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总结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总结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第1节 温度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计
1.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常用液体:水银、酒精、煤油
二、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定为0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定为100摄氏度;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 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三、温度计的使用
1. 温度计的构造:测温液体、玻璃泡、毛细管、玻璃管。
2. 使用:
测量温度前:(1)要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2)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俯大仰小)
四、体温计
1.量程:35℃ ~42℃(测温范围小)
2.分度值:0.1℃(精确度高)
3.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读体温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直管内水银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故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五、比例法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物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有固定形状与体积;液态: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气态:无固定形状与体积。)
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不是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
实验要求: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实验时,海波和石蜡应适量,目的是避免加热时间过短或过长,影响实验效果。
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不要太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切勿将温度计当搅拌器使用。
水浴加热和烧杯下面放石棉网的目的:使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①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②用外焰加热;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实验记录:
实验总结:
相同点:1.从固态变成了液态。2.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固液共存状态。2. 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三、熔点和凝固点
根据固体这种熔化特点的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且该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如:冰、海波、金属、水晶。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如:松香、玻璃、塑料、橡胶。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1.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2.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3.凝固过程放热。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基本规律: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 ②继续放热。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不变。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沸腾
水“开”了这一生活用语在物理学中叫做沸腾。
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硬纸板等。
实验注意事项:
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①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②用外焰加热,石棉网与酒精灯口的距离一般为2—3厘米;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石棉网的作用:使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烧杯内的水要适量。
硬纸板的作用: ①防止液体飞溅;②减少热量损失。
硬纸板上两个孔的作用分别是:固定温度计、平衡内外气压。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现象:
沸腾前,小气泡是从水中的杯底和侧壁开始出现的。随着气泡上升,气泡减小。
沸腾时,大量气泡是从水中和杯底和内部开始出现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2)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3)液体的沸点和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大于100 ℃ ;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小于100 ℃ 。)
4. 实验结论:
(1)沸腾的概念: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和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
(3)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二、蒸发
(1)像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3)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 大,蒸发越快。
影响蒸发快慢的其他因素:
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与液体种类有关。比如在相同条件下,蒸发的速度:酒精>水>油。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空气的湿度也有关。周围空气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蒸发制冷。
三、液化
1. 生活现象:湖面的雾气、树叶的露珠、热水壶上的白气、人们冬天哈出白气。2.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雪(凝华)雾凇(凝华)霜(凝华)冰花(凝华)
雾(液化)露(液化)云(液化和凝华)雨(液化或者先凝华后熔化)
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主要是凝华)灯丝变细(升华)樟脑丸变小(升华)
二、“干冰”的应用
干冰是在标准大气压下,以-78.5 ℃存在的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是在标准大气压下,以-78.5 ℃存在的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容易升华,因此在此过程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干冰具有很强的致冷作用。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可以对食品进行储存和运输,可以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缭绕的感觉,可以人工降雨。
三、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