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归纳当前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能够利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2.认识世界和我国不同区域人类所面临主要环境问题【课前预习】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什么是环境问题(1)概念: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2)产生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问题思考2019年1月,受不利天气形势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该现象是否属于环境问题 为什么 提示属于环境问题。该现象是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环境问题的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 境 问 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枯竭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2.生态破坏(1)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明显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2)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3.环境污染(1)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常见类型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③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的现象。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④海洋污染: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导致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的现象。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特点。思考每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哪种环境问题的反映 提示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课堂探究】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BD【解析】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符合题意。要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两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背景是退耕还林、还牧,调整农业结构,这使得耕地面积减少。所以要大力提高单产,改善耕地质量。故D③⑤⑥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D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不适宜的措施是( )A.将大量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4.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沙漠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BC【解析】石林区的岩石是石灰岩,在常温下与土地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岩石被溶蚀。据图分析,人工草坡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不适宜的措施是积极营造人工草坡,B对。将大量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大力保护天然草坡可以减少土壤二氧化碳含量,A、C、D错。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C对。A、B、D错。【课后演练】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 发展问题 B. 人口问题 C. 资源问题 D. 协调问题2.城市中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 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 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 大范围的酸雨危害 D. 城市大气质量下降3.下列影响人类死亡率的疾病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的一组是 A. 伤寒、脑膜炎 B. 肺结核、肝炎 C. 心脏病、霍乱 D. 克山病、大脖子病4.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两方面B.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已不再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C. 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D. 近两年,我国的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量在减少读某集团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5.有关该集团生产工艺流程的叙述,不正确是( )A.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 B.利于控制所有的污染C.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 D.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6.该集团生产模式最可能分布在我国三大自然区(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D.东北地区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赤潮( )A.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B.属于次生环境问题C.由大气污染引发 D.由土壤污染引发8.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等营养物 C.固体废物 D.泄漏的石油9.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10-9)。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0.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油气资源开发 B.交通运输发展C.牲畜粪便焚烧 D.工厂废气排放11.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 )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 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 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12.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 )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 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 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14.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该地区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答案解析部分1. A【解析】研究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协调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A对。B、C、D错。2. D【解析】臭氧空洞的形成与我们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工具,向大气里排放氟利昂所致,A错;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水体污染,B错;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向环境里排放酸性气体所致,与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关系不大,C错;由于家庭轿车大量使用所带来的扬尘、汽车尾气等的污染,导致城市大气质量的下降,D正确,故本题选D。故答案为:D。3. D【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克山病、大脖子病是因为自然环境中缺乏某些元素造成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4. C【解析】中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仍然是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不是基本控制,工业“三废”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因此我国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故答案为:C.5. B 6.A【解析】该集团生产的工艺流程通过废弃物利用,提高了经济与生态效益,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不能控制所有污染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该集团生产的原料主要是甘蔗,甘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A7. B 8.B 9.D【解析】赤潮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水污染导致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赤潮是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故氮、磷等营养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污染物。(3)水温高,浮游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浮游生物聚集。因此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易爆发赤潮。B 11.D 12.A【解析】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导致道路沿线黑炭含量增加。“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3)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13.B 14.A【解析】根据图甲所示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以及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的影响,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读图乙可知,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人/千米2,而目前A、B两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千米2、47人/千米2,说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