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前门情思大碗茶》教科书 书名: 音乐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 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够随着伴奏模仿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前四句, 体会歌曲的行腔方式,感受曲艺唱腔的韵味; 2.简单了解歌曲所融入的“单弦岔曲”和“北京琴书”的音调; 3.通过视听、演唱、体验等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老北京说唱音乐文化的兴趣,并愿意主动进行进一步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当众表现的勇气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前门情思大碗茶》前四句,并恰当的表现其韵味。 教学难点: 对于京腔京韵独特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与表现。教学过程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1‘30 3‘54 6‘36 12‘17 15‘10 17‘18 22‘10 22‘40 导入 新授 总结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出示一组图片,设问:图片反映的是北京的哪个地方? (播放音响) 学生回答:前门地区 [设计意图]:衔接上节课内容;用本节学习歌曲前奏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入本课。 聆听歌曲范唱,请大家关注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并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风格韵味? 归纳思考: 每句唱词都有间奏,歌曲蕴含浓浓的京腔京韵,旋律有曲艺音乐的风格。 [设计意图]:初次感受歌曲前奏、间奏和旋律风格的特点,为分析歌曲风格韵味来源做准备。 对比歌曲前奏与一段老北京说唱音乐谱例,观察谱例并视唱第二段音乐,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门》前奏之间的关系。 4.介绍第二段谱例来源于单弦岔曲过门儿,并播放音响。 5. 介绍并播放单弦岔曲 (1)介绍单弦岔曲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音乐, 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 (2)播放单弦岔曲 [设计意图]:从分析前奏特点入手,初步了解歌曲前奏的曲艺音乐风格来源于单弦岔曲。 6.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句: 要求: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曲,准备好歌唱的标准坐姿,上身直立,双腿垂直平放,与老师一起学唱。 师范唱第一句,讲解“板后起唱” 同学们模仿老师演唱,提示注意乐句起拍要准确 带节奏念歌词,讲解“依字行腔”。 ④再次模仿演唱第一句。 (2)学唱歌曲第二乐句 ①老师范唱第二句 ②同学们模仿老师演唱,提示板后起唱,注意“门”字的装饰音唱法,注意拼唱、归韵,以及句尾的颤音。 ③再次演唱一遍第二句 (3)随伴奏巩固歌曲第一、二句,提示同学们注意刚才学唱时老师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口传心授,学生逐句模仿学唱的方式,体会老北京说唱音乐在行腔上似说似唱、依字行腔的特点。 7.分析对比: (过渡:除去前面说的单弦岔曲,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老北京说唱音乐的艺术元素影响着它呢?) (1)出示《前门情思》前两乐句谱例,分析两句结束音,介绍这两个音与另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北京琴书的上下句落音一样的。 (2)介绍北京琴书和关学增。 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由关学曾改用北京语音演唱, 1951年定名为北京琴书。 (3)出示北京琴书《鞭打芦花》谱例,并播放音频,分析过门特征。 (4)介绍北京琴书常用的两种过门儿旋律并视唱上句过门旋律,。 (5)出示《前门情思大碗茶》谱例并播放聆听,介绍歌中也多次出现相同的过门旋律。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帮助学生从句式了解歌曲韵味的来源 8.继续学唱歌曲 (1)老师示范第三、四句。 “草”字音调与它第三声发音的趋势是一致的。“蛐蛐儿叫”要把儿化音表现出来,保持句尾颤音的运用。第四句中要注意第一个字就是个较高的半开口音,咬住字头,注意每个字音,不要唱“倒”了。 (2)模仿演唱第三、四句 (3)巩固歌曲第三、四句 提示:注意刚才学唱时老师的要求。 9. 完整聆听歌曲(曲艺演员演唱) 提示:注意体会她的演唱韵味。 10. 随伴奏练习演唱歌曲: 提示:歌曲大多数乐句为板后起唱,节奏要准确。演唱时要依字行腔,唱对字音,不要倒音。咬字要注意字头有力,字腹夸张、放慢,字尾归韵。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练习演唱一遍,对于我们前面没有教唱的5、6乐句大家可以尝试跟唱。这次,老师就作为一名游客,请大家用歌声来向我介绍咱们老北京的韵味。 [设计意图]:完整感受歌曲第一段,体会曲艺风格歌曲的的韵味,同时加深学生对学唱时老师提出的“依字行腔”、以及吐字咬字方面的要求。 课堂小结 1.模仿学唱《前门情思大碗茶》,体会歌曲的行腔方式,感受曲艺唱腔的韵味; 2.简单了解歌曲所融入的“单弦岔曲”和“北京琴书”两个曲种,感受其音调特点。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前门情思是一首极富老北京说唱音乐风格韵味的歌曲,它帮助我们了解了北京曲艺音乐,使我们在歌声中传承了京味儿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