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c. 比较物体长度。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b. 让学生观察尺子的刻度,了解尺子上的数字代表长度。- 教师可以指着尺子上的刻度,问学生这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c.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物体,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4. 比较物体长度a. 教师提供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物体。-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棍子或纸条,长度不同,让学生两两比较,并讨论哪个物体更长或更短。b. 引导学生思考,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准确的比较。-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尺子放在物体旁边,对齐起点和终点,然后读出长度并比较。5. 练习与巩固a.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物体长度等题目。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答案,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6. 总结与拓展a.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比较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尺子的作用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测量和比较的情况?- 学生可以举例子,如测量书包的重量、比较家人的身高等。六、板书设计:起点和终点尺子的使用比较物体长度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测量和比较的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比较的基本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更多的观察、测量和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