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围绕由风力塑造的地貌,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首先,教材利用“我国北方黄土地貌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对这种规律性变化展开分析,提升他们对凤城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其次,本节以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蚀地貌景观图切入,由表及里深入分析风蚀地貌形成原因,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风蚀地貌特征;再次,教材以新月形沙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形态各异的沙丘景观图,向它们展示了风积地貌的多样形态;最后,教材介绍了常见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并着重围绕防灾减灾措施展开讨论。本节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柴达木盆地边缘戈壁”“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等具体案例的探究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并通过“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新月形沙丘链”等景观图,提升学生对典型风成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以及动态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其中,教材在本节第二部分“风积地貌”中,设置了案例活动,并特别设置了针对野外考察问题探究。教材第52页“灌丛沙丘”活动,需要学生借助对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的理解,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旨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教材第三部分则将重点放在对“风沙活动”的简单分析上,侧重对人类防沙治沙的典型工程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教材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如何治理豫东地区的大面积沙地和沙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扩宽学生视野,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围绕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展开。本节课介绍的是常见的风成地貌地表形态(如沙丘,沙丘中的典例新月形沙丘),通过上一节流水地貌的学习,对于地貌的特点、分布和形成过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方法。本课时是以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成地貌为主要内容,我们从风力作用探究活动、景观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风成地貌的特征,推理其形成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野外观察地理现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核心素养目标】 水平一 水平二在日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辨识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景观,认识风沙活动的危害,了解其分布区域,简单分析风成地貌与影响其形成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能简单分析风沙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对于给定的简单风成地貌的类型,能够分析其形成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成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辨识风沙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简单过程和结果。(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了解风力侵蚀地貌、风力沉积地貌的空间分布差异。(区域认知) 结合风成地貌的原因,推理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响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和风沙活动进行初步观察。(地理实践力)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景观进行深入观察,并推理分析其形成过程;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野外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教学目标】1.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2.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风沙活动的危害,学会有针对性的分析防沙治沙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3.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 描述风成地貌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实验,分析风成地貌的成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导入】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风力作用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风蚀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风积地貌。【教师提问】1.风成地貌会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发育呢?2.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发育于什么地区呢?【学生回答】干旱+多风+地表物质疏松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片展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片。风蚀地貌【教师提问】1.什么是风蚀作用?2.请说出风蚀作用的不同类型。【学生回答】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风吹经地表时,风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物吹走,使地表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磨蚀作用:风中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称为磨蚀作用。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互相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着的。【教师提问】有哪些风蚀地貌呢?【学生回答】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洼地、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戈壁、风蚀城堡(魔鬼城)……【图片展示】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称为风蚀柱。石窝(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风蚀壁龛形成是因干旱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使岩石表面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以后,风沙就沿此凹坑向里钻磨,被带到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在凹坑内发生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结果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 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风蚀雅丹(风蚀垄槽)雅丹地貌它不是发育在基岩上,而是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以新疆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雅丹”原是维吾尔语 ,意为“陡峭的小丘”,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对比】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广东韶关丹霞山甘肃张掖七彩丹霞【视频展示】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1.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出现哪些与风力作用相关的地表形态?【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沙黄土、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减小。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教师补充】分选性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会出现风蚀地貌(戈壁、风蚀蘑菇等)和风积地貌(沙丘)。(二)风积地貌【教师提问】什么是风积地貌?【学生回答】风积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教师承转】风积地貌最典型的代表是沙丘。沙丘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新月形沙丘。【图片展示】沙丘【探究活动1】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视频展示】沙丘的形成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图片展示】沙丘的多角度图片其他形态的沙丘景观图等高线图剖面图【探究活动2】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读图描述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环境特点,并分析其为何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教师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描述: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生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将沙粒固定在其根部,形成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知识拓展】概念: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沙粒堆积的原因:①风速降低;②地形阻挡。3.沙丘的类型:按形态分——新月形沙丘、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型沙丘、沙丘链等。按移动与否/结构分——固定沙丘、移动沙丘。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4.沙丘的形成条件条件:①沙源沙源:本地沙源——枯水期河床、湖床裸露(流水沉积的泥沙变干)、沙漠地区、土地沙化地区外地沙源——河流输沙、海水输沙(海水顶托作用、海水搬运、退潮时沙滩裸露)、气候干旱、风力输沙②大风A.风(风带、季风、局地风——大气运动时讲解)B.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距风源地远近、局地地形【狭管效应】)③地表物质疏松自然原因:①地处内陆,降水少,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风力侵蚀强;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对地表的流水侵蚀作用强;③土质疏松,如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④地表植被覆盖率差。如草原地区和沙漠地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植被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的功能减弱甚至是丧失。②乱采滥挖、工矿交通建设等大规模施工对表土的破坏等。5.沙丘的分布:①主要分布区: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湖畔、河边、海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