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二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教学目标】1.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辛亥革命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展示史料“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并提出设问“辛亥革命真的只是意外吗?”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设计意图)名词释义,展示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辛亥革命背景(一). 背景1.展示图文史料,分析辛亥革命背景?材料一: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二). 革命志士的奋斗1.阅读教材第42-43页,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展示史料,介绍秋瑾、徐锡麟,思考这些革命志士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展示史料,分析黄花岗起义的意义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设计意图)图片史料展示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4.【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研读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辛亥革命的过程1.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梳理武昌起义的经过(设计意图)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爆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梳理辛亥革命过程(设计意图)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知识拓展: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思考: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设计意图)学生研读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三.辛亥革命的意义1.史料展示,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性?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文集》材料四: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设计意图)史料分析,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展示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局限性: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归纳问题,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升华(设计意图)通过英雄事迹解读,感受革命先驱的爱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革命党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请同学们选择一位感兴趣的革命党人,了解他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板书设计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家国情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