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1磁体与磁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电磁转换》的第一节,其既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也为下一节电流的磁场的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接的作用。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磁体入手,逐渐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认识磁体的各种性质,并引入磁体周围的磁场。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磁体与磁极。2.通过活动,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观察磁化现象,知道某些不具有磁性的物体也能成为磁体。教学重点:1.对磁极和磁性强弱的认识。2.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对磁化现象的理解。设计意图:对于磁体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已经学习过磁体的磁性、磁极等知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磁体的现象,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指导,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利用手中的磁体发现磁体间的作用规律,提出各种假设和疑问,经历观察、假设、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的过程,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注重实验与实践的良好习惯。教学器材: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环形磁体、小磁针,回形针、几种金属圆柱体、细线、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一个圆环悬浮在另一个圆环之上。问圆环为什么会悬浮起来?为了解开这背后的奥秘,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下《磁体与磁场》。二、进入新课活动一:磁体能吸引哪些物质实验:让磁体靠近铁、铜、铝等物品。现象:磁体可以吸引铁等制品,但不能吸引铜、铝、木材等制品。归纳总结: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类型: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环形磁体、小磁针思考:1.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2.如何体现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呢?(吸引回形针数目) (转换法)活动二:磁体的磁极实验(1):让磁体的各个部分去吸引回形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磁体两端吸引的回形针数目最多,中间几乎没有。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体中间几乎没有磁性。思考:如果一个磁体断裂成两部分,每部分有几个磁极?演示实验:将断裂后磁体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回形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断裂成后的磁体两端吸引的回形针数目最多。归纳总结:磁极: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思考:磁体的两个磁极一样吗?实验(2):将一个条形磁体从中间用细线悬挂起来,当它们静止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条形磁体静止时,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再次让它转动起来,静止时仍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归纳总结:北极N: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北的那个磁极。南极S: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思考:磁体的两极之间能发生相互作用吗?活动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将两个条形磁体的两极相互靠近,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当N极与N极靠近时,两极会相互排斥;当S极与S极靠近时,两极会相互排斥;当N极与S极靠近时,两极会相互吸引。归纳总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活动四:磁化实验:用被磁体吸引的铁钉去靠近另一铁钉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被磁体吸引的铁钉能吸引另一铁钉。归纳总结: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三、课中交流:1.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2.如何判断磁体的南北极?3.现有外表相同的磁体和铁棒,不借助其它器材,如何区分呢?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训练:4.小明用水平放置的一根条形磁体的一端吸起一较大铁钉,若他用一根同样的条形磁体的N极与原来磁体的S极靠近时,将看到什么现象?5.有两根大头针被磁体一端吸起,悬在磁体下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是( )A B C D6.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铁块,将弹簧测力计自N移动到S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位置变化的图像是( )板书设计:16.1磁体与磁场一、磁体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3.类型: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环形磁体、小磁针4.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北极N: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北的那个磁极。南极S: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6.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设计反思本节课知识内容和活动都较多,且磁场概念抽象难理解。但本节课的设计是重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所以要做好二者的兼顾,必须做好适当的取舍。由于磁现象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且相对比较熟悉,所以可以适当放开、放快,重在总结概念和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部分知识内容,如果时间紧张可将地磁场内容放在下一节课与磁场习题课一起进行。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参与课堂活动中。同时注重并适当发挥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活动1:放开实验条件和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引出磁现象相关概念;这个活动学生拿着磁铁可能只会或乐于完成一些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实验,而不多去探索发现其他现象,所以要适当引导,并控制好时间。活动2:通过实验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和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这个活动可能会有个别同学不明白要观察和探究的具体问题,实验前应给与一定的指导。活动3:学会转化实验条件,让学生领会该实验的对称美和特殊方法。同时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