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物质的变化目录模块一 知己知彼 1模块二 知识掌握 2知识点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2知识点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4模块三 巩固提高 6模块一 知己知彼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了解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与区别。 2.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解读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判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解读2:会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举例说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较小。模块二 知识掌握知识点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 变化;像水的三态变化(如云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水落下)、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 变化;像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过程,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 ;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实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区分依据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四)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2023 玉环市二模)神舟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2023 台州)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受热易分解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C.水溶液呈碱性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2023 龙港市模拟)为了保护空气,某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从而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为物理变化B.均为化学变化C.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D.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知识点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一)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 等,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由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观察现象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步骤。(二)物质变化的证据要有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变化等。(1)形状改变:如铁丝弯折成各种形状,玻璃破碎等。(2)状态改变:如冰雪融化蜡烛熔化、干冰升华等。(3)温度改变:如钢铁的熔化。(4)颜色改变:如树叶变黄、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氧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5)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力拓展】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第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如通过观察硫酸铜晶体,我们可知它是蓝色晶体;将其溶于水,又观察到晶体慢慢溶解;能形成蓝色溶液,说明它具有能溶于水的性质;再在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性质,我们可以鉴别含Cu2+的溶液。即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2022秋 海曙区期末)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镁带变短了,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以上现象中,能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镁带变短了模块三 巩固提高(2022秋 乐清市校级期末)下列各项有关氯化亚铁及其溶液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B.锌粒加入溶液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C.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2022秋 瑞安市校级期末)“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2022秋 鹿城区期末)2022年11月12日,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成功。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总装调试 B.燃料注入 C.点火发射 D.船箭分离(2022秋 下城区校级期中)《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B.都是化学变化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哪一项变化与其它三项变化有本质的区别( )A.冰熔化成水 B.用木料制家具C.蜡烛燃烧 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2022秋 江干区校级期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B.浓盐酸挥发C.海水晒盐 D.铁生锈(2022秋 东阳市期末)猪油是由猪的脂肪炼制的油,常温下为白色或浅黄色固体(如图所示)。具有增进食欲、润肠通便、补肺止咳、御寒、解毒、补虚、润燥等功效。(1)脂肪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属于 组织。(2)铁锅炒菜属于中华文化,人们普遍有一种“铁锅炒菜好吃”的印象。铁锅炒菜利用了金属铁的导热性,该性质属于 性质。(3)炒海带时将猪油放入锅中,白色的固体猪油由于受热会 变成微黄色的液体。多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疾病,海带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植物。(2022秋 永康市期末)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2022秋 上虞区期末)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2022秋 乐清市校级期末)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2022秋 金东区期末)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1)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该性质属于 性质;(2)除了北京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属于 变化。1.1 物质的变化目录模块一 知己知彼 1模块二 知识掌握 1知识点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1知识点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5模块三 巩固提高 7模块一 知己知彼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1.了解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与区别。 2.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解读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判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解读2:会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举例说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较小。模块二 知识掌握知识点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像水的三态变化(如云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水落下)、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像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过程,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实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区分依据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四)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2023 玉环市二模)神舟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脱离空间站 B.调整轨道 C. 外壳烧蚀 D.打开降落伞【解答】解:A.脱离空间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调整轨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外壳烧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打开降落伞,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2023 台州)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受热易分解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C.水溶液呈碱性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解答】解: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颜色、状态、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碳酸氢钠水溶液呈碱性,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2023 龙港市模拟)为了保护空气,某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从而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为物理变化B.均为化学变化C.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D.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解答】解: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属于化学变化,因此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故选:B。知识点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一)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等,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由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观察现象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步骤。(二)物质变化的证据要有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变化等。(1)形状改变:如铁丝弯折成各种形状,玻璃破碎等。(2)状态改变:如冰雪融化蜡烛熔化、干冰升华等。(3)温度改变:如钢铁的熔化。(4)颜色改变:如树叶变黄、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氧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5)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力拓展】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第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如通过观察硫酸铜晶体,我们可知它是蓝色晶体;将其溶于水,又观察到晶体慢慢溶解;能形成蓝色溶液,说明它具有能溶于水的性质;再在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性质,我们可以鉴别含Cu2+的溶液。即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2022秋 海曙区期末)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镁带变短了,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以上现象中,能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D.镁带变短了【解答】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固体质量增加,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模块三 巩固提高(2022秋 乐清市校级期末)下列各项有关氯化亚铁及其溶液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B.锌粒加入溶液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C.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解答】解: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B、锌粒加入溶液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银白色物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2022秋 瑞安市校级期末)“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解答】解:A、镇浆制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拉坯造型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高温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2022秋 鹿城区期末)2022年11月12日,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成功。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总装调试 B.燃料注入 C.点火发射 D.船箭分离【解答】解:A、总装调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燃料注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点火发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船箭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2022秋 下城区校级期中)《卖炭翁》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和“烧炭”过程涉及的主要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B.都是化学变化C.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D.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解答】解:“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是木柴制成木炭,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2022秋 海曙区期中)下列四种变化中,哪一项变化与其它三项变化有本质的区别( )A.冰熔化成水 B.用木料制家具C.蜡烛燃烧 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解答】解:A.冰熔化成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B.用木料制家具过程中只是形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种,发生化学变化;D.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粉末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与其它三个变化不同的是选项C。故选:C。(2022秋 江干区校级期中)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潮解 B.浓盐酸挥发C.海水晒盐 D.铁生锈【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潮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浓盐酸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2022秋 东阳市期末)猪油是由猪的脂肪炼制的油,常温下为白色或浅黄色固体(如图所示)。具有增进食欲、润肠通便、补肺止咳、御寒、解毒、补虚、润燥等功效。(1)脂肪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属于 结缔 组织。(2)铁锅炒菜属于中华文化,人们普遍有一种“铁锅炒菜好吃”的印象。铁锅炒菜利用了金属铁的导热性,该性质属于 物理 性质。(3)炒海带时将猪油放入锅中,白色的固体猪油由于受热会 熔化 变成微黄色的液体。多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疾病,海带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藻类 植物。【解答】解:(1)结缔组织的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所以脂肪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属于结缔组织;(2)铁锅炒菜利用了金属铁的导热性,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3)炒海带时将猪油放入锅中,白色的固体猪油由于受热会熔化变成微黄色的液体;多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疾病,海带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藻类植物。故答案为:(1)结缔;(2)物理;(3)熔化;藻类。(2022秋 永康市期末)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化学 变化。(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化学 性质。【解答】解:(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化学。(2022秋 上虞区期末)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分解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解答】解:(1)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烧蚀材料的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分解;(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故答案为:吸收。(2022秋 乐清市校级期末)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②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⑤ ;属于用途的是 ③ 。【解答】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属于用途的是③。故答案为:①;④;②;⑤;③。(2022秋 金东区期末)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1)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该性质属于 化学 性质;(2)除了北京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属于 化学 变化。【解答】解:(1)氢气能作为燃料是因为具有能燃烧的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2)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人工合成了淀粉。这一变化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1)化学;(2)化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物质的变化(原卷版).docx 1.1 物质的变化(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