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力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而知道力的概念,通过探究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现象的奇妙和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教学流程《一、力 弹力》教学流程图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2.知道什么是弹力;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理解什么是力、弹力及其弹力产生的条件;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5、教学资源:气球、弹簧、塑料尺、橡皮筋、铁丝、橡皮泥、握力圈、条形磁铁、弹簧测力计六、教学过程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 明活动引入 观看视频:美国大片《神奇四侠2》拯救摩天轮片段。电影截图,分析3个场景:1.隐形女用神秘力量推着摩天轮不让它倒下;2.石头人用自己强有力的肩膀扛着摩天轮,不让它倒下;3.神奇先生化身橡皮人,将摩天轮拉住,不让它倒下。师:在这3个画面中,有什么共同点,都体现了什么的存在? 观看电影片段学生回答:这3个截图3位勇士用尽全身力气,拯救摩天轮。都体现出了“力”的存在 通过美国正义大片《神奇四侠2》的片段欣赏,让学生在紧张的拯救气氛中体会力的存在,并且在分析3个截图的过程中,感知力的存在。为下面新课做好准备。一、力是什么 师:力是什么呢?学习完今天只是,相信你就会对力有所认识。师:有人认为,力是由于肌肉紧张引起的,只有人和动物才能产生力的作用,但实际并不是这样。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师:1.运动员举起杠铃2.铲车举起重物3.狗拉雪橇4.火车头拉火车从以上的实例中看出,是不是只有人和动物才能产生力?师: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够体现出力存在的实例?(师板书学生举例)师:你能找一找,这些事例,从句子的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吗?师:我们物理学中给这里的动作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作用”,当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时就产生了力,你能不能根据上面总结的特点,给力下一个定义呢?师:我们把前面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后面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力在物理学中有自己固定的符号,用F来表示,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牛),符号为:N。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现在请同学们针对训练1.练习:指出以下几种情况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推车前进时,人推车的力;2.桌子上放着文具盒,文具盒压桌子;3.磁铁A吸引磁铁B,磁铁B受到的力。思考:是不是所有产生的力都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师:同学完成的很好,我们看了这么多产生力的事例,你能不能从这些事例中总结出产生力的条件。 1.两个物体总结:产生力的条件 2.相互作用 学生观看图片,请用一个字,描述下图中何处体现了力的作用观看图片学生:不是,机械也可以产生力学生思考后举例:人 提 桶马 拉 车锤子 砸 钉子····都有动作和两个物体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施力物体:人受力物体:车;2.施力物体:文具盒受力物体:桌子;3.施力物体:磁铁A受力物体:磁铁B;学生讨论并举例论证。学生:不需要接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不需要相互接触。并得出:有力不一定接触,接触不一定有力。学生讨论,并得出产生力的条件:1.两个物体 2.要有动作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用绑有磁铁的小车和一根条形磁铁演示给其他同学观看现象。 通过观看4幅图片,得出力不止人和动物能够产生,机械也可以。通过大量事例的概括,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法,抽象出力的概念。通过针对训练来巩固学生的对力的认识,并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产生力的两个条件。二、形变、弹力 一)形变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规则:在30s内,做的最标准,个数最多的获胜!师:其他同学看看一看这个握力圈有什么变化。师:奖励获胜者,并提问:刚才这个活动,谁是实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刚才大家看到,握力圈都有什么变化?师: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叫做形变。用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铁丝、橡皮泥感受一下形变。看看他们撤去力以后是不是都能恢复形变。师:我们把这种形变称作是弹性形变。不是所有的物体,发生形变后都能恢复原来形状,比如说捏泥人,我们把这类性别叫做范性形变或着塑性形变。师: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那么弹性形变与外力又什么关系呢?器材:任意选取可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实验应该怎么做呢?师:实验方案已经有了,现在请各位同学选择两到三个器材进行操作,验证你的猜想,做好记录,得出结论。师: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弹性形变与外力有怎样的关系呢?老师觉得有些不妥,展示已经被拉的过度的弹簧,你觉得应该在刚才的结论中再添加点什么呢?弹力师:在上述的活动中,你会感到,弯曲的塑料尺、被拉伸的弹簧会“反抗”会对使它们发生形变的手指产生力的作用。事实说明,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思考:弹力的产生有什么条件呢?师:很好,总结的非常到位。产生弹力的条件: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师:播放:“乐乐课堂”弹力的动画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弹力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弹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物体才能产生弹力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D.弹簧只有在伸长时才产生弹力 推荐两位大力士来抓握力圈。(0.5min)比赛开始并计时计数。其他同学观察握力圈的变化,并组织语言描述。人是施力物体,圈是受力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圈扁了,没有力的时候圈又恢复原来形状。发现:1.有些物体受力形状都会发生改变,当撤去力以后都恢复原来的形状。比如: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2.有些物体受力形状都会发生改变,当撤去力以后不都恢复原来的形状。比如:铁丝、橡皮泥, 学生听讲解活动8.1探究: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猜想:受到的外力越_____,形变越____.讨论实验方案: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刻度尺,观察刻度尺形变程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拉伸弹簧,比较弹簧的伸长。学生实验并交流实验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学生可以再拉一拉橡皮筋、压一压气球,来体验弹力。要发生弹性形变,要接触学生读题并思考。 虽然形变和弹性形变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两种形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有效经历一般的实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实验探究一般过程的巩固,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和交流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更加有力的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形变与外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再次体验体验弹力和教师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弹力产生的过程通过动画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弹力通过练习巩固弹力的相关知识。三、力的测量 师:讲了这么过关于力的基本知识,我们只谈到了力大点小点,但是没有说具体力有多大,那么力有多大,我们应该怎么进行测量呢?师:测量力,有一个工具叫弹簧测力计,它的重要组成就是弹簧,它就利用了弹簧受力伸长来进行工作的。请同学们带着黑板上的3个问题进行自学:活动8.2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3.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方法。师:大家都学习的很好,接下来咱们再巩固一下。1.说一说这些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完成活动:师:通过检验,大家的自学效果都很好。针对训练3一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该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分度值是______,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力大小为_____。 自学课本P46交流与反馈1.弹簧的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大。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秤钩、指针、刻度3.注意事项:使用前:(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2)若指针不在0刻度线,要校零测量时: (1)使受力方向沿轴线方向(2)稳定后读数且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1):量程:0~5 N 分度值:0.2N2):量程:0~2.5 N 分度值:0.05N3):量程:0~10 N 分度值:0.2N(1)(2)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不在一直线上(3)正确(4)指针未指零就使用0-5N0.02N2N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养成用物理仪器前先阅读说明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规范操作意识。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巩固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四、弹性势能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吗?展示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中4幅图片思考: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个能量就叫做弹性势能。 学生回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本环节通过回顾八年级学习的动能和简单的图片,阐述了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通过知识的对比迁移更容易让学习接受弹性势能的概念五、课堂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六、课后作业 P48 WWW中1.2.3题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授课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弹力和外力两个概念还易混淆,认为弹力就是施加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这个难点的突破有待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问题驱动引入新课进行比赛1、握拳,对推学生感受教师讲解感受2、相扣,互拉3、用力向下压桌子图片中有没有力的作用?观察环节一:力概念的建立(活动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析施力物体判断图中施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展示受力物体压气球形变压弹簧观察拉橡皮筋压橡皮泥环节二:形变与弹力(活动二、三)弹性形变分类范性形变弹性形变与外力关系探究测量工具环节三:力的测量(活动四)力的测量自学力的单位工作原理巩固提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活动学习展示自主学习评测练习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