的,代价是沉重的。从中我们也能够得出许多启示。首先,当时的国家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在文革期间,周恩来、邓小平进行了整顿,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先后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四人帮被隔离审查,结束了这十年浩劫。知识点三 建设成就 纵观社会主义建设的这20年,由于建设的时间短暂,历史不长,党和国家缺乏相关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预估不足。所以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在这20年间,党致力于建设或者基础和培养骨干力量,为建设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巨大努力。 接下来我们首先谈谈1958年至1965年所奠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武汉钢铁基地和包头钢铁基地分别于1958、1959年投产。他们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筹建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今天的武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而包钢是我国最主要的稀土生产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洗出原油。之所以叫大庆油田,是因为出油的时候处于建国十年大庆前夕。在建国前,我国只有几个小油田,国家所需的石油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洋油。到了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此外,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的做出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政治决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同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进程导弹试验成功。1965年,我国还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建设成就。 交通运输业:1960年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通车。 石油业:1964年开发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于1974年建成投产。 原子能工业:氢弹于1967年试验成功,这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航天工业: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成功的国家。 生物工程: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新型杂交水稻,它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魔稻。 纵观这两段时期的建设成就,请大家结合这幅地图谈谈建设成就的特点?通过观察可知,当时的建设成就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布局的角度来说比较合理,这是建设成就的第一个特点。 除此之外,建设成就还有别的特点吗?大家可以结合课本,将地图中的建设成就,分门别类的填进表格。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就能够分为哪些类别。武钢和宝钢属于钢铁工业,大庆胜利油田属于石油工业,兰新、兰青等铁路属于交通运输业。电子、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等属于新兴工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工业部门的种类非常丰富,这是建设成就的另一个特点。以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奋斗。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骨干力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呼呢?我们通过几段文字了解一下他的经历。有人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石油生产的条件非常落后,很多都要靠人力解决。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王进喜包括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这段材料谈到的是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出现。王进喜是靠什么克服以上困难的?他的儿子回忆道:铁人心甘情愿的吃那么多苦,做那么多事,根源,就是他对祖国的爱。是的,这样不怕艰难困苦,默默奉献的人,是对祖国的建设抱有极大热情的。这样的人还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担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的为人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仍然在每年的三月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还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力量呢?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勇往直前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艰苦创业、奋发有为、英雄辈出的年代。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从他们身上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铸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堂巩固(1)请分别简单介绍图片中人物的突出贡献。答案提示:略。(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答案提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答案提示:1967年6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教师点拨: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人民在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坚持奋斗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课堂小结我们来回顾本节课所学。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经济规律,是失误和曲折。八字方针取得重要成果,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文革造成动荡,阻碍经济发展,直到文革结束,社会主义建设才重新回到正轨。最后,借用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作为今天新课程的结束。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失败为成功之母。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