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木坳①
沈从文
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呢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
“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
“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母亲却叫住了她。“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堂屋里有大半箩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端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了!”
老水手带笑说:“夭夭,你平日是个小猴儿精,手脚溜快,今天怎么好像八仙飘海,过了半天的渡,还不济事。神通到哪里去了?”
“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装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
“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
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
夭夭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要在乡下住。”老水手说:“你舍不得什么?”“我舍不得橘子树。”
“我才说把橘子树搬过鹦鹉洲!”“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
“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
“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两人把话说来,竟俨然像是一切已安排就绪,只差等待上船神气,争执得极其可笑。到后两人察觉园里那一片橘子树,纵有天大本领也绝无办法搬过鹦鹉洲时,方各在微笑中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讨论。
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袋的栗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夭夭背笼中去。夭夭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天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
“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
夭夭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
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
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串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邮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夭夭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
【注】①本文选自《长河》。全文共十一章,本文节选自第九章,有删改。②满满:小叔叔通称。老水手是夭夭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树堂,在渡口摆渡为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不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景物描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画面感强烈。既渲染出静美明丽的意境,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B.“蒸的不够煮的够”一句中“真”与“蒸”谐音异形,此处是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
C.夭夭和《边城》的翠翠都是天真的少女,符合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翠翠天真中有忧郁,夭夭天真中见坦率。
D.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
2.关于文中夭夭和老水手谈论搬橘树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水手想将橘子树搬到“下面”去“发万千洋财”,是因为橘子在当地价钱低,也是他不满于夭夭一家受军官欺压。
B.夭夭选择在乡下住,舍不得乡下的诸多事物,表现出了乡下人的淳朴,也暗含他们对未知的社会变革感到恐慌。
C.老水手搬橘树的奇想与下文他对“革命”的发问呼应,都透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历史背景中。
D.对这充满孩子气的话题,文中一老一小讨论得很认真,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
3.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可以直接用作剧本台词。你认为可行吗?
4.《长河》在作品创作上注重“常”与“变”的错综。请结合全文,分析湘西农村社会的“常”与“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佬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佬,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佬,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佬,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佬所唱的。大佬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佬一下,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佬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佬,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
那大佬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佬,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二)
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来发问道: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佬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得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契合翠翠当时的现实处境。
B.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主动退出竞争,离开茶峒。
C.“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心思细腻,他不想让孙女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所以瞒着孙女。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描写翠翠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是通过梦境来表现翠翠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也巧妙地点出了傩送为她“唱了半夜的歌”的事实。
B.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人物心理、人物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形象特征。
C.文本情节集中,运用了两条线索,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味。
D.小说语言夸张幽默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7.文本(二)的结尾为什么要描写月光和白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沈从文
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①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②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本段引自小说《边城》)
