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备课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备课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课前预习】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1.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社会: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不协调,出现了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3.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地关系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生。
4.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问题思考你是怎样理解“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的
提示人类与地理环境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的含义
①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①背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的产生,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都与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的非持续行为密切相关。
②规律: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2)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类型: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环境污染的治理;③生态保护。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的持续供给,环境的自我调节,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法律的有效约束,经济活动的良好组织,政府的宏观调控,各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
【课堂探究】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根据此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发展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2.“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质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AB
【解析】由于“慢生鸭”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故而比普通的鸭价格要高,鸭农因此获得高利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A符合题意。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剧毒的农药会残留在农作物中,同时会造成生态破坏,故①错误;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可以实现无污染,故②正确;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会危害人体健康,故③错误;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故④正确。
B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九市组成,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佥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读四大湾区基本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与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是( )
A.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沿海 B.海陆交通便利,协作历史悠久
C.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发达 D.发展空间广阔,劳动力丰富
4.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目标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
B.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地区发展
C.推动粤港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区域转型升级
D.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技术合作平台,培育传统产业发展
DD
【解析】根据世界四大弯区的地理特征可知,四大弯区都位于沿海地区,海运交通都比较便利,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矿产资源缺乏;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个大湾区些比,面积最大,发展空间广阔,且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最多,劳动力丰富,是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区位条件。D符合题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有利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地区发展,有利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互补,实现内地与港澳的合作共赢;推动粤港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有利于大湾区的产业升级;由题干信息可知,培育传统产业发展不是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发展的目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D
【课后演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人地伙伴论 C.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D. 人类中心论
2.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围绕着______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A. 人类文明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 D. 知识的积累、财富的增加
3.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 合理利用地下水 B. 鼓励购买小轿车 C. 使用一次性筷子 D. 使用剧毒农药
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 ②经济过程 ③资源 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 ②生产产出 ③环境 ④资源
C.①资源 ②经济过程 ③生产产出 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 ②资源 ③环境 ④经济过程
5.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含义相吻合的是( )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6.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有(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循环大农业能实现产出高效扣资源集约利用,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生态大循环农业的生产流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该流程( )
A.主要关注社会经济效益 B.利用了许多高新技术
C.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D.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
8.该流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山西2016年度煤炭去产能提前圆满收官。关闭25座煤矿,推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两万多煤矿工人在恋恋不舍中挥别老矿,奔赴新的岗位。图6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据材料推测山西煤炭城市大同目前位于图6中的哪个时期( )
A.幼年期 B.中年前期 C.中年后期 D.老年期
10.以下哪些措施可以作为大同发展的新生动力( )
A.矿区复垦,发展现代农业 B.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电产业
C.依托当地优美的山水发展旅游业 D.依托当地雄厚的科技,发展高科技产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9日绿色和平组织报道,中国的环保新政让全球的塑料垃圾贸易被迫重新洗牌,美日欧等国开始为其垃圾寻找新的接收者。他们在东南亚找到了,地点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每年300万吨塑料垃圾转而运往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这占到发达国家出口塑料垃圾的一半。这些废物含有大量毒素,严重污染当地环境。
材料二 近年来,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
11.材料一说明美日欧等国违反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所有原则
12.材料二说明了(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③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3.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部分
1.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和最重要”, 人的作用最大,故体现了人定胜天思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 B
【解析】解: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进步步、科技进步、知识的积累、财富的增加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故答案为:B
3. A
【解析】合理利用地下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鼓励购买小轿车,加重污染,B不符合。使用一次性筷子易造成生态破坏,C不符合。使用剧毒农药易造成环境污染,D不符合。故答案为:A。
4. A 5.D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注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废弃物排放进入④(表示环境);而人类又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加工和 生产,③应表示资源;②表示人类通过产业活动和消费活动利用资源,表示的为经济过程;①表示经济过程中所生产出的产品,据此判断答案选A。读图分析可知,⑤箭头指向人类,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我们将这种影响称为反馈作用。反馈作用也有两方面:一是有益影响,人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有害影响,人地之间形成恶性循环。选项中ABC是人类的措施,不是影响,当环境受到人类不合理的影响后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故D正确。
(3)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洞庭湖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其生态功能大大减弱,造成生态破坏,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故答案选C项;建设“三北”防护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栽树种草,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在北京市内修建多层立交桥,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故选C项。
故答案为:A D (3)C。
7.D 8.A
【解析】从图中的流程可以看出主要是农田和肥料,肥料和肥料之间的关系,该流程改善了农田施肥结构,选择D。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对其综合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的持续利用,不会出现短缺甚至枯竭,因而该流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选择A。
故答案为:D.A.
9.D 10.A
【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可知,大同煤炭产能过剩,煤炭工业衰落,经济转型,正处于老年期。选择D。
矿区复垦,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A对;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电产业, 依托当地优美的山水发展旅游业不是新生动力,BC错;当地科技不发达,D错;选择A。
故答案为:D.A.
11.A 12.D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日欧等国把污染转移到印度和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公平性原则即公平性原则,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中国的环境问题影响到了周边的韩国和日本,因此这两个国家主动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由此可知,环境问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①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把工业污染转移到发展国家信息,也无法体现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可知,②③错误;日本和韩国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体现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协作,④正确。
13. D 14.C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产量,不能直接影响耕地,①错;水土流失的发生,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流失,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②对;赤潮发生在水体中,不直接影响耕地,③错。沙尘暴可能直按掩埋耕地,,④对。故D②④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
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占用基本农压,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必须保证基本农田面积,①违背;在低涅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是因地制宜生产,②不违背。城市开发区的胡摸不断护大,数量不断增多,应合理发展城市规摸,③违背。绿洲是干旱区的主要农业区,不能建设为生物工程防护体系,④违背。故C①③正确,ABD错误。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