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核力与结合能》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和应用知道核力与结合能、比结合能和质能方程2.科学探究和交流(1)理解结合力产生的效果与质能方程的应用 ;(2) 经历物理学史探究过程,综合信息总结核力和结合能的作用。3.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态度和责任(1)从有序设计的系列递进探究,用归纳思想得出核力与结合能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效果,并会判断分析具体实例;(2)了解人类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物理对称之美,体会追求简单和谐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原子核应已经有扎实了解。因此,为这节课作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层层引导,学生将能顺利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核力与结合能;难点:核能的利用;比结合能的意义;质能方程【教学方法和用具】1.教学方法:比较法、推理法、探究法、类比法2.教学用具:希沃授课助手[授课]环节 教师学生教学目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子在 阅读课本原子核里紧密地聚集在一1、创造师生交流的轻松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入 起,而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很大,为什么通常原子核却是稳定的呢?核力的特点阅读讨论总结“:检验学生理解定义的(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 情况力)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分析(2)核力是短程力。约在10-15m 数量级时起作用,距离大于 0.8×10-15m 时为引力,距离为10 × 10-15m 时 核 力 几 乎 消1失,距离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因此核子不会融合在一起。(3)核力与电荷无关。核力与核子电荷无关。(4)核力具有饱和性。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之为核力的饱和性。重核与轻核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又称为原 1、承前启后,帮助学子序数,这是因为它与元素周 生经历认知的螺旋上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序号一致。 升过程排在周期表比较靠后的元素 2、引导学生从现象寻对应的原子核叫做重核,排在 找自然规律的普遍性比较靠前的叫做轻核。一般排 3、渗透 STEM 中科在周期表最前面的轻核的质 学与技术结合的实验子和中子数相等(N=Z)。观测手段探究过程宏观模型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靠1、老师示范类比引近,引力做正功,势能减少转化 导,给学生打开新思成动能,两物体碰撞转化成内 路能释放出来。如果要把它们拆 2、渗透 STEM 中技分开来,还要赋予它们能量术与数学结合的逻辑推理方法结合能培养学生把旧知识作为工具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结合能核子数 E 比结合能Z中等大小的核最稳定,因为这 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些核的比结合能最大(平均每 思维。加深理解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最大)。渗透 STEM 中技术与数学结合的逻辑推理方法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 △mc2 原子核在变化前 知识提炼后的静质量差异,对应的就是核反应中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课堂小结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