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在晴朗冬天里,尚有野莺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篁里飞出来,休息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方从从容容一齐向林中飞去。水边还有许多不知名水鸟,身小轻捷,活泼快乐,或颈膊极红,如缚上一条彩色带子,或尾如扇子,花纹奇丽,鸣声都异常清脆。白日无事,平潭静寂,但见小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沉默黑色鱼鹰,缓缓向上游划去。傍山作屋,重重叠叠,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壮。
白河多滩,凤滩、茨滩、绕鸡笼、三门、驼碑五个滩最著名。弄船人有两个口号:“凤滩茨滩不为凶,上面还有绕鸡笼。”上行船到两大滩时,有时得用两条竹纤在两岸拉挽,船在河中小小容口破浪逆流上行。绕鸡笼因多曲折石坎,下行船较麻烦,一不小心撞触河床中的大石,即成碎片,船上人必借船板浮沉到下游三五里方能得救。三门附近山道名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
由三门水行七十里,到保靖县。保靖濒河两个洞为最美丽知名。一名石楼洞,临长河,据悬崖。对河一山,山上老松数列,错落布置,十分自然。景物清疏,但洞穴内多人工铺排,并无可观。一名狮子洞,洞被庙宇掩着,庙宇又被老树大竹古藤掩着。洞口并不十分高大,进到里面去后,用火燎高照,既不见边,也不见顶,才看出这洞穴何等宏敞阔大,令人吃惊。四面石壁白润如玉,地下铺满白色细砂。洞中还另有一小小天然道路,可上升到一个石屋里去。道路踏脚处带朱砂红斑,颜色极鲜艳。石屋中有石床石桌,似为昔日方士修炼住处。洞中既宽阔,又黑暗,必用三五个火燎烛照,由庙中人引导,视火燎燃到三分之二后,即寻路外出,不然恐迷路不易走出。火燎用枯竹枝做成,由守庙道士出卖给游洞者,点燃时枯竹枝在洞中爆炸,声音如枪响,如大雷公边炮响。洞中夏天有一小小泉水,水味甘美。水中还有小小鱼虾,到冬天时仅一空穴,鱼虾亦不知去处。
对河亦有一大山,名野猪坡。坡上土地丛林和洞穴,为烧山种田人同野兽大蛇所割据,一到晚上,虎豹就傍近种田开山人家来吃小猪,从被咬去的小猪锐声叫喊里,可以知道虎豹走去的方向。这大虫有时在大白天也昂头一吼,山谷响应许久。种田人因此常常拿了刀矛火器种种家伙,往树林山洞中去寻觅,用绳网捕捉大蛇,用毒烟设陷阱猎捕野兽。③岭上人打锣击鼓猎野猪的事,也就成为一种常有的仪式,常有的娱乐了。
本地出好梨,皮色淡赭,味道香而甜,名“洋冬梨”,皮较厚韧,因此极易保藏。④产材质坚密的黄杨木,乡下人常常用绳索系身,悬空下垂到溪谷绝壁间,把黄杨木从高崖上砍下,背负入城找求售主,同卖柴一样。出好茶叶,和邻近山城那个古丈县的茶叶比较,味道略淡。然而清醇之中,别有一种芬馥之气。
白河上游商业较大水码头名“里耶”。站在里耶河边高处,可望川湘鄂三省接壤的八面山。山如一个桶形,周围数百里,四面陡削悬绝,只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若将那条山路塞断,即与一切隔绝,俨然别有天地。过去二十年常为落草大王盘据,不易攻打。惟上面无盐,所以不易久守。
白河上游分支数处,其一河源在川东,湖南境到茶峒为止。因为这是湖南境最后一个水码头,这地方事实上虽与人十分陌生,可是说起来又好像十分熟习。下面是从我一个小说上摘引下来的,白河流域像这样的地方,似乎不止一处。
凭水倚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那些房子莫不设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水若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水冲去。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于是在水势较缓处,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的把船桨去。这些勇敢的人,也爱利,也好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本段引自小说《边城》)
三十年一月七日在昆明野外校改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以白河为“线”,以流域的几个码头为“点”,点线相连,彰显特色,徐徐展开一幅幅湘西风情画。
B.作者简写石楼洞,景物清疏,多人工痕迹;详写狮子洞,洞口隐蔽,洞内却宏阔宽敞,白壁红斑,别有洞天。
C.白河多滩,与凤滩、茨滩相比,绕鸡笼因多曲折石坎,更为凶险;弄船人的口号,语言浅白,但听之生畏。
D.里耶物产丰美,地形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对此地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浮”字,“逼人眼目”的“逼”字,赋予景物动态之美。
B.句子②中“妥帖”用词准确,写“黄泥的墙”和“乌黑的瓦”搭配和谐,相互映衬,位置得当。
C.句子③中用“仪式”“娱乐”形容人与野兽的殊死搏斗,淡化了残酷和血腥,增添了诗意。
D.句子④与“本地出好梨”“出好茶叶”句式不完全一致,但读起来节奏舒缓从容,张弛有度。
11.王村风景“美丽清奇”“入目景象清而壮”,请结合第二段分析“清”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文章首尾引用的是小说《边城》中的写景文段,嵌在此篇散文中,与中间部分浑然一体,毫无违和之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A“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错误,文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展现独特的民俗风情。
2.D“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错误。对这充满孩子气的话题,文中一老一小讨论得很认真,可见老水手对夭夭平等的态度和怜爱的心理,老水手并没有“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
3.不可行。①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②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
4.如常之处有:①静美的自然风光: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激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②朴素的生活场景:守祠人简单的生活,隔河应答的日常,孩子在河中嬉戏等;③温暖的人情关系: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被此关爱的真情。
变化之处有:①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如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革命等;②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
5、C“他不想让孙女过早地涉入爱河”错误。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
6.D“语言夸张幽默”错误。小说的语言清晰自然,又含蓄蕴藉。
7.①营造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
②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8.①对于梦里的歌声,翠翠觉得有趣、甜美。在梦中,翠听着歌声,灵魂为之“浮起来了”,她觉得歌声“挺好听”“又软又绵”。
②爷爷跟翠翠谈唱歌的时候、翠翠感到好奇、害羞和迷茫。翠翠不知道祖父说的话有几分是真,把话题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③在月光下,对歌声有了向往之情,希望“听一个人来唱歌”。在柔和月光下,翠翠想,如果溪对面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9、D“体现了其重要的军事地位”错误。原文“山如一个桶形,周围数百里,四面陡削悬绝,只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若将那条山路塞断,即与一切隔绝,俨然别有天地。过去二十年常为落草大王盘据,不易攻打。惟上面无盐,所以不易久守”,可看出,只是说落草大王常盘据,并没有体现其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10.B“写‘黄泥的墙’和‘乌黑的瓦’搭配和谐,相互映衬,位置得当”错。原文“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可看出“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陈述的仍是“房屋”,而不是“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11.①作者用“青翠”“黛黑”“极红”“黛色”“彩色”“黑色”等色彩词语,写出风景清丽的特点。
②天气晴朗,“水深而清”,画面清澈。
③鸟鸣清脆,如同悦耳的音乐。
④鸟从容飞去,快乐活泼,人白日无事,缓缓划船,鸟与人都是清闲悠然的。
12.①开头从总体上描写白河流域的风光,引出下文对几个码头风景的描绘。结尾描绘茶峒风土人情,和上文写白河流域茶峒的内容相呼应。
②首尾段和文章其他部分都展现了白河流域清丽壮美的风景,也展现了此地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③首尾两段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典雅优美、简洁质朴、富有诗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