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总结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总结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 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 m) 纳米(nm)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统一用科学计数法)
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埃等。
二、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会认: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
(2)会选:刻度尺的选择(量程、分度值)
(3)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4)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读出物体的长度:1.看分度值,并写下来2.读准确值3.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4.勿忘单位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
(2)化曲为直法
(3)化暗为明法
(4)轮滚法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参照物
1.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4.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或者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包括三层含义:
1.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静止是相对的。
3.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方法一: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方法二: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物理学中采用了前一种,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时间,再进行比较。
一、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3.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5.单位:基本单位 m/s 或 m ·s-1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 km/h 或 km ·h-1 读作 千米每小时
1m/s=3.6km/h
物理量 物理量符号 单位 单位符号
路程 s(小写) 米 m、km
时间 t(小写) 秒 s、h
速度 v(小写) 米每秒、 千米每小时 m/s、km/h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1.按照运动路线,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
四、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计算式:
第3节 运动图像问题
一、s-t图像
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倾斜程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物体静止
物体加速
物体减速
物体起始点不在零位置
物体起始点不在零时刻
二、v-t图像
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纵轴上的截距表示速度大小,面积表示所走过的路程。
物体减速
物体加速
三、s-t图像和v-t图像之间的相互转换
1.根据s-t图象,画出相应的v-t图象。
方法:由s-t图像唯一求出速度(v=s/t)
2.根据v-t图象,画出相应的s-t图象。
方法:由v-t图像得到速度,再任取一时间,由s=vt计算得到相应的路程,用描点法得到对应点,用直线连接各点,即为对应的s-t图像。
四、火车穿隧道问题
完全通过:S=S洞+S车
全部在山洞:S=S洞-S车
第4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长木板和木块)、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金属片:让小车停止运动和便于测量时间。
4.注意事项:
A. 搭建斜面时,将长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能加速下滑即可,但又不太快。斜面的坡度要适中,既不能太小,小车达不到底部;也不能太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B.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C.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D.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E.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5.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实验结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处在两者之间:v3>v1>v2。
7.总结与评估:
(1)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各段时间或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相等。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
大题解答过程:(1)解;(2)必要的文字说明;(3)原始公式;(4)变形公式;(5)代入数据;(6)求解;(7)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